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芬蘭向北約提出入盟申請,永久中立國瑞典也要跟進,土耳其,馬上就坐不住了,公開表示出了強烈不滿和反對的立場。
擁有30個成員國的北約,采取的是“共識決定制”原則。因此,從理論上講,土耳其對這兩個國家加入北約的提案,是擁有一票否決權的。
其中緣由,其實非常明顯。
即便再往前幾個世紀,沙俄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曾屬于世代為敵的死對頭。
不過,現代土耳其作為北約中特立獨行的存在,這么多年來,雖然俄土之間也爆發過數次危機,但大致上,還是保持著一貫的默契。特別是2016年土耳其未遂政變之后(據說在挫敗政變方面,俄情報起了重要作用),兩國開始愈發走近,土方高調購買了俄制的S-400防空導彈,對俄羅斯推銷的五代機——蘇-57也贊口不絕。
更何況,俄羅斯還是土耳其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俄羅斯人首選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就是黑海對岸這個“便宜大碗”的土耳其。
那邊,對于俄羅斯而言,一旦芬蘭成了北約國家,俄羅斯和北約的邊境線,一夜間就增長了1300公里。
同時,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普京總統的老家——圣彼得堡,以及大片俄西部領土,將直接暴露在北約的眼皮子底下。
這樣,圣彼得堡離北約的邊境,只剩下了一百多公里。而其南北不到400公里的地方,都將有北約駐軍(愛沙尼亞和芬蘭)。
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也將如同困獸一般,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
很明顯,弄不好,惹毛了俄熊,將會招致一系列驚天動地的反應。
或者,一旦俄熊被北約成功圍堵,真的明顯走衰的話,土耳其在北約組織中的重要性也將會隨之下降,自然很難再繼續如今的這般豪橫風格和相對的獨立性。
一個令人恐懼的俄羅斯,能讓北約的西方成員們,對土耳其時刻保持著敬畏之心。
當然,就土耳其官方的表述來看,它之所以反對芬蘭、瑞典加入北約的提議,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給諸多土耳其追捕的庫爾德人提供了“政治避難”。
對此,土耳其外長在柏林的北約成員國非正式外長會議上直接表了態——“土耳其并不反對北約組織的擴張計劃,土耳其方面反對的,是允許窩藏庫爾德武裝組織的國家加入北約?!?/p>
目前,“瑞典和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除了支持被土耳其稱為恐怖組織的庫爾德武裝以及2016年軍事政變幕后策劃人之一的法土拉?葛蘭,還收留了大量庫爾德人,國內有著一定規模的庫爾德人社區。
而庫爾德人,作為土耳其的一支“不安分”的少數民族,則屬于土的心頭大患。
土耳其政府和庫爾德武裝,早已深陷于了一個“以暴制暴”的循環之中。
要說土耳其為何一直抱著對庫爾德人趕盡殺絕的執念,還得從雙方的前生今世三百年開始追溯。
通常,中東被認為有四大族群——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土耳其)和庫爾德人。在近現代的民族獨立浪潮中,前面三個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主權國家,只剩下庫爾德人一直處于有民無國的狀態。
原本,在早前的奧斯曼帝國時代,生活在帝國境內的庫爾德人,獨立勁頭并不是很高。
他們作為土耳其蘇丹的雇傭軍,曾立下赫赫戰功,受到了蘇丹的優待,甚至,一些上層庫爾德人還被封為了帕夏(Pa?a總督和高官),控制著大量土地和財富,躋身于帝國貴族和特權階層。
在那段歲月中,雖然也爆發過庫爾德人的地方起義,但大體上只屬于庫爾德上層階級與土耳其人的權力爭奪,以及家族勢力的較量,更像是封建軍閥之間的混戰,并非近代意義上的民族獨立運動。
直到一戰后,隨著奧斯曼帝國被肢解,庫爾德雇傭軍失去了以往的殊榮和優待。
與此同時,中東地區各民族也掀起了一陣獨立建國的高潮。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一同,得到了英法的許諾,幫自己建立民族國家——庫爾德斯坦。
其中,割給庫爾德人用來建國最大的地盤,就位于土耳其的東南部地區英法勢力范圍內。
這些條款被寫入了1920年的《色佛爾條約》。
沒成想,土耳其猛人——凱末爾將軍馬上表示了不服,竟然帶著土耳其軍隊在希土戰爭中回光返照般地打了幾場勝仗,將希臘人趕出了小亞細亞半島。
