道教歌曲《清靜經》
文/李遠國(四川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
“三觀”,即內觀,外觀,遠觀。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所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也,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于心,外觀于形,遠觀于物。三者既悟,惟見于空。觀空以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即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靜應我,真常得性。真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即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內觀”者,指在修煉中用意念或慧光觀照天地間、人體內各種景象。《黃庭內景經》曰:
“內視密盼盡睹真,真人在己莫問鄰。
《太上老君內觀經》曰:“內視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閉目思尋,表里虛寂,神道深微,外觀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竅冥難測,憂患永消。”
《太上老君內觀經》曰“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閉目思尋。表里俱寂,神道微深。外觀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竅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并分觀心之法為八:“虛心者,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靜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凈心者,使不穢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這些都是用于內觀的心法。
“外觀”者觀于形,形者乃人后天之色象,有生有死。侯善淵注:“形者是地水火風也,此者是名有漏之身。非有漏之身,是故無相之真。無相之真,如仰水看月,似天空運轉,純風神凝炁聚,可成真道矣。頌曰:外觀有漏相,幻化即真形。去住何移跡,安然不暫停。中間藏恍惚,內外竅冥冥。渙若冰將釋,沉沉覺海清。”
“遠觀”者觀于物,物者乃天地之外象。侯善淵注:“內外皆無,即遠而何有。此者無物,無物之中,別有奇異之物。經云: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故言物無其物也。”
馮建功先生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白云翁曰:“內觀欲心而無欲心,外觀色心而無色心,遠觀外物而無外物,如此三無盡,可謂得其道矣。”
《天保長生經》曰:“遠觀應化無應化,內觀元神無元神,外觀法界無法界。自然應靜而靜,靜中有神;應寂而寂,寂然而真。
“三觀”者,即從心、形、物三者之關系著手,一層層將內煉的功夫及其景象推向真靜的境地。
侯善淵注:“返觀其心,默然而無心,其心者開目澄空,明見真心。真心者湛寂無物,混日純一,故名其心也。”究其核心,仍然是清靜心地,以心契神。所謂“清靜”,清以修身,靜以思神。
無名氏注:“清者,—炁也;濁音,萬物也。動者,神也;靜者,形也。”文中子曰:“至清則見濁,此清者濁之源;至動則思靜。此動者靜之基也。修真之士,以一炁養神,故清;以五味養腹,故濁。則神要動而順形,以靜而安形,此乃清濁動靜之道也。”
侯善淵注:“人能清靜,神通妙理,升入無為,周羅天地,細入微塵,故言天地悉皆歸。頌曰:清靜處無為,無為達妙機。蟾宮奔玉免,日殿走烏飛。閃出千光爍,沖開萬象輝。包羅諸色相,地悉皆歸。”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這種清靜心地的上乘靜功,被宋元內丹派全盤吸收并加以發展,成為內丹修煉的重要組成部份。尤其是北宗一派,更把清靜無為作為北宗丹法的核心要旨。《丹陽真人語錄》曰:“故道家留丹經子書,千經萬論,可—言以蔽之曰:清凈。清凈者,清為清其心源,凈為凈其炁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凈則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實矣。是以澄心如澄水,養炁如養兒。炁秀則神靈,神靈則炁變,乃清靜所致也。”郝大通《太古集》卷一曰:“清凈精潔,固志在一,恢弘博施,中正不偏,安乎得失,變通隨時,成其道果。”《盤山棲云王真人語錄》曰:“心不遂物,謂之安心。心不愛物,謂之虛心。心安而虛,便是清靜,清靜便是道也。”《清庵瑩蟾子語錄》卷六曰:“靈源浪息謂之清,性地無塵謂之凈。”《群仙要語纂集》卷上曰:“十二時中,常要清靜。一念不起謂之清,靈臺無物謂之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