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訂好了減肥的計劃,但還是管不住自己伸向零食的手?為什么在認真學習時,忽然會冒出“學這么久了,打一局王者吧!”的念頭?打算早點上床睡覺,可是又不由自主地摸出手機一直玩到凌晨兩點?
制定了一個個自我素養提升的計劃,卻只保持了三分鐘熱度;明明知道不該,卻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正所謂——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不得不承認,做到自我控制并非易事。
如何克制欲望,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呢?
在《積極心理學課程》里Tal教授給出了答案:
可以想想我們起床刷牙的過程,起身穿衣服,走到衛生間,拿牙刷、杯子,擠牙膏,然后接水,開始刷牙。可能這時你還未完全清醒,但這一套流程下來,你仍能毫不費力地執行下來,這個過程不需要自制力,而是被動的習慣,當你開始規劃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時候,才需要自制力。
自制力就像我們的肌肉一樣。
我們生活中總要面對各種誘惑,像零食,琳瑯滿目的商品,我們都需要反復抵抗,才能專注于重要的事情,而每一次拒絕誘惑,你的自制力就會消耗,面對的誘惑太多,我們總有一天會無力抵抗,任由這些壞習慣支配我們的生活,所以無論是校園的學霸,還是社會的精英人士,其實高效的生活和學習并不像我們經常所認為的那樣,依賴強大的自制力,而是得益于后天構建起來的習慣體系。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有一個看不見的敵人正在阻撓我們的行動,那就是我們的大腦,人們喜歡即時的反饋和滿足感,這種原始的滿足感,使得大腦會時時刻刻地爭奪著我們身體的控制權,促使我們孜孜不倦尋找即時的滿足感。
自制力的培養
即觸發習慣的原因,你可以想象一把手槍,按下扳機子彈就飛出去。習慣地觸機有很多,可能是時間、地點、場景。像拿起手機就刷朋友圈,打開電腦就先看娛樂新聞一樣,這是我們的慣性行為,我們的自制力就用于修正那些引起拖延的舊行為,將其替換成新的習慣。
在更換壞習慣時,格外注意引發它的觸機是什么,同時關注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壞習慣容易養成且難以改變,是因為接收回報快,獎勵明顯;好習慣難以養成,是回報慢,獎勵也不夠明顯,這種反人性的事情就需要我們積極開放成長性思維去享受學習健身的樂趣,而不是懷疑自身能力的不足。
信念是支撐我們內在行動,你想每天背單詞是為了干掉英語考試,你想學會彈吉他,是為了在晚會上能一顯身手,是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信念能讓我們養成習慣時獲得精神上的正向反饋,信念越強,就越能忍受過程中的痛苦和反復。
研究表明:想到自制力強的人可以增強自己的意志力。比如你可以把手機屏保設置成你的正能量愛豆,沒事兒就拿出來看一眼,滿滿的前進動力。
每個人都有放縱自己的時候,不要因為一次的放縱而自暴自棄,人生還很長,你應該學會與自己溝通并和解。能原諒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
無論是你呵責還是鼓勵自己,最后引發改變的是行動,想鍛煉今天就蹦噠起來,哪怕只是一組四分鐘的燃脂訓練,只要你做了,無論多少,都是改變,比自己的昨天進步一點點。
與不自控的自我進行斗爭,可能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個斗爭一旦勝利,我們將會變成更好的自己。我們的一生會充滿很多這樣的斗爭,因為人生最浪漫的事情不是看著自己慢慢變老,而是看著自己慢慢變強。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
Incremental change is better than ambitious failure.逐步的改善好過雄心勃勃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