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字沒有我們如今這么方便,拿起筆落在紙上就會出墨,他們必須用毛筆蘸取墨水。毛筆字也形成了我國傳統書法中的一種獨特種類,“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這是李白贊嘆懷素的草書時寫下的詩句,字里行間可見其書寫時的瀟灑氣魄。
比起現在許多人寫起字時的“不修邊幅”,古代讀書人的字普遍要寫得更好一些,他們自讀私塾開始就要練習用毛筆寫字,加上科舉考試也非常注重書法水平,所以把字練好就是每個讀書人必修的基本功了。清朝狀元劉春霖的書法就非常了得,其真跡曝光后讓無數人汗顏。說起科舉考試,《禮記·王制》篇中記載這一制度起始于公元605年的隋朝,一直到清末政權垮臺才被迫廢除,其間存在了近1300年,產生的文武狀元更是累計近800人。而劉春霖實際上是我國最后一位狀元,他1904年高中后,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
但劉春霖之所以能夠成為當年的狀元,其實背后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當年的科舉第一名本不是他,而是一個叫朱汝珍的人,不料慈禧翻閱試卷時看到這個名字覺得晦氣,因為和珍妃撞了名。加上朱汝珍來自廣東,慈禧認為廣東是個叛亂之地,心中更加不悅。而看到第二份試卷時,她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開,這份卷子就是劉春霖的。春霖,萬物復蘇,潤澤大地,這其中的寓意正是慈禧想要的。再仔細一看,劉春霖的試卷上,一手工整俊秀的小楷,比起印刷的字有過之而無不及。于是她大手一揮,原本的榜眼搖身變成狀元了。
劉春霖的字究竟長啥樣才能讓慈禧都贊不絕口?下面這張圖就是他的真跡。他所撰寫的小楷,筆力剛勁有力,但是字體又十分清秀,這種力道的把握恰如其分,完美呈現了楷書的娟秀之美。楷書是取隸書之精華,將形體進一步美化而得來,形成于魏晉時期。根據《辭海》的解釋,之所以名為“楷書”正是有書寫楷模之意,三國曹魏的鐘繇所撰寫的《宣示表》是初期楷書中的神品,后世王羲之等人多有臨摹。
到了唐代,楷書的書體更加成熟,并且誕生一大批以楷書著稱的書法家。他們的風格各有不同,有的運筆圓潤,筆畫整齊而秀麗,有的落筆之間盡顯渾厚,字體中顯現出過人的氣勢。因為楷書的書寫工整,也被認為是初學書法者最適宜上手的字體,古人也說:“學書須先楷法。”如今我們最常聽到的楷書四大家分別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卻不知還有一種大楷學顏,小楷學劉的說法,這里的劉正是清末狀元劉春霖。他的書法成就自然也離不開小時候私塾時一遍一遍抄寫書籍的苦練,沒有誰能拿起筆就寫出一手好字。
寫好字是古代人的必修課,放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說卻成為難于登天的事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許多手寫的工作都逐漸被電腦取代,提筆忘字的現象都已屢見不鮮,更別說練字了。我們的時代雖然在進步,但也有很多東西在科技的沖擊下面臨挑戰,這一點也讓人不得不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