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一個論壇里看到一個提問:為什么不能把婆婆當親媽來看?
一個網友說:“結婚十年,婆婆對我照顧有加,甚至比自己的親媽還細心周到,我也把婆婆當親媽看待,覺得婆婆對自己和對她的兒子是一樣的。
直到有一次,我和老公有了矛盾,婆婆開始處處偏袒兒子,絲毫不顧及我的感受,我們還沒有離婚,她就已經在外面傳我的謠言。”
失望之余,她反思,“或許是我太自戀了吧,關系還是有界限的好,婆婆終究是婆婆。”
關系更好、更和諧,是每個人都期望的,但如果對關系的期待過高,關系就越界了。越界的結果,是你會在關系中付出過度的努力,最終的結果卻是失望。
比如把婆婆當親媽、把丈夫當爸爸、把妻子當媽媽、把同事當知己……
再好的關系都有自身的局限,并不會因為你格外期待就變得不同,反而會因為身份的疊加,制造更多的嫌隙和矛盾。
01.
越界的關系
是一種幻想式的關系
小蕊從小和母親無話不談,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會一五一十地告訴母親。但長大后,她逐漸發現,每當遇到問題,母親在為她出謀劃策的同時,還會威脅她必須怎樣去做。
她說:我希望媽媽能夠一直像知心朋友一樣,理解我又不干涉我,但是越長大越覺得媽媽在很多事情上會限制我,讓我很難活出自己。
而小蕊的媽媽則說:別人的女兒就像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自己的女兒卻一點也不讓我省心,我為她出謀劃策,都是為了她好,她卻一點也不理解我。
女兒希望媽媽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媽媽希望女兒是自己的貼心小棉襖,但是她們關系的根基是作為母女角色而存在的,母女關系的本質是走向分離,就必須要有界限感。
當小蕊希望媽媽成為知己時,就等于向媽媽敞開了界限,而媽媽也會擺出患難與共的心態,不管女兒的意愿,著急著要幫她解決問題。
這樣一來,媽媽不可能做到既無私地愛她,又像旁觀者一樣、不去干預她。
當她們邁過了關系的界限,關系并沒有因此變得更好,反而因為彼此糾纏,帶來了更多的不滿和怨恨,連普通的母女關系都不及。
02.
過度期待
導致關系的越界
其實,很多越界的關系,是因為我們對一段關系抱有了過度的期待,而過度期待,常常是因為成長經歷中的巨大缺失,要在現實的關系中尋找出口。
比如,如果一個女人成長中父親缺位,她很可能會選擇一位年長、權威的父親型對象,把自己對父愛的渴望投射出去。
如果一個男人在成長中有個控制型的媽媽,他就會特別渴望有一個理解自己的人,他會把被理解的需要投射給自己的伴侶。
如果一個人成長中缺少朋友,那么他就可能把對朋友的需要,投射到伴侶或者自己的父母身上,特別希望對方能跟自己同步。
這樣,我們對一份關系期待,就隱藏著對兩個角色的需要,而這兩個角色之間往往是沖突的,不可能同時滿足。
也就是說,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對你事事指導的父親型伴侶,同時又對你格外尊重;也不能要求一個事事照顧你的媽媽型伴侶,還能格外地理解你、給你大把的自由時間。
能滿足一種需要,就很難滿足另一種對立的需要。
但當期待破滅時,過度期待的人只能用結束關系來斬斷關系,而合理期待的人可以通過理解這是怎么回事,來重新接納關系的不完美。
昆凌曾談到自己和母親、婆婆相處的分寸。和周杰倫在一起后,她對婆婆噓寒問暖,體貼入微,總是很懂事的樣子,婆婆也很喜歡她。
但是累的時候,她只會和自己的媽媽撒嬌,在婆婆面前,關系再好都沒有撒嬌這回事。
03.
如何重新找回
一段關系的邊界感?
已經越界的關系,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在關系里的過度需要,進一步去理清現實需要和過去創傷的關系,才能重新找回關系的邊界感。
1、誠實面對成長經歷中的創傷
沒有一個人可以同時活在過去和現在,沒有一段關系可以同時滿足過去和現在兩種需要。
當你舍棄從關系里獲得某些對過去需要的滿足時,你才能獲得更重要的、當下需要的滿足。
而舍棄就意味著自我承擔,需要更真實地面對自己過去的創傷,并承擔起療愈創傷的責任。
2、嘗試接納關系的不完美
關系因為有界限而舒適,因失去界限而痛苦,接納關系的不完美,就是不過度期待。
一段關系不能滿足你所有的需要時,有人會直接放棄,用結束來擺脫痛苦。
實際上,每一段關系都存在很多的不完美,不要太快做出行動,能夠承受住一些焦慮和壓力,學著接納關系中的不完美,才是關系良性發展的開始。
3、允許自己讓別人失望
朋友失戀,每天和你煲電話粥訴苦,你雖然不太舒服,但怕對方失望,忍了;
同事把自己的工作推給你,說著“我把你當朋友才求你幫忙”,你不敢讓對方失望,也做了;
這種“不允許別人對自己失望”,恰恰是讓很多關系越界的原因。
要知道,無論你做得多好,都可能會有讓人不滿意的地方,你越是努力讓對方滿意,對方越會投射更多的期待在你身上。
最終的結果就是,不允許別人對自己失望的人,總會用極其辛苦的付出,換來他人對自己更深的失望。
一段關系開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期待和付出之間找一種平衡,即便是發小知己、靈魂伴侶,他也不能滿足我們對關系的全部需要。
長久的關系都有其邊界,因為足夠簡單、不過度卷入而得以持久和諧,彼此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