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昭 微博ID:劉昭shinebulan_關懷與實現
“媽媽,謝謝你讓我學琴”
◆ ◆ ◆
先說說我的故事。
1988年,我5歲,忘了因為什么原因,我突然跟媽媽說我要學鋼琴,而且打著滾要學。對于那個年齡的孩子而言,并不知道“我要學鋼琴”意味著什么。但我媽媽非常認真地想了一晚上,又和我爸爸商量了許久,之后一臺3000元的星海進了我們家。
后來我才知道,那是他們的全部積蓄——包括儲蓄罐里的鋼镚——加上媽媽的復員轉業費,而且琴凳還是半年后買的,因為沒錢。以及,他們吃了半年的白水面條。
現在,我非常感謝他們。
最開始的一段時光中,我并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忱,經常是打開琴扒拉扒拉,然后宣稱“我會彈啦!”之后樂呵呵地去玩別的。一年后,媽媽決定給我找老師。
那個時候的鋼琴教育不像現在有各種大的培訓機構,想學琴,都是找朋友中會彈的,所幸我家附近有一個空政文工團,團里人才濟濟,我也有了正規半科班出身的鋼琴老師。
最開始的學琴歲月其實并不太枯燥,畢竟最開始的一段時間進展還是挺快的。只是辛苦媽媽每周風里來雨里去地帶我上課,至今我還記得一次上課,路上下著鵝毛大雪,我就坐在媽媽的自行車后座上靠著她,當時感覺格外溫暖。
我的爸爸媽媽都不會樂器,所以輔導我時也有些吃力。現在很多家長陪孩子上課都在外邊刷手機,我記得我上課時媽媽是全程陪同用一個灰色的愛華卡帶錄音機把老師教的錄下來,不懂的當場問,回來再輔導我,等我學出來,她差不多也可以當鋼琴老師了。爸爸則發明了很多奇怪的訓練法,比如把一小盒清涼油放在手腕上來練不抖腕,比如用一小根軟鐵絲箍在指頭上來練不折指,雖然事后證明這些做法都不太有效,不過家長陪著我練琴的過程卻是我童年非常美好的回憶。
我的學琴進展還算順利,每周一節課不快不慢地上著,三年級時已經考了六級。但是,隨著小學課業加重、同時學的興趣班變多(當時我記得每周有四個興趣班)、以及媽媽的工作壓力,媽媽對我的學琴輔導漸漸變得有些焦躁,隨之而來是我對練琴越來越恐懼,生怕哪里彈不好被訓被打,終于,四年級時我哭著和媽媽說我不學了。
客觀說,很遺憾,也是可以給各位琴童家長們當教訓的案例,但畢竟那個時代所限,我媽媽也沒那么多育兒書籍情緒管理課程可看,她已經做了她能做到的最好的付出了。
我記得那是一個下午,陽光灑滿我們小小的房間,我穿著一件綠色的衣服,流著淚和媽媽說我不學了可不可以,媽媽遺憾地看了看我滿臉是淚的小表情,什么也沒說,答應了。現在,我非常感謝她的這個決定,她沒有給我羞恥感和負罪感,而是給了我自由。
這也為之后我和鋼琴的緣分埋下了伏筆。
一晃數年過去,高二那年,我突然心血來潮想重新練琴,那時童年的恐懼已經消退,對于彈琴本身的熱愛再次占了上風,果然再次摸上琴時,一種溫暖、浪漫而滄桑的感覺瞬間涌上了心頭,真的是一種難以用語言形容的體驗。
高二的暑假和高三的寒假,我每天練八個小時——沒有任何人逼我,我就是享受這個過程,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了許多道理,其中不乏一些對我之后的人生有著非常重要影響的領悟,比如今天刻苦的練習明天才會看到提高。
從手指的恢復到喜歡的曲子,再到有難度的曲目。高二暑假,我直接拿下八級(當時允許跳一級考),高三寒假,我拿下音樂學院的九級(滿級),同時拿下了清華冬令營特長生的資格。這個資格在當時很難拿,音樂學院的九級和音協的十級只是入場券準考證,拿下后只要和清華簽一份協議承諾以后進樂團,就可以享受清華降80分錄取的待遇。
應該說,我的發展狀態符合大量琴童父母對孩子學琴的期待了。不過后來我想了想,北京錄取分那么低,沒必要要這80分還把自己捆在協議上,就沒簽那份協議,據說我也是清華藝術特長生考試歷史上唯一拿下資格又沒簽協議的考生了,這是后話。
上大學后,乃至工作后,由于住宿地點等原因,練琴的機會逐步變少,我也就聽之任之生疏了很多年。再后來創業,其間壓力非常大,又撿起來天天跑琴房練,再之后生活各種起起伏伏,練琴也斷斷續續有一搭沒一搭,一直持續至今。
由于疏于練習,目前我的水平比最好時要弱了很多,但是就好比李云迪兩年不練也能把我秒成渣渣一樣,幾年不練,我的水平也勝過沒有基礎的初學者,而這個水平雖然和專業水平相距甚遠,但也足夠我表達大量我想表達的東西了。
現在,鋼琴已經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當我煩惱時、憤怒時、悲傷時、孤獨時,我都會翻開琴蓋,來一段熟悉的曲子或者即興的旋律,之后傷痛可以被撫平,憤怒可以被宣泄,悲傷可以被化解,那種美好的體驗,與單純的聽人演奏,截然不同。
這些時刻,我都會想起我媽媽在大雪天用自行車帶著我去上課的景象。我很感謝她。
學琴的投入與產出
真的可以被清楚地計算嗎?
