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西醫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呢?西醫教育又開始于何時,哪所大學的前身最早開展西醫教育,誰又是中國第一所西醫醫院、第一所西醫教育學校?這如同誰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一樣,眾說紛紜。
許多人都知道“北協和、南湘雅、西華西、東齊魯、中同濟”,更有人知道“北有協和、南有湘雅”。那么中國創立最早的西醫機構和最早的西醫教育機構是不是協和或是湘雅,或是這五家中的某一家呢?這得拿事實說話,不能憑嘴能說。
現在,協和的名氣最大,它又創建于何時?依據北京協和醫院介紹和相關資料,1906年英國倫敦會與英美其他五個教會合作開辦了協和醫學堂,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購協和醫學堂,1917年9月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并開辦醫預科,附屬醫院為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協和醫院自稱建成于1921年),1919年10月開辦醫學本科,學制為八年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官網顯示,1906年10月-1915年1月雅禮醫院,1915年2月-1951年11月湘雅醫院,1951年12月-1953年9月湘雅醫學院附屬湘雅醫院,1953年10月-1958年9月湖南醫學院附屬湘雅醫院……2000年4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官網顯示,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原湖南醫科大學)為久負盛名的老校。創辦于1914年,是我國第一所中外合辦的醫學院。1925年,孫中山曾為湘雅第五屆畢業同學題寫“學成致用”的勉詞。五四運動時,毛澤東曾在此主編過《新湖南》周刊。
追溯歷史,華西醫院起源于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在成都創建的仁濟醫院(1892年)、存仁醫院(1894年)、仁濟女醫院(1896年)。1910年美國、英國、加拿大的5個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綜合性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也是我國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發源地之一。
1913年,華西協和大學在此基礎上成立學院,并將兩院作為醫學院教學醫院。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央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內遷成都,與華西協合大學聯合辦學辦醫。1938年,在原教學醫院基礎上組建中央、齊魯、華西三大學的聯合醫院,時稱新醫院。1946年抗戰勝利后,各大學回遷,醫院改名為華西協合大學醫院,簡稱華西醫院。
1900年,德國醫師寶隆博士在上海張家浜新馬路(現上海鳳陽路)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成立,后來寶隆決定在院內設立一所德文醫學堂,招收中國學生,以培養施診醫生。1907年10月1日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醫學堂名稱為上海德文醫學堂,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
1908年,“上海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德文三科。1917年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直屬教育部領導,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4年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1927年8月,醫、工兩科分設,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同濟醫工大學的醫學院于1950年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定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與華中理工大學等學校合并,組建成華中科技大學。
山東大學認為,開啟近代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之先河。據關于齊魯大學醫學院介紹,該院于1911年4月17日正式建院,其歷史可上溯到1864年。當時的美國基督教開始在中國傳教,1883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會醫生聶會東與其妻子到達登州,租賃了一所寺廟的幾間房子,一部分作診所,一部分作教室,招收了5名學生,1890年這個診所擴建為華美醫院,并同時籌建醫校。1891年學校竣工,定名為華美醫院醫校,每年招收5名學生。
由此看來,齊魯醫院與醫學院是同時出現,合二為一。如果溯源,都追溯到1883年的登州那間設在寺廟里的診所兼教室。如果撇開診所另說,齊魯醫院源于1890年診所擴建后的華美醫院,比華西醫院還早2年。
到底中國西醫院和西醫學院誰是第一家呢?除上了上述五家之外,還有其他說法與事實嗎?真的還有。這真是山外青山樓外樓。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介紹是,前身是由圣約翰大學醫學院(1896-1952)、震旦大學醫學院(1911-1952)、同德醫學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圣約翰大學醫學院是,1879年創建圣約翰書院(建校初期相當于中等學校),1880年文恒理創辦虹口同仁醫院醫學班,1896年—1906年改組為圣約翰學校,設置醫科、文科、理科,學制先后改為四年,文恒理為醫科主任。
有資料顯示,1866年,文恒理在上海設立了以門診為主的診療所,取名同仁醫局,兩年后擴大規模更名為同仁醫館,1880年醫院再加擴大定名為同仁醫院,是上海地區最早的近代醫院之一,是當時的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的附屬教學醫院,現已發展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
你看,文恒理1866年就在上海設立了以門診為主的診療所,1880年正兒八經稱為同仁醫院,并建立了醫學班,1896年又成為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由此看來,上海的同仁醫院是中國最早的西醫醫院,始于1866年,早于同濟,早于華西,早于協和,早于湘雅!那么,這是不是中國的第一呢?