有了軍事斗爭勝利的撐腰,凱末爾直接拒絕了奧斯曼帝國“臨終”前簽署的《色佛爾條約》,要求重新談。
這時候,西方世界一方面見識了凱末爾的厲害;另一方面,更需要拉攏號稱要“脫亞入歐、全面世俗化”的土耳其,來對抗新生蘇俄/聯(1922年才有的蘇聯)。
于是,經過半年多的談判,1923年,英法答應用《洛桑條約》替代《色佛爾條約》,土耳其盡了最大可能,保全了自己的領土。
顯然,這對于正在歡天喜地的籌備建國的庫爾德人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一般的打擊。
根據新條約,取代庫爾德斯坦共和國的是民族的強行分割,庫爾德聚集區被分別劃歸了四個國家——土耳其、伊朗王國、英屬伊拉克和法屬敘利亞(后兩者隨后也在英法勢力的扶植下建立了分別建國,成立了親西方政權)。
這導致,庫爾德人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屬于少數民族,無法形成合力。
即便如此,他們始終沒有放棄過獨立建國的理想,甚至不惜采用暴力和恐怖的手段。
自此,庫爾德人成了上述四國歷屆政府的一大塊心病。
不過,相對土耳其、伊拉克和敘利亞,自巴列維王朝時期起,伊朗境內的庫爾德人就漸漸地不怎么玩命折騰了,不算是特別敏感的人群。
老實說,伊朗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跟周邊的鄰居比起來,相對要理智得多。
其境內除了主體民族波斯人,還有大量的阿塞拜疆人(比阿塞拜疆本國人口都多)、一定比例的亞美尼亞基督徒、猶太人等等,不同種族和宗教的公民都能享受平等權利,大致上做到了和諧相處。
土耳其這邊,情況正好相反。
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量最大,比其他鄰國相加的總和還多。
曾經,在1920年代初的希土戰爭中,庫爾德人看在真主的面子上,在關鍵時刻選擇了同凱末爾站在一起對抗希臘。
這么一來,惹惱了英法金主,間接促使了后來抹掉了其建國規劃,分給四地的操作。
而凱末爾事成后,卻又鳥盡弓藏,并沒有履行相關支持庫爾德人建國的許諾,甚至連民族自治權,都不愿意給。
雙方正式反目成仇,開啟了互打冤家的模式。
為了從源頭上掐掉庫爾德人的建國夢想,土政府不斷向庫爾德人聚集區推行大突厥主義政策(其實現代土耳其人主要是希臘和東歐人的后代,占比不高),試圖將庫爾德人“土耳其化”。
上世紀20年代末至50年代的這段時間里,土政府還以法律形式,強制庫爾德人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和民族特性;庫爾德村鎮改用土耳其語名稱、民眾改叫土耳其語名字,穿西方服飾,庫爾德語書刊報紙被查封,電視和廣播也禁止使用庫爾德語,統一使用拉丁化的土耳其語重新拼寫。
甚至,在凱末爾政府時代,土官方都不肯承認庫爾德民族的存在,僅僅把他們叫做“山地土耳其人”。
雖然胳膊擰不過大腿,一些城鎮庫爾德居民不得不做了土耳其人,但這樣的政策,同時也招來了庫爾德人的不斷反抗。
聚集在南部山區的庫爾德人極力抵制同化,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就想盡一切辦法,堅持抗爭,跟土耳其政府已經死磕了近100年了。
尷尬的是,在大規模的同化政策下,用了不到兩代人的功夫,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幾乎都不會讀寫庫爾德語了。
甚至后來令土耳其數屆政府頭疼無比,花了20年進行圍剿的庫爾德工人黨的老大,安卡拉大學政治系畢業的阿卜杜拉·奧賈蘭,他本人都不懂庫爾德文,一直在用土耳其語號召同胞們對抗土耳其人,領導庫爾德獨立運動。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土耳其軍政府對庫爾德人獨立運動的打壓進一步升級,派重兵進軍南部山區,進行封鎖、圍剿。
此情此景下,不會說庫爾德語的庫爾德獨立領袖奧賈蘭,將目光開始投向鄰國的民族同胞們,他們成功聯系上了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獨立組織,拿著全球募集的海外庫爾德人的支援和毒品交易的收入,打算效仿猶太人建立以色列的模式,在以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和伊朗四國摳出幾塊地盤,組成自己的民族國家,庫爾德斯坦。
長期以來,除了土耳其和境內庫爾德人互相打冤家外,在周邊的伊拉克、敘利亞境內,庫爾德人的獨立運動,也全被視為分裂國家行為,同樣屬于各國的重點打擊對象,而庫爾德工人黨也更是被這些國家定義為了恐怖主義組織。
