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花朵與星空 |
□凍鳳秋
一
赴刑場的途中,她還在引吭高歌。“唔(不)怕死來唔(不)怕生,天大事情妹敢當;一心革命為窮人,阿妹敢去上刀山。打起紅旗呼呼響,工農紅軍有力量;共產黨萬年坐天下,反動派終歸沒久長……”
她叫張錦輝。小小的身體里澎湃著革命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
在閩西革命烈士紀念館看到她時,她已經被定格在一幅油畫里。明明是在陰森潮濕的黑牢,嚴刑拷打過后,十指被鋼針扎傷,胸部被鐵絲穿透;明明疼得全身冒汗,幾次昏死過去又被冷水澆醒,小小的她卻咬緊牙關,誓死不屈;明明臉色那么蒼白,眼睛里卻閃爍著光,心中有一團烈焰,那光芒把牢獄的四壁都照亮了。于是,畫面上的她坐在一團橙黃的光暈里,永遠明亮,圣潔。
小錦輝天生一副金嗓子,被群眾譽為“紅色小歌仙”。1929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入閩,在永定縣建立蘇維埃政權。她剪下辮子,帶頭參加蘇維埃政府宣傳隊。在支援前線、擴大紅軍運動中,她與宣傳隊員們頂烈日、冒嚴寒,走遍周圍村莊,把革命真理送到農民心間。
被敵人抓住的那天晚上,她還在西洋坪村為村民演唱《救窮歌》等。星空下,在二胡的伴奏下,她清脆的歌聲隨晚風飄得很遠。
她就這樣一直歌唱著,直到英勇就義那天。歌聲一直在汀江兩岸,在萬山叢中,在貧苦大眾的心頭回蕩。
那一天是1930年農歷四月十八,她15歲。
19年后,小錦輝和千千萬萬革命先烈所赴湯蹈火、所熱烈期盼的光明與和平終于到來,五星紅旗在新中國蔚藍的天空高高飄揚。
在龍巖,一路上,看到很多粉紅色的山茶花,含苞帶露,明艷動人,這讓我想到小錦輝,想到閩西大地參加紅軍的10萬兒女,想到這里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當我們唱起《英雄贊歌》,當春日里,芽苞在枝頭綻放嫩綠,花朵在春風中輕輕顫抖,這些永遠青春的臉龐,清澈的眼神,堅貞的靈魂就會在眼前浮現。他們是否也在輕輕地,和著節拍歌唱?
二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這是一封題為《時局估量和紅軍行動問題》的長信的結尾部分,后來,被改名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是1930年1月5日,古田會議剛剛結束,毛澤東同志重新當選為紅四軍前委書記。在他心中,始終涌動著一股大無畏的豪情,始終對中國革命的前途充滿信心。針對當時黨內的部分同志對革命前途、根據地建設等問題的悲觀情緒,他提筆撰文,以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描繪了一幅令人鼓舞的前景,明確提出中國革命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位于上杭縣古田鎮賴坊村的“協成店”,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陽光透過窗格,灑落在東廂房。就是在這里,在這間面積不足五平方米的臥房里,在黑漆已然斑駁的木桌椅上,風華正茂、目光炯炯的他冒著嚴寒,在煤油燈下,寫出光輝燦爛的篇章。
距此處不過數百米的距離,就是古田會議會址。采眉嶺筆架山下,一片開闊的田野上,一幢坐東朝西的祠堂。原為廖氏宗祠,又稱萬源祠。始建于1848年,為單層歇山四合院式建筑。大門的門楣上刻著四個字:北郭清風。據說,這被古田廖氏稱為祖先的“北郭”,姓廖名扶,是東漢汝南郡平輿人。這位北郭先生熟讀諸子百家經典,精通天文地理,曾在中原家鄉設席講學,門下弟子有數百人。他一生布衣芒鞋,粗茶淡飯,帶著弟子行善四鄉八鄰。他的兒孫輩亦學習他的風范。
千年后,民國初年,廖氏后人在此地創辦第一所新型小學——和聲小學。紅軍進入閩西后,將和聲小學改名為曙光小學。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就在此地,因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而彪炳史冊的古田會議勝利召開,革命的曙光就在眼前。
今天,走進雕梁畫棟的祠堂,看到墻上的掛鐘永遠停駐在那頗具歷史意義的一刻,仿佛目睹衣衫單薄的紅軍代表烤火取暖,燃燒的篝火和心中那團熾熱互相映照;走在古田會議廣場,在紅軍閱兵場,在飲水井和荷花池邊,遙想當年的盛景,依然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就是這精神的、思想的、文化的光芒,指引著中國共產黨,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不斷走向勝利,最終迎來一個嶄新的中國。
三
汀州羅漢嶺下,草地綠如故。
當年,36歲的瞿秋白看著這里,笑言:此地很好!然后盤腿而坐,靜等槍聲響起,從容就義。
本是一個擅長繪畫,作詩,篆刻,吹簫,唱昆曲的柔弱書生,懷抱“辟一條光明的路”之決心,遠赴蘇俄,尋求解救國家和民眾于苦難之中的“火種”,著述翻譯,傳播真理,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博學多才的他留下800余篇文章,500多萬字的著作和譯文,在政治、哲學、文學、史學、翻譯等領域都有思想貢獻;他與革命伴侶楊之華的愛情傳奇,他和魯迅先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深厚友情,留下的是一段段佳話;被捕入獄后,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屈的同時,寫下剖析自我的《多余的話》,留下的又是一份坦然面對靈魂的勇氣。
藍天白云下,青松翠柏間,瞿秋白烈士紀念碑靜靜矗立。秋白有知,他和同輩所尋求的光明和美好,早已實現。
就在瞿秋白烈士紀念碑旁邊,是楊成武將軍廣場。
這位身經百戰的革命將領,智勇雙全,能征善戰。長征中率部奪取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抗日戰爭中,參加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指揮著名的黃土嶺戰斗;解放戰爭中,指揮綏遠戰役,參加平津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后,他參加抗美援朝,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等,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頒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在楊成武將軍紀念館,看到這三個金燦燦的勛章,讀著楊成武將軍手書的詩歌,“紅軍英雄漢,飛步碎冰雪”“火把照征途,飛兵奪瀘定”,頓覺豪氣滿懷。
那個晚上,朗朗星空下,踩著鵝卵石鋪就的路面,沿著悠長古樸的烏石巷,走進建于唐朝大歷年間的云驤閣,如今也叫瞿秋白文學院。在古色古香的室內,與汀州作協、文學院的作家們,共話當地的歷史與文化。
談到汀州試院里蓊郁挺拔的唐代雙柏,和從唐代大歷年間修建,保留至今的汀州古城墻;談到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走遍中國山山水水后,發出的贊美: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山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一個是福建的長汀。
談到汀州被譽為“客家首府”。自漢末至東晉,中原漢人“衣冠南渡”;到唐朝,相當數量的客家先民進入汀江流域,繼而設置汀州;到宋元,隨著汀江航運的繁榮,汀州成為閩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成為客家人精神的家園。
作為中原人,我不禁想,那一刻,坐在身旁的汀州客家人,是否就是我千年前失散的鄉親?
而就在云驤閣,這座千年前的藏書樓,如今被稱為“最書香古書院”的地方,90年前,閩西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那也是一個3月,春草碧色,春水綠波,春花似火。很快,武夷山下,將出現“風展紅旗如畫”的盛景;而不用等太久,就將看到“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輝煌。
歷史滄桑,革命者高舉的火把,早已化作滿天星,閃爍在新中國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