沒有最早,只有更早,這句話也適合于西醫醫院和西醫教育。有資料顯示,元朝于1270年成立“廣惠司”,聘用阿拉伯醫生,這可能是西醫傳入我國的開始。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西醫傳入我國,應該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后,西方傳教士不僅帶來了西方宗教,也帶來了西方醫術與醫學。上述六家醫院和醫學院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有人撰文認為,177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來華的鴉片商船,不僅帶來了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也帶來了醫生皮爾遜(A.Pearson),他曾在廣州傳播“牛逗接種法”。1820年,東印度公司醫生郭雷樞來華,為東印度公司駐中國站的外科醫生,并于1827年在澳門設眼科醫院,1828年又在廣州設立醫藥局。這是不是比在上海設立診所的文恒理更早!
1834年10月,美國布道會派第一個傳教醫生伯駕(Pefer Parker)來華,并于1835年11月在廣州成立“眼科醫局”,有人認為這是第一個基督教在中國開辦的“醫院”。這個“眼科醫局”后來發展成為博濟醫院。博濟醫院于1866年又創辦了博濟醫學堂,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第一所西醫教育機構。
這段歷史在如今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簡介中有所顯示。廣州市孫逸仙紀念醫院是這樣介紹的——在美麗的珠江河畔,矗立著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西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這里曾留下孫中山先生學醫的足跡,這里也曾挽救了無數患者的性命,這里還為祖國西醫學的發展培養了無數的醫學人才。她從清朝時期的一所小小的眼科醫局,發展成為這所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教學醫院,她見證了中國西醫的整個發展史,同時也在不斷的繼承和發展中譜寫著嶄新的篇章。
據院方史料記載,1834年10月,美部會派往中國的第一位醫學傳教士伯駕(Peter Parker)抵廣州,并于次年得到華商伍怡和先生資助,在廣州十三行新豆欄街豐泰行3號創辦了眼科醫局(博濟醫院前身)。當時的眼科醫局設有候診室、診室、配藥室、手術室、留醫室,之后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間最具特征的西醫院,后來定名為博濟醫院。滄桑巨變,博濟醫院歷經戰火硝煙,幾經遷徙更名,現在已經是擁有三個院區、一個門診部、年門診量逾200萬人次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孫逸仙醫院。
據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介紹,前身為創辦于1866年的博濟醫學堂、創辦于1908年的廣東光華醫學堂以及創辦于1909年的廣東公醫學堂,1953年1954年三校合并,組建華南醫學院。華南醫學院于1956年改名為廣州醫學院,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以紀念孫中山先生),1985年改稱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10月與中山大學合并,成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由此可知,創立最早而延續至今的中國最早的西醫院,是1835年11月創建于廣州的“眼科醫局”,即后來的博濟醫院。博濟醫院于1866年創辦了博濟醫學堂,這應該是中國第一所由西方人在中國創辦的西醫教育機構,1879年博濟醫學堂改名為博濟醫院附設南華醫校。南華醫校于1936年經過嶺南大學醫學院、華南醫院、廣州醫學院、中山醫學院,發展成為中山醫科大學,是于衛生部直屬的十所醫科大學之一。
當然,也有人認為,創立最早的西醫教育機構是天津總督醫院附設的西醫學堂,而且這是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西醫教育機構。有資料顯示,李鴻章于1880年12月2日成立了天津總督醫院,一年后的1881年12月15日,又在天津總督醫院里成立了一所西醫學校——天津總督醫學館,并舉行了開學典禮,因此這才是中國西醫教育之始。天津總督醫院附設的西醫學堂,后來成為北洋西醫學堂的前身(創辦于1894年,又稱天津西醫學堂或北洋海軍醫學堂、天津海軍醫學校),主要培養海陸軍外科醫生,后來于1930年停辦。
看了上述文字是不是大開眼界?原來大名鼎鼎的“北協和、南湘雅、西華西、東齊魯、中同濟”,都不是中國最早西醫醫院和西醫教育機構。這兩個最早屬于廣州的博濟醫院和博濟醫學堂,即現在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本文為原創;文中圖表為本號制作;文中圖片源于相關高校網頁和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