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6年,時值宋太宗雍熙三年,趙光義通過總結高粱河北伐慘敗的教訓,精心謀劃一場規模更大的伐遼大業。宋遼之間原本沒有深仇大恨,所有矛盾的根源無外乎宋朝歷代帝王念茲在茲的“幽云十六州”。
中原尚處于五代十國時,后唐河東節度使迫于末帝李從珂的壓制,決定扯旗反抗后唐。由于石敬瑭偏據河東,與整個后唐的朝廷軍實力相差太遠。唯一的出路便是找靠山,當時能夠起到鉗制中原力量的只有雄據北方的契丹遼朝。石敬瑭便將目標鎖定遼朝,以出讓趙德鈞所在的幽云十六州為條件,獲取遼朝的支持。這里要注重說明,幽云十六州不是從石敬瑭手里,而是在趙德鈞的掌控內,石敬瑭屬于慷他人之慨。
石敬瑭用趙德鈞的幽云十六州給自己謀取后晉的建立。石敬瑭自己沒有想到,他的這份慷慨舉動將宋朝帶入無邊苦海。從此中原地區的北方門戶洞開,游牧民族再想侵擾中原便可以長驅直入。太祖太宗都是馬上天子,結束五代十國建立趙宋后,希望能夠攜滅北漢之余威,一舉攻下幽云十六州。結果兩次北方,一次高粱河戰役,宋軍慘敗;一次是雍熙北伐;還是宋軍慘敗。楊業便是在雍熙北伐的過程中,彈盡糧絕被俘后,絕食而亡以明志。
雍熙北伐一共分為3路,主力有名將曹彬率領,直奔幽州城牽制遼軍主力,打算與遼軍決一死戰。再由米信率領奚族人和潘美、楊業的偏師以幽云十六州周邊小城為突破口配合曹彬。結果曹彬的主力還沒到達幽州城下,由于缺乏糧草只好下令全軍在宋遼邊境安營扎寨。中路軍的處境也很慘烈,因為米信獨斷專行,造成戰略失誤,中路軍米信一部也全部敗退下來。
三路大軍中,唯有潘美、楊業、王侁的西路軍進展順利,一舉拿下幽云十六州中的4個州郡,包括:云州、應州、寰州、涿州、朔州。西路軍一舉長驅直入,深入到遼朝控制的區域。按照原計劃,將來西路軍要與曹彬東路主力、米信中路共同會師幽州城下。然而,戰事發展到現在,很明顯宋太宗的作戰計劃可以宣告失敗,太宗趙光義急忙給西路軍下令,讓潘美楊業趕緊撤兵。
撤兵沒有問題,此時遼朝在西路的兵力很少,不具備與宋軍決戰的程度,遼朝的主力基本上以頂住曹彬東路為主。潘美也是一代名將,完全有能力組織退兵。但是,宋太宗給西路軍一個附加條件:帶著云州、應州、寰州、涿州的漢人百姓一同撤回宋境。
宋太宗給西路軍的撤軍條件實在太難。宋軍主要以步兵為主,遼朝以騎兵為主。雙方原本在兵種的機動性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步兵撤軍若是謀劃不周全,很容易被騎兵咬上追著打,何況再帶上四個州郡的百姓,那么此時宋軍的行軍速度變成烏龜慢爬。
潘美很糾結,召集副將楊業和監軍王侁一起商討如何執行詔令。楊業不愧為一代名將,他認為:四城百姓全部保全實在太難,但圣上的詔令不能違抗,最保險的策略是梯次撤退,四個州郡由南往北的排列順序是朔州、寰州、應州、云州。楊業建議宋軍先去寰州,讓朔州的百姓收拾撤退;再去應州設防,讓寰州百姓撤退;最后直奔云州,掩護應州百姓撤退。最后大不了只有云州百姓無法撤退,西路軍也算是完成四分之三的任務。
監軍王侁聽后,立即跳出來反對,戰場上非贏即輸,哪有完成四分之三的說法,此時應該去找遼軍主力決一死戰。因為楊業是北漢降將出身,所以監軍王侁隨即諷刺楊業“莫非有他志”。楊業內心無法接受,嘆息說“監軍要治業于死地,業唯有以死明志”,轉身向潘美索要8000精銳前去與遼軍決戰。臨行之際,楊業對潘美說,主力千萬不要出城,我帶領8000人馬前去拖住敵人,且戰且退,你們作為后援在陳家谷一帶設下強弓勁弩,一擊打退遼兵。
潘美允諾,楊業率軍出發。半晌過后,王侁不見遼軍的蹤影,以為楊業成功擊退遼軍,為了搶點功勞,王侁率領陳家谷的伏兵主動出擊,結果剛出谷口便被遼軍殺得大敗而歸,又看到一些宋兵負傷而歸,王侁以為楊業戰敗而亡,便慫恿潘美趕緊撤軍。潘美沒有經得住潘美的唆使,帶領西路軍撤回宋境。等楊業拼死戰到陳家谷時,不見宋軍一兵一卒,知道自己成為宋軍的棄兒。
楊業仰天長嘆,奮勇殺敵直到人困馬乏被擒。最終,身處遼營三日不食、以死明志。
楊業的后人不像評書演義說的那樣有“七龍八虎”。楊業的兒子除楊延昭與楊延玉以外,基本上都不具備帶兵打仗的將才。二子楊延玉在雍熙北伐陳家谷一戰中,不幸戰死沙場。
長子楊延昭原本陪伴父親共同進退,結果讓楊業訓斥,讓他帶領隨從退回宋境向朝廷稟報陳家谷的經過,為自己昭雪沉冤。楊延昭返回朝廷后,太宗得知內情大怒,主帥潘美連降三級,監軍王侁革職充軍用不續用。
楊延昭后來,接替父親楊老令公的官職,一直戍守邊疆,官至保州巡檢使。特別是澶淵之戰時,楊延昭率領部眾取得遂城大捷。后來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宋遼再無戰事,楊延昭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大多相當于文職工作。
楊業的另外還有5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此兄弟5人都是供奉官和殿直等閑散官職。楊延昭以后,楊家基本上淡出歷史舞臺,不再過問兵事。南宋時期,岳飛部下曾有一員名將叫楊再興,歷史傳聞是楊家將的后人,但缺乏史記文獻家譜支持,也就無從考證。
后人曾有詞評價楊家將說:三代保國血戰,雁門外,故道悲鳴。滿門皆忠烈,百姓記濁清。足以見得,楊家將雖然過去多年,滿門忠烈的事跡一直備受后人追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