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史律:
新年萬禧,閱之祥祺。
通過Offer2認識的史律,現在正沉浸式聽著史律的電臺,和我高中班主任很像,恩威并重,亦師亦友,尤為親切。
我是一位將近而立之年的小朋友,來自湖北一個五線小城。畢業后幾經輾轉,目前在江蘇的二線城市里一個微型創業公司已逾三年。
起初我堅定扎根于公司所在城市的想法,由于家庭困難,也只能全靠自己,父母無力參與;好在經過這幾年也有了一些積蓄,雖然距離在這邊安家還差一點,但在老家也能過上相對不錯的生活。
因為公司太小,導致交際面很窄,生活兩點一線,踽踽獨行,整個人也逐漸內向社恐了,能打字盡量不發語音,能發語音的盡量不打電話;加上這兩年行業前景也不大明朗,資本原始積累的速度也不及預期,沒有了剛畢業那幾年的熱血,現狀讓我多少也有些動搖:是回到熟悉的老家安定,還是努力融入、積極扎根陌生但生活環境更好的新城市?
我不希望人生一眼望到頭,希望能盡量在更好的環境立業成家,看著老家朋友偏安一隅,信息相對滯后,似乎難以接受;但人生也需要自洽,自識能力有限、安身立命也算是放過自己,努力融入也未必會被接納,舉目無親時也難有歸屬感。
多少有些困惑。盼復。
拳拳寸語,康安以寄。
過兒
你好,過兒:
我們說評價工作和生活要看大環境和小環境,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小環境。具體說就是,你的單位怎么樣,你的崗位怎么樣,你身邊的人怎么樣。
大環境也重要,行業怎么樣,所在城市的基礎服務和工作機會怎么樣,也要重視。但我們一不留神就容易放大了大環境的因素。我時不時聽到一些年輕朋友問,我到底應該留北京、上海還是回老家,我應該在國內還是移民。我會半開玩笑地說,無論是北京上海,我們都不打算做書記或市長,所以無需從這么大的城市維度去考慮問題。北京和上海的大部分問題,都與我無關;與我有關的,比如堵車、比如租房貴,大城市也都差不多。
什么事情一旦二元對立起來,就讓人糾結,他鄉vs故鄉,北京vs上海,國內vs國外。人的發展充滿了復雜性,不是選了一個地方其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的。說到底,還是要看具體機會,具體崗位,而不是一下就把這個問題宏觀到城市的選擇上來。發達一些的城市,肯定是機會多,但是小地方的特殊好機會,也值得去把握。
選兩三個你或熟悉、或喜歡、或向往的地方,在其中尋找機會,抓住那個具體條件都更合適的一個,好好干。至于這個機會是在家鄉、在上海、在南方、在北方,在海外,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詞不云乎?此心安處是吾鄉。
不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