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kuǎi)通,原名徹,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今河北徐水人,《史記》稱他“辯才無雙”。秦滅齊后,蒯通回到故鄉。他對秦朝持不合作的態度,沒有像士人那樣投入秦朝的懷抱,而是靜觀政局,蟄居等待12年。果然,公元前209年,陳勝在臂一呼,天下響應,此時,蒯通看到秦朝的滅亡指日可待,于是投入反秦的起義軍,成為武臣麾下的謀士。蒯通憑三寸不爛之舌,使武臣兵不血刃拿下燕趙30余城,,立下不世之功。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10萬大軍攻入咸陽,,宣布秦朝壽終正寢。此后,歷史轉入了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戰。開始,蒯通依附于項羽,不過,不久他發現項羽疏于用人,就與之分道揚鑣,投到韓信麾下,成為他的重要謀士。同年十月,韓信進攻齊國,得知齊國已經投降,韓信停止進兵。但蒯通力主武力平齊,韓信采用其謀,乘齊王疏于防范,揮兵奇襲,打垮20萬齊楚聯軍,占領齊國全境。蒯通的建議,使酈食其慘遭烹殺,卻成就了韓信的赫赫戰功。在他的棋盤上,別人的生命是不值一顧的。
此時,劉邦正與項羽對峙于彭城(江蘇徐州),雙方勝負難分。韓信平齊后,勢力大增,他的選擇,對劉、項二人都是生死攸關的。劉邦封他為齊王。項羽派出辯士,游說他三分天下。蒯通已經預感到項羽滅亡后,功高震主的韓信的危險,曾3次勸韓信獨立,成為劉、項之外的第三勢力。
但韓信剛剛戴上齊王的桂冠,對劉邦感恩戴德,堅決拒絕背漢聯楚。蒯通認定韓信“無君王之意”,道不同不相為謀,且可能危及自身,遂“云游江湖。后來韓信的結局果然被蒯通不幸而言中。劉邦稱帝后,下令將蒯通押送長安,并當著百官面,赦免了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蒯通難以掀起風浪,另一方面,為了顯示帝王的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