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書常說的蔬菜“菘”,就是蕓薹。野生蕓薹有苦味,在栽培過程中,逐漸脫苦,演變成如今多種多樣的白菜一族家常蔬菜。
在栽培中,發現蕓薹的種子可以榨油,因此出現了專門用于榨油的蕓薹類,于是又有了“油菜”的稱呼。
人們又發現,蕓薹抽薹,花蕾尚未綻放時的嫩莖葉和總花梗也可以吃,這就是菜薹。民間常將菜薹錯誤地簡寫作菜苔,本文姑且從俗。
白菜苔是本色是綠色,長江流域以及更南地區普遍吃,廣東地區叫菜心。湖北地區培育出葉柄紫紅色的紅菜苔。
紅菜苔
為十字花科 蕓薹屬 蕓薹種 白菜亞種的一個變種。它與廣東菜心是同一油菜變種,因起源于中國湖北武昌洪山一帶,所以又稱洪山菜苔。
菜梗紫紅,頭頂金黃花蕾。
菜薹也叫油菜薹,紅菜苔就叫紅油菜薹,又叫紫菜苔、紫菘。
武漢著名特產
早在三國時就,湖北地區就開始食用紅菜苔,唐代已是著名的蔬菜。它歷來是湖北地方向皇室進貢的土特產,曾被封為“金殿玉菜”。
紅菜苔色澤艷麗,質地脆嫩。作為武漢地區的特產,與武昌魚齊名。久經傳播,早已傳入湖北各地及江西、四川、湖南、安徽等地,產地遍及長江中下游。每年冬季南京菜場上也是不可少的應季時蔬。
如今不僅北京和臺灣等地也已栽培。連美國、日本、荷蘭和非洲一些國家也已經引種。
但優質紅菜苔仍在原產地武昌洪山一帶,在城東寶通寺附近者,其味尤佳。移植于其他各地的紅菜苔,無論色澤同異,口味總有差距,往往帶有苦味。
小學六年制語文實驗課本中有一篇《紅菜苔》課文,文中就有類似敘述。有人以色論“深者為佳,淡者次之”。
武昌洪山的紅菜苔之所以發甜不苦,是長久馴化選育的結果。野生的蕓薹都是有苦味的。遷地栽培后發苦,甚至都不愿露出紅色來,正是它脫離了適應的環境后的返祖現象。
目前,能與武昌洪山分享國家地理標志的,還有湖北鄂州的茅草紅菜苔,是1990年從武昌洪山引種的。兩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非常接近。
僅次于湖北的,大概是四川的成都的了。
紅菜苔炒臘肉
紅菜苔的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素超過大白菜、小白菜等普通蔬菜。它的紫紅色來自花青素,因不耐熱,加熱過久會褪色。烹飪宜急火快炒,不能時間太長。菜苔本身也很嫩,翻炒幾下后加鹽就行了。
花青素還會隨著pH值變色。在酸性條件下,花青素呈紅色。中性偏堿會變藍。炒菜時滴點醋,容易保持紅色。
由于氣候和土壤原因,很多地區所產的紅菜苔多少會帶有苦味,越是偏早上市的苦味越重。炒前可焯水去掉苦味。如果擔心有農殘,可提前在水中浸泡半個小時以上。
菜薹上可能有個別花開放,雖能吃但有苦味。洗菜的時候應將菜花去掉。菜花還容易燒焦變味。
紅菜苔吃法很多,炒可清炒、醋炒和麻辣炒。也可涼拌和燒湯。最經典的做法是紅菜苔炒臘肉。
菜苔本身味淡,臘肉主要是打底提味增鮮。先煸炒臘肉出油,再加入菜薹翻炒調味即可。湖北地區一般吃辣,干辣椒不可少。南京人口味不重,更喜歡清炒或蒜蓉菜薹。
清炒
紅菜苔買回家后盡量新鮮吃,放幾天后花一開營養價值和口感都會下降。
應季選優保鮮
據說湖北籍的黎元洪,曾任民國大總統。他進京后一到季節就想吃紅菜苔,命人從武漢帶到北京。因隔日不新鮮,覺得口感不佳。甚至根部裹上泥巴送去的也不盡人意。由此可見紅菜苔的新鮮度對口感影響很大。
如今保鮮技術大大提高,紅菜苔已是供應港澳及出口東南亞的重要蔬菜之一。
菜薹也有寒菜之稱謂,天氣愈寒,生長愈好。經過霜凍、小雪洗禮后抽薹長出的花莖,色澤最紅,脆性最好。此時水份也多,入口更甜,回味爽口口感最佳。民間有“梅蘭竹菊經霜翠,不及菜薹雪后嬌”之說。
很多蔬菜、水果都有經霜后更甜的特點,比如蘿卜、菠菜,乃至蘋果等。這是植物在低溫下為了保護自己,將儲存的淀粉轉化為單糖,增加滲透壓,從而降低冰點,避免凍壞。所以,霜后的紅菜苔會更甜一些。不過,凍得太厲害也會被凍傷不好吃的。
存放方式也很重要,在冰箱冷藏室里,一定要根部朝下放入,可延長保鮮時間。
去菜場買紅菜苔時,宜選斷面呈半透明的淡綠色,無白心(空心),捏起來比較硬實的。相對地,短而粗、少生葉、未開花的較嫩。
稍老的莖可以去皮,空心太老的就不能吃了。
紅菜苔的收獲上市期是從10月底起,長達4個多月。11月至笠年2月采收的質量最好。
現在正是吃紅菜苔的好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