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歷,在后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后人就把節歷和中氣統稱為節氣。由于農歷月份是根據月亮的圓缺周期確定的,有的月份只能有一個節氣,歷法規定把沒有中氣的月作為前一個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把太陽看作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個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歷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歷十二月十五日,最晚可在正月十五日。現在的農歷既不是陰歷也不是陽歷,而是陰歷與陽歷結合的一種陰陽歷。農歷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歷每一年的天數相差很大(閏年13個月)。為了規范年的天數,農歷紀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農歷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農歷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歷2008年2月7日(農歷正月初一),而是公歷2008年2月5日。
由于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中原一帶,因此,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點、物候特點是以中原地區為基準的,南方和北方都存在一些差異。又由于中國地理位置處于地球的北半球,因此二十四節氣只能適應北半球。
二十四節氣在城市應用的不多,節氣的名稱也不好背記。為了幫助記憶,有人從每個節氣選取一個字,結合公歷日期編成一個口訣,可以幫助記憶。但是一定要記住,立春在公歷的二月份??谠E如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注釋:
春:立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
夏:立夏;滿:小滿;芒:芒種;夏:夏至;暑相連:小暑和大暑。
秋:立秋;處:處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四季的變化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都有很大影響,所以無論大人和孩子,都應該掌握一些季節常識,注意節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