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 | 精靈
《女兒們的戀愛》一播出,“金晨和爸爸的相處模式”便上了熱搜。
“我跟她沒距離,她跟我有點距離”,這是金晨爸爸說的第一句話。
而金晨說:“我和爸爸吵架的頻率還挺高,因為我總覺得他不了解我。”
為什么不了解?
或許是親子之間的關(guān)系更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邊相愛,卻保持著距離,沒給彼此了解對方的半點縫隙。
節(jié)目組問:“爸爸曾經(jīng)做過哪些事情,讓你感到過困擾。”
金晨說:“打電話打聽我的工作和生活。”
為了避免這種打擾,金晨選擇不回短信,不接電話,朋友圈屏蔽爸爸。
一方越是遠離,另一方卻越是想要靠近。
爸爸開始以為她好為由,向她身邊的朋友打聽。
他擔心自己的孩子,就像2017年,因為某些事情,長達一年的時間,很多公司都不愿意找金晨拍戲。
孩子遇到困難,自己卻只能干著急,他無奈,也自責(zé)。
面對這個什么事都自己扛的女兒,他想要做點什么,卻什么也做不了。
他給女兒念信:“你不要把痛苦和委屈壓在心里,要學(xué)會釋放,大聲地哭出來。”
嘉賓也隱隱有些淚水,金晨仍舊是站在半米之外,深深鞠躬。
金晨不懂爸爸的愛嗎?
她懂的。
像無數(shù)留言“太真實了,跟我和我爸一樣”的網(wǎng)友一般,她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回應(yīng)這份沉重的愛。
有多少孩子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只報平安?
有多少孩子為了堅持自己,拒絕父母的任何靠近?
有多少孩子一邊愛著父母,一邊又不斷遠離父母?
如何才能找到雙方相處舒服的距離呢?
“過度邊界化”
正在無形中破壞著你的關(guān)系
每個人的身體有皮膚,皮膚之內(nèi)是“我”,皮膚之外是他人和環(huán)境。
每個人的心理也有這樣一層“皮膚”,也就是心理邊界,它讓我們有獨立的情感和思想,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其實,過度的邊界化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著你。
具體來說,有這三種“過度邊界化”。
第一,拯救者。
聽過一個故事:
一位善良的女士,散步時遇見一只流浪貓,她收養(yǎng)了這只貓。
過了幾天,她再次散步,又遇見一只貓,仍舊覺得可憐,往家里帶回了第二只貓。
很快,附近的流浪貓被她一一遇見。
家被貓占據(jù),她覺得生活都被貓毀了,卻無法扔掉任何一只。
對于“拯救者”來說,別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壓在他們身上的責(zé)任比天還大。
可一邊拯救著他人,心里卻滿是怨氣。
于是,拯救者的另一面又往往是控制者,“我都為你付出這么多了,你憑什么不聽我的?”
因為將別人的事視作自己的事,他們也常常侵入別人的邊界,將他人視作自己的所有物,不分你我。
第二,反抗者。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打來電話,他說:“我反抗了父母十多年,到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獨立過。”
他家教嚴苛,從小便懂事乖巧,從未說過一句臟話。
畢業(yè)后,他開始反抗。
不論父母說什么,他總在第一時間懟回去。
只要父母想要靠近一點點,他便立刻轉(zhuǎn)身,跑出百米遠。
關(guān)系最差的時候,斷斷續(xù)續(xù)吵了一年,媽媽時常被他氣哭。
他用一種決絕的方式,宣告著自己的獨立。
可十多年過去,他卻發(fā)現(xiàn),他的反抗與父母的要求殊途同歸。
順從,是父母讓他向東,他便往東。而反抗看似切斷了自己和父母的聯(lián)結(jié),卻不過是父母讓他向東,他便往西。
兩者的出發(fā)點都并非自己的需求,仍舊是被父母主宰著的人生,他仍舊沒能通過反抗獲得一種自己想過的人生。
第三,假性獨立者。
假性獨立者往往將“邊界”推到一個極高的位置,他們最大的需要就是自由。
他們對于強制、義務(wù)或影響都非常敏感,只要產(chǎn)生了這樣的感覺,他們就下意識地立刻拒絕。
這種的行為看起來是維護邊界、堅持自己,但很可能他們根本沒聽別人在說什么,只是急著劃清界限,撇清關(guān)系。
“拒絕”是他們的武器,表面上的“獨立堅強”是他們的戰(zhàn)利品。
事實上,不容侵犯的心理邊界,往往并不出于他們對自己的堅持,而是出于對外界的不安。
他們?nèi)缤蛔凡兜囊矮F,不斷地逃跑和躲藏,用冷漠來應(yīng)對關(guān)系,以一種孤立無援的方式生活。
這時的心理邊界并不幫助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他用來防御外界危險的堡壘。
不試圖控制他人,才談得上邊界
為什么說這三種類型是“過度邊界化”呢?
這就要說到健康邊界的六個特征。
1.恰當?shù)模逦摹?/span>
2.非控制性或操縱性的。
3.堅固而靈活,不是堅硬的、無法改變的。
4.保護性的,非傷害性的。
5.接受性的,非攻擊性的。
6.為自我建立,而非為他人的。
比如,面對缺乏清晰邊界的父母,什么是孩子健康合理的邊界呢?