曾經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和他的多位高官被判處死刑的一大罪名就是——動用化學武器,針對庫爾德人的屠殺和種族滅絕(海灣戰爭時庫爾德人曾被美國CIA忽悠,起義反對薩達姆,隨后遭遇了清算)。
這幾國雖然民族、信仰流派和政治理念不同,互相看著也不順眼,還存在著邊界領土糾紛,但在打壓庫爾德獨立運動方面,卻總能達成一致。
畢竟,要在幾個主權國家的領土內割地建國,放哪國,哪國也咽不下這口氣啊。
好了,咱們再說回土耳其。
從1980年代起,隨著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的不斷做大,土政府軍開始了對南部山區的庫爾德聚集區的大規模、持續性的封鎖和圍剿,而庫爾德人則頻繁地進行暴動,除了日??笜屔蠎饒龅那鄩涯昴信?,連后方的老太太和兒童都武裝了起來。
這令本來就欠發達的東南部地區生活更加艱難,人們滿腦子都是仇恨,哪還有心思生產發展。結果,人口占土耳其15%的庫區,工業總產值僅占2%,收入連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
結果,艱難的生活進一步加深了庫爾德人對土耳其政府的仇恨,更刺激了他們武裝斗爭,獨立建國的訴求。
整個1980年代到1993年,庫爾德工人黨武裝成了南部庫區的實際控制者。
這十幾年間,作為普通人,無論你選擇了土政府還是庫爾德獨立運動,日子都不好過。
奧賈蘭和他的手下們開始用類似“恐怖襲擊”的手段不斷跟土耳其政府示威和叫板。
在庫爾德工人黨暗中控制的區域,當地土耳其政府的公務員屬于“高危職業”,甚至只要表達了跟政府合作的意愿,就會遭到報復。
有時候,給政府公務車加油后,加油站的職工、老板都會被炸死,以作為跟土耳其人“妥協”的懲罰。
主動遵守土政府法令的,全家會被“滅門”。去土耳其中北部大城市求學,被認作是“叛逃”,看土耳其語節目,是“庫奸”........此外,庫區少量的土耳其居民也被血腥報復,橫尸遍野,有的甚至還被羞辱性的割掉了五官。
同時,生活原本就很窘迫的庫爾德居民還有被迫繳納“獨立稅”。不繳,就說明你是“庫奸”,將很快就送你們全家提前見真主。
漸漸地,奧賈蘭和他旗下的庫爾德工人黨已經不滿足于在自己南部山區的小天地里折騰。
上世紀90年代初,一群庫爾德人沖擊德國慕尼黑、法國馬塞和瑞士伯爾尼的土耳其領館并劫持人質。還有德國境內的土耳其人,也曾遭遇過多起來自庫爾德工人黨的襲擊。
從1980年代起,土耳其花了近20年,對庫爾德武裝進行了不遺余力地絞殺,進山燒山、進村理村,進城炸城,直到把山頭燒光,把所有建筑物炸平為止。
而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為了報復,除了和土耳其軍警的正面的對峙,還不斷對土耳其各大城市,以及海外土耳其人發動襲擊,導致大量無辜人員的傷亡。
雙方都殺紅了眼,陷入了一個“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這種冤冤相報的局面,直到1999年奧賈蘭在希臘被土耳其特工誘捕,才得以告終。
當時的土耳其,正滿懷希望地要加入歐盟(到現在還沒進成,這馬拉松跑的),為了努力迎合歐洲主流社會推崇的“人道主義”的理念,土政府強忍著怒火,僅僅給死對頭奧賈蘭判了個”終身監禁”。
沒了“帶頭大哥”奧賈蘭的土耳其庫爾德工人黨武裝,在土政府海陸空的立體圍剿下,也逐漸撐不住了,最終不得不跨越國界,一路向南,跑到了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聚集區。
21世紀的庫爾德工人黨武裝,旗幟上的頭像,就是仍在土耳其監獄里服刑的阿卜杜拉·奧賈蘭
2011年,趁著敘利亞內戰,土軍悍然越境跑到了敘利亞國內,繼續追殺庫爾德人,又折騰了近10年。期間,還多次不惜觸怒美國老大,堅持著一副不把庫爾德武裝趕盡殺絕,就決不罷休的架勢。
要知道,在敘利亞內戰中,庫爾德武裝打擊“伊斯蘭國”非常英勇,更做出了巨大犧牲,已經在國際上贏得了一定的美譽度和認可。
這時候,土軍頂著壓力非要去他國境內追殺庫爾德人,可見雙方的仇恨值之高....
最后,咱們再回到開頭說的芬蘭、瑞典加入北約的話題。
這次,似乎土耳其政府就是在“喊價”。
大致上看,最終無論什么結果,土耳其都不會太虧。
正如前面說的那樣,北約采取的是“共識決定制”原則,土耳其如果投了反對票,這次東擴,也很難繼續。
這正好解決了俄羅斯的問題。俄土關系更上一層樓,同時也有助于土耳其在中東地區發展勢力。
那么,如果美國要強勢推動芬蘭、瑞典加入北約,則不可避免地要在庫爾德及其它問題上做出讓步,以換取土耳其的支持。
這對土耳其來說未嘗不可,也相當的劃算。
只是,庫爾德人將再一次被西方出賣。
庫爾德人的諺語早就說過——“除了大山,我們沒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