珮 實
“堂號”也叫“郡號”,本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相近的庭堂、宅院之中,故引申為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堂號”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記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余烈。其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例如:姜氏“天水堂”、柳氏“河東堂”(郡望發祥地);孟姓的“三遷堂”(出自“孟母三遷”的故事);周姓的“愛蓮堂”(出自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連姓的“上黨堂”則出自《明史·連楹列傳》。劉姓后人以“蒲編”為堂名則源自三國劉備故事,借此告誡子孫勿忘祖先創業之艱辛,以簡樸勤奮為本。此外,還有自創堂號(陶氏“五柳堂”),以王位(郭氏“汾陽堂”)、謚號(包氏“孝肅堂”)等為堂號的現象。至今,人們在談論某一家族時,還有以“某某堂”稱呼的。
自隋唐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歡把“堂號”署在詩文書畫作品上。后來,干脆把家族的“堂號”逐步演化為個人的書齋名,在文化交流時簽署使用,故唐朝有“爵位不如族望”的說法。其中有:唐杜牧的“碧瀾堂”,宋陸游的“雙清堂”,明湯顯祖的“玉茗堂”,清秦榮光的“養真堂”等。現代則有魯迅的“俟堂”、周作人的“知堂”、郭沫若的“鼎堂”、豐子愷的“緣緣堂”、王國維的“觀堂”、孫犁的“耕堂”等。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少數民族,內遷后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典故作堂號的。如匈奴呼延氏的“太原堂”、回紇族愛氏的“西河堂”、蠕蠕族苕氏的“河內堂”等。
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能顯示姓氏發源的地緣關系,同時具有聯系姓氏與宗族關系的意義,還是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一。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得以恢復,族譜被續修,堂號對敦宗睦族,弘揚孝道,維護家庭、宗族和社會的穩定,特別是對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乃至中華民族的大團結都發揮著重大的促進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