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喪”來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剛剛過完頭腦不夠清醒的周一,放眼望去,地鐵上的打工人們都目光呆滯。
朋友們聊天最有共鳴的幾個表情包,永遠是“累了”、“毀滅吧”、“悲傷那么大”。
如果你細細去看,每一個人的“喪”都是肉眼可見的。
但另一方面,大家好像又過得非常積極、且努力。
該加的班還是加,該學的習還是學,并不會因為口頭的“喪”就在行動上真實地躺平。
這種又積極、又喪(所謂的持續性積極、閑歇性喪)的心理狀態,有網友給它命名為“積極喪”。
聽上去有點可愛,又有點辛酸。
前段時間,脫口秀演員李雪琴還在采訪中提到了:
老實說,這樣的心理狀態,已經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常態。
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聊聊,心理學上怎樣解釋“積極喪”,以及“積極喪”對我們的生活來說究竟是好是壞?
帶救生衣上船的人
要“積極”,不要“喪”。
只有積極樂觀,才能過上更健康、更充實的生活。這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告知的一件事。
而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 Nancy Cantor 的一項研究,打破了這個看似“真理”的觀點。
Nancy 發現,雖然“喪”(悲觀主義)通常被視為一種消極的特質,但是,有一種積極的悲觀主義,卻可以成為人們應對焦慮、恐懼和擔憂的認知策略。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會通過降低評價、降低期望的方式,來讓自己對潛在的失敗做好準備,并同時激勵自己努力奮斗以避免真的失敗。
聽上去是不是和當下流行的“積極喪”如出一撤?
圖 / 《四重奏》
Nancy 將這種策略命名為防御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而擅長使用這種策略的人則被稱作防御性悲觀者(Defensive Pessimist)。
這里有12條防御性悲觀者的常見想法或行為,看看與你是否相符?
一個防御性悲觀者,或者處于防御性悲觀情緒中的人,實際上是在用一種有效的、適應性的方式來利用悲觀主義。
他們的情緒是更冷靜的,他們知道什么是最壞的情況,以及遇到最壞的情況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
就像美國作家 Lisa Kleypas 說的那句話:
“我喜歡悲觀主義者,他們才是那些帶著救生衣上船的人。”
你想不到的,關于“積極喪”的好處
所以現在你知道了,“積極喪”并不會讓你更“喪”。
相反,它通過口頭或者態度上的“喪”,在讓你更“積極”地面對生活或者工作中復雜又多變的任務。
這也是為什么你不難發現,身邊越是“積極喪”的人,往往越能夠把一件事干好。
圖 / 北野武被認為是“積極喪”的代表人物,人生觀極“喪”,但不影響他的藝術成就。
Norem & Chang 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他們發現,防御性悲觀者隨著時間的推進,他們的自尊和滿足感顯著增加,在學業上表現更好。并且在個人目標上,他們比同樣焦慮的、但不使用防御性悲觀策略的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可以說,防御性悲觀策略,對于我們解決問題有著很大的好處,這些好處包括:
1)減少焦慮&提高控制感
心理學教授 Julie norrem 是“防御性悲觀”的主要研究人員,她發現,防御性悲觀是一種非常有用的降低焦慮的認知策略。
就拿一次談判來說,防御性悲觀的策略會使你進入到“焦慮的深處”,將“焦慮”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問題”。
再根據這些具體的“問題”做好充足的準備,以避免壞結果的發生。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自己親身體驗并進入焦慮,就很難洞察在其中讓你感到無助的究竟是什么。”
2)接納你的真實感受
研究表明,當我們內心感到恐懼和焦慮時,試著“保持樂觀”只會讓情緒更加糟糕。
你會明確地感知到,自己的大腦在欺騙自己的行為,這種認知失調會增加你的焦慮感。
然而,當我們使用防御性悲觀策略時,我們實際上承認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我是害怕的,我是焦慮的。
你不需要向它們屈服,讓它們阻止你的努力;相反,你可以識別它們并使用它們。
這也正是所謂的“當你正視焦慮和恐懼時,它就開始失去壓制你的力量”。
3)把消極的自我對話變成一種優勢
也許有人認為,防御性悲觀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設限”。
事實上,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
和防御性悲觀一樣,自我設限也包括告訴自己事情最壞的方面,不過它會涉及到某種“自我破壞”和“缺乏準備”。
而防御性悲觀涉及的,則是“過度準備”,它把消極的自言自語變成了一種準備上的優勢。
雖然它和自我設限看起來是相似的過程,但實際上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
防御性悲觀,并不是我們常說的,杯子有一半是水,悲觀主義者總是傾向于看到有一半是空的。
對防御性悲觀者而言,“悲觀主義”只是一種工具,他們接納了“半空杯子”的現實,并通過“悲觀”激勵自己找到更合適的解決辦法。
他們的確是“喪”的,但他們同時讓“喪”擁有了價值。
防御性悲觀者VS戰略性樂觀者
那么,最后我們討論一個問題:防御性悲觀的策略,對所有人都是有利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Julie norrem 在研究防御性悲觀的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人習慣利用“悲觀”,而另外一部分人習慣利用“樂觀”。
這種對“樂觀”的利用,和我們所熟知的“看開一點”差不了多少。
它指的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對自己的表現產生樂觀期待,甚至樂觀幻想,以激勵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務,這種策略被稱作“戰略性樂觀”(strategic optimism),同樣,習慣使用這種策略的人被稱作“戰略性樂觀者(Strategic Optimist)”。
為了研究這兩種類型的人,Julie norrem 做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
簡單總結以上的發現,防御性悲觀和戰略性樂觀的有效性取決于個人,一些人受益于防御性悲觀,而另一些人受益于戰略性樂觀。
沒有哪一種策略對每個人都好,重要的是明確自己是“防御性悲觀者”還是“戰略性樂觀者”。
在日常的語境中,我們常常認為,“積極”(樂觀)是有益的,“喪”(悲觀)是有害的。
而 Julie norrem 的研究向我們傳達出了一條重要的訊息,即:
悲觀和樂觀只是我們在面對生活的未知時,所采取的不同的認知策略,它們沒有好壞之分。
長期以來,人們在“必須表現得積極樂觀”這一點上,承受了過分的壓力,這其實是比“喪”更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事。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樂觀向上”的人,那么恭喜,請你繼續保持對生活的熱情。
但如果,你是一個“積極向喪”的人,也沒關系,認清現實的殘酷,或許正是你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總之,關鍵在于,維持自己的內心秩序,而不必向任何人證明。
面對恐懼和焦慮,除了使用自己習慣的認知策略,你還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師的支持與幫助:
Norem, J. K., & Chang, E. C. (2002).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neg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9), 993–1001
PositivePsychology:The Upside of Defensive Pessimism: The Potential Benefit of Anxiety
Quiz:Are you a defensive Pessimist?
Betterhelp:What Is Defensive Pessimism, And Is It Healthy?
Thecut:Are You a Defensive Pessimist or a Strategic Opti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