首先,有清晰的界限。
界限的一邊是: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堅持。
界限的另一邊是:父母的選擇,父母的愿望,父母的堅持。
這意味著我們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同時,這也告訴我們,哪些是自己的責(zé)任,哪些責(zé)任我們無法承擔。
其次,尊重彼此的界限。
為什么很多采用“過度邊界化”應(yīng)對父母呢?
因為他們往往一方面想要堅持自己,另一方面想要控制父母。
比如,被催婚。
人們不僅僅希望堅持自己的想法,先發(fā)展事業(yè),還希望父母能認同自己的想法,別天天給自己的壓力。
比如,工作的選擇。
人們不僅僅希望做自己想做的工作,還希望父母能改變自己的觀念,別老念叨著“回家好,錢少點,但穩(wěn)定還離家近呀”。
再比如,心理邊界。
人們不僅僅希望能夠維護自己的邊界,還希望父母能成熟穩(wěn)重一點,主動幫助自己維護這個邊界。
你看,他們一方面提倡著邊界,一方面也做著和父母相同的事情,試圖說服對方改變想法,認同自己,繼而滿足自己的需要。
但尊重彼此的界限,其實也意味著,當你做出自己的選擇后,去承擔自己選擇的所有后果,包括尊重父母的各種苦情、道德譴責(zé)、乃至威脅的行動。
最后,自由的選擇。
或許你會問:“我做出自己的選擇,但憑什么要承受父母給我難受,我切斷這個聯(lián)系,不回消息,不接電話,不聽他們?nèi)魏蔚脑捳Z,不就好了嘛。”
分享一位朋友的經(jīng)歷,她從三年前就被催婚,后來,每次媽媽一打來電話,她都有想摔東西的沖動。
但前段時間她第一次有些心疼媽媽,那天親戚來串門兒,她待在臥室,親戚對媽媽的數(shù)落,第一次字字句句扎在她的心中。
而她也第一次聽到媽媽說:“你們可別當面跟她說這些,現(xiàn)在她過得挺開心的。”
朋友說:“我的環(huán)境很自由,離了家,怎么活都沒人說什么閑話,但爸媽沒辦法離開這個環(huán)境。不論我多占理,但爸媽就是因為我承受著許許多多的議論。”
那天以后,她仍舊堅持著自己,不愿結(jié)婚,但她決定在爸媽抱怨指責(zé)的時候,至少不掛電話,她想要陪著爸媽一起面對。
你看,保持邊界和維持親密從來都不是相互矛盾的。
個人邊界被侵犯,如何說“不”?
具體來說,如何才能堅持邊界的同時,又維持適當?shù)挠H密呢?
有三個原則。
第一,建立靈活型邊界。
“過度邊界化”的人往往是堅硬的,難以信任他人和環(huán)境,他們的邊界常常讓人無法真正靠近。
而擁有靈活型邊界的人能夠決定讓什么進入自己的邊界,什么保持在自己的邊界之外;決定共情哪些情感,而不受哪些情緒的感受和控制;清晰哪些是自己的責(zé)任,哪些是別人的責(zé)任。
你可以試著回答這三個問題:
1.你喜歡什么,想要什么?
2.你不喜歡什么,不想要什么?
3.上訴兩個答案中,哪些可以稍作變通,哪些是你絕對無法忍受的?
第二,面對內(nèi)疚。
反抗者和假性獨立者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往往是為了避免體驗到內(nèi)疚的情緒。
他們在提倡自由、注重個人的思想觀念下長大,想要建立起自己的邊界。
可是,一回到邊界模糊的環(huán)境中,他們要么不由自主地考慮父母的感受,做出妥協(xié);要么冷漠地拒絕,又不得不體驗到內(nèi)疚的情緒。
但用撇清關(guān)系的方式來避免體驗到任何內(nèi)疚,其實也失去了真正面對自己,建立恰當邊界的機會。
所以說,想要保持邊界,首先要做的是面對內(nèi)疚,并且在相處中找到處理內(nèi)疚,并堅持自己的方式。
第三,學(xué)會一邊共情,一邊拒絕。
心理學(xué)中有一個常用的小技巧——VAR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在保持邊界的同時,為彼此留出溝通的通道。
它分為三個步驟。
1.證實
確認對方的情緒,承認對方被自己拒絕后的不舒服。
比如:“我知道你真的想要多了解我的生活”,“我知道你們確實很愛我,也很擔心我”。
2.堅持
堅持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看到自己的邊界。
舉個例子:
“但是你每天都給我打電話,希望事無巨細地了解我的生活,讓我很難受,我也需要獨處的時間。如果你可以一周打來一次,我們會聊地更開心一些。”
這里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在堅持的部分,你不僅僅要告訴父母不要做什么,還要告訴他們,要做什么。
3.強化
告訴對方,你為他著想的部分。
“每次打電話,我們都在吵架。其實我也想好好跟你們說話,可是這樣打電話的頻率讓我沒辦法很好地照顧到你的感受,常常傷害到你,這也讓我很內(nèi)疚。”
最后,“邊界”和“親密”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正如山本耀司所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這才是自我。
自我和邊界在碰撞中產(chǎn)生,而理解和親密也在這樣的碰撞中醞釀。
主播 | 精靈,電臺主持人,yy情感咨詢師。公眾號:精靈的格格巫。
策劃 | 辛懟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