◆ ◆ ◆
前不久,我們54人公號推送了左林老師細數了練琴的投入產出比,用經濟學的思維來衡量這個過程,得到一個結論就是練琴是極為不劃算的一件事。
看完后,我啞然失笑。
對大多數人而言,學習藝術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某種程度說,藝術是一門最為高超的語言學,它幫我們用我們的身體借助外部工具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情感,以及幫我們更好地在現實的生活中保有那份浪漫的心態。
那種隨著心中的情緒而肌肉收縮、指尖觸鍵、同時外化的音樂響起,那種此刻我就在天地之間奏響我獨有的情感、整個世界在陪伴著“我的”感覺的爽感,是藝術真正的靈魂和迷人之處,是無法用任何大師的音樂會、人工智能的演奏所代替的。這就好比暴發戶可以買下世界上最昂貴的名畫放在家里收藏,但再有錢也沒法將自己心中的風景畫出來一樣——當然,也許對那些心中鈔票很多卻沒有風景的人而言,這個損失也并不太大。
練琴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一個劃算的結果,而是為了一個美好的體驗過程。
如果說的更大一些,我們人生一共幾十年,最后一抔黃土,怎樣是劃算的、怎樣是不劃算的呢?我想這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用相同的時間賺了更多的錢和體驗了更多的美相比,既不更劃算,也不更不劃算,它們僅僅是不同的人生狀態。
現在,我也已為人父,在兒子的成長中,音樂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胎教到音樂哄睡,鋼琴也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大約8個月大時,兒子第一次開始對“拍鋼琴”感興趣:當我抱著他坐在琴前時,他開心地拍著鋼琴,砸出不成調調的聲音,一臉開心,然后若有所思,調整角度,重新開砸。
那一刻,我由衷地高興。我并不打算要求他一定學鋼琴,但我打算引導他學習至少一樣旋律樂器,最好是可以自帶和聲的樂器。
并不是為了考級,不是為了加分,不是為了所謂的“貴族范兒”,不是為了獲取喝彩,更不是為了謀生,單純就是為了讓他學會一種重要而無可替代的表達方式,一種和自己相處、和情緒相處、和世界相處的方式,這個方式中有辛勞的汗水,也有迷人的浪漫,有精確的表現,也有意會的神韻。
這,就是我為什么要讓孩子學琴。
請注意學琴的優先與主次
◆ ◆ ◆
我從個人經驗出發給琴童父母的小建議:
首先,興趣的發現、引導、保持、增強是最重要的;
其次,通過練習而體會一些道理,這類似一個禪修的過程;
第三是培養對音樂的感覺,將感情與音樂聯系起來的能力;
第四才是技巧的磨練,技巧與表達并不矛盾,是互相促進的,太差的技巧,再充沛的感情也表達不出,完全喪失了感情,技巧再強不過是個彈琴匠,以后肯定被AI淘汰掉。
最末是虛名,考級也罷,特長也罷,若是以此為追求,才是真正的不劃算與本末倒置
著重說一下第一點。
如果能夠發現孩子的興趣,是最好的,比如某些孩子就是對特定的樂器感興趣,這是最好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抱著“這個樂器太冷門”或者“這個樂器太熱門”的態度,孩子能呈現出天然的興趣,比什么都強。
如果孩子沒有呈現出天然的興趣,那么引導一下也是好的,很多時候孩子并不知道“某個東西我其實會很喜歡”,這個時候家長要適度引導,不要被一些什么“別控制孩子”、“還給孩子充分自由的童年”這樣的歪理邪說所困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適度引導,不必強求,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時候都會收獲一分驚喜。
