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廣東珠三角的“東官郡”消失了。
經歷了五代之后,北宋版圖上,在今東莞市區出現了“東莞縣”——有人考證,廣東“東莞”正式記載地名,在隋唐之際,這也恰恰是北方東莞撤縣時期。
|北宋-廣東東莞縣| 制圖-大地理館
|元代-廣東東莞縣|
|明代-廣東東莞縣
|當代-廣東東莞:城市出行軌跡星云圖| 圖源-滴滴出行
不過,隋唐時期的廣東東官或東莞,可能也有地名,但因為級別低,未能被提及。東莞與東官,應該是前后繼承關系。
宋代大舉對外開放,貿易空前興盛,位于沿海的東莞因生產和運輸香料而繁榮,也就有了今天所說的“莞香”。在兩宋地圖上,東莞縣以南沿海,還有“東莞鹽場”——可見,除了香料,海鹽加工也是廣東東莞古代的重要產業。
東莞夜景
開頭曾提到,山東東莞與廣東東莞,時間上一先一后,但并沒有確切證據顯示二者的直接聯系。
不過,我們可以合理推斷:東晉以來,除了江南,其他地方也多少有“僑州郡縣”設立,廣東這個“東莞”,是否也是一例呢?中原人南遷,民間仍有以故土命名習慣,以至于后世影響了官方的行政取名,廣東東莞是否是山東東莞移民的后裔帶來的呢?
東莞東站
古代地圖上的“東莞鹽場”,留下了蛛絲馬跡。
廣東東莞理工學院的黎誠先生考證后,認為:
“僑置郡”所管轄的“郡民”(即北方移民)被安置在當時人煙稀少的南方,被賜予較廣闊的土地,利用他們身上所擁有的較先進的生產技能,去開發這些“荒蠻”“煙瘴”之地。
東莞地區的鹽業,也許是為了安置來自北方的擁有較高制鹽水平的移民,而如果這個猜測成立的話,那么這些移民就很有可能是來自山東(今天日照地區)沿海的移民。
當時的其它地區,都屬于內陸,只可能擁有“池鹽”或“巖鹽”,與“海鹽”的生產有較大的差異。而山東的“東莞地區”……居民大量外流以躲避戰亂,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真是如此,為何沒有直接記載呢?
比較可能的原因是:“東莞”這個地名,在當時不算是顯赫的地方,名氣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官方史書記載歷史事件,如北人南遷,文字多集中在都城長安、洛陽、開封及周邊地區,即狹義的中原。漢至西晉的東莞,不僅遠離河南,而且在山東也屬于人口較少的郡,關注度比較小。同時,它總是處在對峙前線,動亂的環境,不利于本地、本族歷史的完整記錄。
關于廣東東莞的得名,還有其他說法:這里的莞,跟北方東莞聯系不大,跟莞草關系也不大,其實就是由“東官”而來——而三國兩晉以來的東官郡,則來自漢代就有的“東官場(鹽場)”。廣東科技學院的學者梁燕紅考證認為,公元前110年的西漢東官鹽場是“東官”的之始,而山東之東莞縣設立于公元前127年——兩者起源前后只差17年,不太可能短時間內發生聯系。
綜合來看,關東東莞得名:有鹽場說(繼承東官)、香料說(莞香)、北方移民說(山東東莞影響)。香料說從常識上說就講不通,所以基本上被CUT掉。目前爭論,主要集中在移民說與鹽場說。
如此來看,廣東“東莞”得名之謎并為完全解開。我們期待有更多精彩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