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為機緣巧合,一個朋友邀我去一家幼兒園參觀體驗。那半天里,我親歷了一次老師教育一個愛打人的孩子的全過程。
那天我在的是小班,都是3-4歲的孩子,陳老師是這個班的主班老師。在自由玩耍時間,有個小男孩在和一個小女孩爭搶玩具的時候,上手打了人家肩膀一下,小女孩“哇”的一聲就哭了。
陳老師看到后,沒有簡單地主持公道或者對小男孩批評教育一番就了事,而是做了一系列的事,讓我挺受啟發。孩子都難免有一些惱人的行為,比如亂扔東西、罵人、咬人等等,很多爸媽會很郁悶:說了多少次,為什么就是不改?我覺得陳老師的做法,對有這樣煩惱的父母都會有一些教育上的啟發。
雖然“打人”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但陳老師當時并沒有批評這個小男孩,而是第一時間給他描述被打的小女孩的感受,讓他知道自己“打人”這件事對別人造成的傷害。
陳老師是這么說的:
“你這樣打Eva,她會覺得很疼,你看她現在都疼哭了。你想想,如果你被打了是不是也會很疼很傷心???你也不希望自己被人打,是不是?”
顯然,這是在培養他的共情能力,讓他學著共情被打或被傷害的人。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并且關注他人的情緒,這比單純的批評來的有效。如果孩子能接收到這樣的信息,并且理解了這種感受,那自然會從心里認識自己的錯誤。
告訴孩子正確做法
比批評錯誤行為更重要
很多錯誤行為的背后,本質的原因都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一著急就本能地上手去打。
陳老師先幫小男孩分析他為什么會打人——因為想要小女孩手里的小汽車。然后給他提供了幾個解決方法:可以先用語言表達“ 這個小汽車可不可以給我玩一下?”如果小女孩不同意,可以等她玩完后再玩,也可以向老師求助等等。
當孩子了解自己行為的原因,同時知道除此之外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再出現“打人”等不良行為的可能就會降低,直到這些正確的做法成為他的習慣。
糾錯不能只盯著錯誤本身,
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更應該關注
看陳老師教育小男孩,我感觸最深的是她在說教結束后,對這個小男孩仍保持著持續的關注。
比如當小男孩幫忙給旁邊小朋友遞玩具的時候,陳老師會很大聲音說:
“ Eason(小男孩的名字)幫John拿了個玩具,真是個愛幫助人的小朋友,老師對你提出表揚!”
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幫了小男孩,陳老師也會很大聲的說:
“Eason,Amy幫了你,是不是很開心?”
有一瞬間,小男孩好像又想從別人手里搶玩具,陳老師看到后馬上出面制止,對兩個小朋友說:
“Eason是因為也喜歡你手里的玩具,想跟你一起玩,你看可以嗎?或者你們可以輪流玩,如何?”
陳老師說她從來不認為對于犯了錯誤的孩子,單純靠家長或老師批評一下就能改正。對有不良行為的孩子,糾正他的錯誤行為固然重要,但對他表現好的地方,給予足夠的關注,同樣重要。
沒有哪個孩子是不喜歡被表揚的。當他感受多了受表揚的滋味,感受到好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后,就不喜歡總被批評了。
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幼兒園老師在每天照看那么多孩子的日常中,很普通的一件事,她做的每一步,雖然方法和目的在很多家長看來都很簡單并且一目了然,但因為有意識有步驟地將它們綜合運用到一起,所以在教育小男孩身上才會有效。
我特別同意她的做法和思路,教育孩子,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我們需要打的是一套“組合拳”,需要的是對孩子持久的關注和溫和的堅持。
END
公號后臺,每天都會收到很多的留言,對于孩子們行為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家長總會非常的焦慮,覺得自己也不是不管啊,就是管不住,說不讓罵人不讓打人都沒用。
我經常會回復說找找問題出現的原因,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因為在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個方法是很有效的。
但看到陳老師以組合拳的形式解決問題時,還是挺受啟發的。因為我的方法對家長要求會比較高,即使是自己的孩子,要真的了解孩子想什么,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并不是特別容易。但陳老師,作為一個人要面對那么多孩子的幼兒園老師,她是不可能像媽媽一樣,非常深入的了解每個孩子,但她采取的組合拳,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效果。
簡言之就是說,即使家長沒有辦法深入了解孩子心理,這套組合拳的方法,也是簡單有效適合復制的。雖然陳老師處理的是孩子打人的行為,但這些方法,可以解決的并不僅僅是打人,各種讓家長們頭疼的行為不當問題,都可以試一下。而且,幾點步驟,沒有必要嚴格的想著順序123,只要記著幾個要點,時不時在面對問題時提醒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