興趣的保持是很多家長最為頭疼的,畢竟小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都會有缺乏耐心、缺少毅力、缺少堅持的時候,這個時候說他吧怕磨掉興趣,不說吧他止步不前了仍然會磨掉興趣,所以這個時候家長會呈現兩難的狀態。
我個人的建議是,第一不要讓孩子對學琴產生恐懼心理,第二不要讓孩子因為學琴對家長產生恐懼心理,在此基礎上,家長要學會有更好的方法幫助孩子更好地堅持,多鼓勵少批評。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練不好沒有關系,努力去練、踏實去練、動腦子去練就可以了,總有一天(而且往往是第二天)就會好了,如果沒好也沒關系,家長會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這個態度不止是學琴,面對其它挫折時也是一樣。
最后一點是興趣的增強,這點據我所知目前國內的鋼琴教育機構大部分做的都比較一般,我個人的建議是,除了常規曲目外,要盡早讓孩子開始彈自己喜歡的音樂,并且學會即興演奏,把自己的感情化在曲子之中。有的家長會覺得即興是很難的事情,其實不然。
下面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不同的練習階段都可以通過即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下面這段音樂中,我彈了三個即興版本的《上學歌》,對應了很多小琴童發展的不同階段:
來自六媽羅羅
第一個版本是學琴幾周的小孩子就有能力彈的,“太陽天空照花兒對我笑”,在這個時期,孩子“能彈出來”就足以讓他頗為欣喜了,不用刻意追求表達,畢竟由于這個時期技巧還比較弱,哪怕有情感表達的需求也還受限于能力水平,不必強求。
然鵝,然鵝,然鵝,用不了多久,到了開始彈拜厄的小朋友,就已經有能力稍加改變了,這就對應了第二個版本,在示例中,這個抒情版非常簡單,而能夠即興彈奏這個程度曲子的小朋友,就已經初步開始體會“用音樂表達”的爽感咯。
再然后,等孩子練了車爾尼的各個三位數,就完全可以加花玩出自己的曲子了,真正開始“PLAY” piano了。我給出的即興例子中的第三個版本就對應了這個時期,依然是太陽天空照花兒對我笑,味道已經完全不同了,而當孩子的練琴生活中可以穿插大量這類即興演奏與表達,就真正走到享受學琴的位置、想攔都攔不住了。
最近這段時間,因為六六一直喊著要學鋼琴,而這事本身也是我樂見其成的,所以在給她買琴選老師的同時,也在留意各種信息,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做些什么來配合她的學習。
這篇分享以鋼琴學習來具體描述一個真實的,不雞湯也不雞血的可借鑒的過程,我覺得會對大家有幫助,因為興趣培養是相通的,孩子學習技藝的過程大多是一樣的原理。
而且關于如何給孩子選培訓班,興趣該堅持還是放棄,我非常贊同“如果孩子沒有呈現出天然的興趣,那么引導一下也是好的,很多時候孩子并不知道“某個東西我其實會很喜歡”,這個時候家長要適度引導,不要被一些什么‘別控制孩子’、‘還給孩子充分自由的童年’這樣的歪理邪說所困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適度引導,不必強求,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時候都會收獲一份驚喜。”
六六學了快兩年的畫畫,而且由于工作以及私人關系我接觸到各種設計師,美院老師時,都會咨詢很多繪畫培養方面的問題,然后寫的諸如《畫畫的好處那么多!如何才能激發出,每個孩子都有的繪畫天賦》這種文章,就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認可。所以前幾天提到要讓六六學鋼琴時,后臺就很多朋友咨詢關于鋼琴學習,鋼琴選購,老師選擇方面的問題。關于鋼琴的文,我要等到六六正式學起碼半年左右才能寫,所以現在后臺的咨詢我都不會給具體的意見。不足夠了解的時候不敢隨便說話的,請大家理解,也謝謝姐妹們給予的信任,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