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長大只是一種錯覺!我們都是原來那個孩子。
~小明語錄
Vol. 1
兒童自主意識發展時家長的錯誤應對
在青春期階段,兒童的自主意識已經明顯的增強,在這個時候家長常常用兩種錯誤的方式應對兒童自主意識的發展。
第一種方式是純粹的尊重兒童的自主意識,不講究引導,認為兒童自我在成長,家長不應該對他們進行任何干預,應該尊重他的自我成長。
這些語言聽起來都沒有錯,但在實際操作中,其實是一個虛幻的假象。
為什么呢?兒童自主意識發展并不是代表著在青春期階段就真的在成長自我,他只是在青春期階段開始拒絕父母對他的影響,開始更多的接受外面其他人對他的影響,所以他所謂的自我成長仍然是受到他人影響的。
上講就給大家講過,拉康就直接說,人就根本就沒有自我。
你以為離開父母就有自我,其實你的自我仍然是在他人影響之下的自我。你受到的是社會影響、互聯網影響、同伴影響等等,這種被別人影響下的自我和父母影響自我唯一的區別就在于影響的人變了而已。
有一些做兒童教育或者做家庭教育,甚至有些家長在這個階段就有了一些誤區。有些會簡單的模仿某一些西方教育的觀點,認為這個時候孩子在成長自我,我們就尊重他,不用去對他進行任何的約束限制或者進行任何的引導,認為自我發展不應該有任何的局限,這種觀點太簡單、太單一,而且容易出問題。
西方的孩子在小時候,父母每個周末帶他們進教堂,做禮拜,他們也是跟著父母去的。那個時候父母拉他們到哪里,他們就去哪里,中國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和西方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在這個階段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當孩子們進入到青春期之后,你會發現西方的父母也無法把孩子勸進教堂了,孩子在教堂的時候也開始自由散漫的玩去了。
中國的父母也一樣,到了青春期的階段,你會發現父母也無法去把孩子帶到哪里去。甚至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家長跟我說,想讓小孩參加夏令營,但是他勸不動,因為小孩兒不聽他的。
Vol. 2
父母功能失效了,你還能做的是什么?
但是有一些家長不明白這個原理,他們仍然想把孩子完全的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認為任何時候孩子都應該被我們家庭所影響,這種觀點就錯誤了。
再加上大家看到網上的很多網文,還有一些宣傳,都說要強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這個詞其實很容易給很多人一個誤導。很多人認為這個孩子成長全部都是家庭的事兒,可不是那樣的。
孩子長到一定階段,家庭可做的事情就不太多了,孩子更主要受到家庭外的影響。但是孩子雖然受到家庭外影響,并不代表著我們家人就不能做點兒什么,要做點什么呢?
當然我們這時候已經限制不住孩子,要是繼續想用你的方法去控制、限制孩子,反而造成親子關系的破壞,造成嚴重的對抗。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父母對孩子過多的閹割,造成孩子變成刻板的人格,變成了一個沒有自我能力的無能的狀態,所以這種極端的方法也是不對的。
那么父母到底在這個年齡階段可以做到什么呢?
第一,要放棄試圖用父母的影響力去影響孩子這樣的直線的線性思維。
第二,我們仍然要對孩子進行適度引導,但不是通過父母的身份。
有些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較早,和其他孩子相比較起來,他更強調自己做主,不愿讓父母干預。所以不管是在年齡階段上,還是在量的程度上,孩子和孩子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
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現象,比如說前段時間有一個人問我一個問題,他說他的孩子好像才上小學高年級,他都已經覺得沒法管了,管不住了。我問了一下他孩子的情況,結果就發現他孩子就屬于那種自我意識成長年齡較早的孩子。
有的孩子,可能是進入到了初中,就不再聽父母話了;有的孩子可能更早,小學高年級就已經開始了;還有的孩子可能會晚一點,可能到了高中階段;當然還有的孩子更晚,到大學階段。
Vol. 3
孩子自我發展過程中兩種極端現象
家長重點要注意的就是兩種極端現象。
第一種,就是孩子過早的以及過高強度的強調自我,這樣的孩子顯現起來就是比較難帶。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怎么應對這樣的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
第二種,就是有些孩子似乎很晚,不僅很晚,而且似乎也沒有太多自己的主見,什么都隨父母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些家人就會覺得,這孩子真好帶,我的孩子真聽話。到初中父母都可以帶他到哪里去,他都可以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父母走到哪,孩子跟到哪兒,到高中甚至都如此。像這種情況,又錯了。
我曾經在一次夏令營遇到了一個人,她的孩子都已經上了大一了,上大學階段了,但整天和她在一起,這就說明這個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就過晚了。
這種過晚的自我意識發展也不合適,為什么呢?
過晚會導致這個孩子過多的受到父母單方面的影響,來自于外界其他對她有價值的成長因素就吸收不足。
像這一類的孩子有個特點,他過多的認同了父親或者母親的性格,卻不能夠從外面同伴或者外面其他人那里去獲得一些更新鮮的自我成長因素,這樣的話性格就顯得有些單一。
或者說一個孩子在應對不同情境下,他性格的靈活性也叫做人格的靈活性就不足。
Vol. 4
你的孩子有主見還是沒主見
這樣說起來,大家確實覺得養小孩兒真累,左也不行,右也不行,的確是這樣的。我們就來分別給大家談一談,就是針對左的情況該怎么辦?針對右的情況又該怎么辦?
家長首先要具備的第一個意識就是要學會去觀察你的孩子是那種喜歡做主的孩子,還是喜歡被別人做主的孩子。
其實你會發現,那些喜歡被別人做主的孩子到了幼兒園階段就很容易被別人做主,或者是他聽從其他小朋友的安排,沒有太多自己的意見。他這種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小學階段容易被人欺負,因為他沒有太多的自我主見。
所以每一個孩子自主意識出現的年齡不一樣,但是實際上在很早的時候,在幼兒園階段,在小學階段你們就應該能夠觀察出來了。
你的孩子是屬于自我意識出來更早的,還是自我意識比較晚的這種類型,根據不同類型再來決定該如何應對。
我們都有一種被人接受的需要。如果有一天我步入叢林,那是希望我生活的有意義。
~ 小明語錄
小明老師著作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于心理科學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各個階段的研究成果,建立一個全景的兒童心理發育的圖譜,根據兒童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育的特征,針對性的給兒童提供健康的心理發育環境。
針對當前第二代兒童教育中的各位家長面對的各種兒童教育中的現實問題,以第三代兒童教育理念,提供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心理學解決方法和途徑。
趙小明導師
【專業成長經歷】
心理學、管理學雙碩士
12年臨床精神分析受訓經歷
【學會任職】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文化心理組委員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兒童早期家庭教育專委會理事
【專業著作】
《聚英國》
《拆掉心里的墻》
《互聯網心理學》
《文化藝術符號治療技術》
《本土化音樂治療與技術實操》
心理小說《尋寶圖~南紅教父》
《第三代兒童心理教育》
《和媽媽一起學邏輯學》
《心理安全員》
《新精神分析:心理咨詢師必知的100個核心概念》
【業界頭銜】
今日頭條2017年度心理自媒體金處方獎
今日頭條2018年全國科普類自媒體排名12
央視財經頻道《職場健康課》欄目嘉賓
央視少兒頻道《極速少年》欄目心理專家
央視少兒頻道《異想天開》欄目心理專家
央視少兒頻道《萌娃運動會》欄目心理專家
央視旗下網絡媒體央視頻,疫情期間特約連線心理專家
作者:趙小明
圖文整理:喬穎
審核:段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