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由湖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陽市博物館、宜昌市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爭鋒——晉楚文明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驚艷亮相,共展出上述文博機構收藏的331組660余件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02件,其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在國內同類展覽中少有。在《爭鋒——晉楚文明特展》面向公眾開放首日,山西博物院“晉界”講壇第四期“晉楚春秋”主題第一講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開講。湖北省博物館的王先福副館長為公眾做了“從九連墩楚墓看楚國高級貴族的生死觀念”,此為演講內容紀要。
200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了位于湖北棗陽吳店鎮的九連墩一號墩,清理出的2座大型墓葬及其祔葬車馬坑,是目前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楚國高等級貴族墓葬區。墓葬及車馬坑出土各類文物十分豐富,達7000余件(套),再現了墓主生前奢華的生活,也反映了楚國高級貴族的埋葬制度及“事死如生”的觀念。講座中,王先福研究員從楚墓發現概況、九連墩楚墓的發現、九連墩楚墓的發掘、九連墩楚墓的形制、隨葬器物、墓主人的身份與生死觀念六個方面展開,層層遞進,對墓葬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小編將講座內容簡要整理如下,與大家共同分享。
楚墓發現概況
1、楚國簡史
楚早先是族名,后為國名。據《史記·楚世家》載,周成王時,周成王封熊繹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西周熊渠時進行了第一次的擴張。楚武王熊通開始鞏固后方,并向東擴張攻打隨國,后自稱“王”。楚文王時開始繼續北上,滅掉了多個小諸侯國。楚莊王觀兵周郊,問鼎中原。從春秋中期開始,楚國開始了大規模爭霸行動。戰國時期更是成為“地方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的大國,即“戰國七雄”,先后滅掉了60余個諸侯國,控制了包括今天鄂、湘、豫、贛、皖、蘇、浙、魯、渝等省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區。
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都,頃襄王東北保于陳城(今河南淮陽)。前253年,楚考烈王遷都于鉅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前241年,又遷都于壽春(今安徽壽縣)。前223年,楚國被秦滅亡。
楚文化有一個長期的形成過程,自春秋中期正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風格。秦滅楚后,楚文化納入中華大一統的文化體系之中。
2、楚墓發現概況
近五十年來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發掘了一些重要的楚墓,出土了大批極具特色的楚文物。楚墓分布較密集的地點主要是在楚國主要城邑的周邊,以及一些具有軍事意義的交通要道和據點附近。如當陽趙家湖、江陵紀南城、南陽宛城、襄陽鄧城、信陽城陽城、壽縣壽春城、棗陽九連墩、臨澧九里等等。目前所發掘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有春秋中晚期的淅川下寺,戰國早期的長沙瀏城橋;戰國早中期的荊州熊家冢與天星觀M1、M2及望山橋M1,荊門包山M2,棗陽九連墩M1、M2,新蔡葛陵“坪夜君成”墓,信陽長臺關M1、M2,戰國晚期的淮陽馬鞍冢、壽縣李三孤堆等。其中九連墩楚墓是目前發現的布局最為清楚、保存最為完整的楚國高級墓葬區。
九連墩楚墓的發現
1、位置
九連墩楚墓位于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與興隆鎮之間,處隨棗走廊中部。
2、基本概況
九連墩因在一條長3公里的崗地上分布有9個大型封土堆(俗稱墳包)而得名。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84年、1992年先后被公布為襄樊市(今襄陽市)、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個封土堆自南向北分布,分別為一至九號墩,一號墩名“鷹子包”,二號墩名“架子山冢”,六號墩名“龍王廟冢”,九號墩名“太山廟冢”,其余均為無名冢。封土堆底徑在15—41米之間,殘高2—5米。
九連墩楚墓的發掘
2002年(武)漢十(堰)高速公路建設在選址調線后無法繞避一號墩,經報請國家文物局同意,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對一號墩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采用集中全省考古、保管、文物保護等多個文博機構的主要技術力量進行,組成了九連墩楚墓聯合考古隊。在一號墩下發現了兩座大型土坑墓葬及墓后的兩座大型車馬坑,分別編號M1、M2及CHMKI、CHMK2。全部工作自2002年9月始,至12月結束,歷時4個月。
九連墩楚墓形制
九連墩(一號墩)楚墓由2座墓葬、2座車馬坑組成,分別編號為M1、M2,CHMK1、CHMKM2。
1、M1墓葬方向105 °,平面“甲”字形豎穴土坑墓,坑口東西長38.1、南北寬34.8米,深12.8米。東設斜坡墓道。坑壁設有14級臺階。其上有封土堆。葬具有兩槨兩棺。外槨長8、寬6.82米,其內以隔板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室,各室隨葬器物的功能有別。東室主要隨葬祭器,南室主要隨葬車馬器、兵器,西室主要隨葬燕器(日用器),北室主要隨葬樂器。中室有內槨和外棺、內棺,隨葬殮飾物,以玉器為主。
2、M2南距M1約18米。方向107 °。“甲”字形豎穴土坑墓。東西長34.7、南北寬32米,深11.6米。東設斜坡墓道。坑壁設有14級臺階。其上有封土堆。葬具有兩槨兩棺。外槨長7.45、寬6.8米。其內以隔板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室,各室隨葬器物功能有別。
3、CHMK1位于M1西約25米處。南北長52.7、東西寬9.5米,深2.3米。葬車33乘,南北雙排橫列;有馬72匹。其中6馬車1乘,4馬車3乘。
M1與CHMK1關系(西-東)
六駕與四駕的車
車復原
4、CHMK2位于M2西約27米處。南北長22.2、東西寬6.8米,深1.7米。葬車7乘,南北雙排橫列;有馬16匹。其中4馬車1乘,其余均為2馬車。
CHMK2全貌(西北-東南)
九連墩楚墓隨葬器物
九連墩兩座楚墓出土隨葬器物十分豐富,數量多,種類全。按照質地分為青銅、鉛錫、金銀、竹木、皮革、玉石、水晶、瑪瑙、絲織、骨、匏等,按照功能分為祭器、樂器、燕器、兵器、車馬器、工具、葬儀用品、殮飾物和動物骨骼、植物果實等。經初步整理,M1共出土975件(套)4652件,M2共出土508件(套)2995件。
九連墩兩座車馬坑出土遺物均較少,CHMK1僅89件,為車構件和兵器,質地分別為銅、骨、木;CHMK2僅77件,均為車構件,質地為銅、木。
銅鑊鼎
銅鑊鼎
M1出土
M1出土車馬器
M1漆木弩
M1出土人甲
M1出土銅器
M2漆木虎座鳥架鼓
M2漆木禮器
M2銅器
九連墩楚墓主人的身份與生死觀
九連墩楚墓由兩座相距18米的墓葬及兩座位于其后部的車馬坑組成,兩座墓的封土堆堆成了一個土墩,外圍還清理出了陵園遺跡,這顯然是一組關系密切的墓葬。從M1出土大量青銅祭器、兵器,M2有一組替代銅祭器的漆木祭器且出土很少兵器的情況分析,加上M1、M2人骨架經鑒定分別為男、女性(年齡分別為50-60、45-55歲),證實二人應為夫妻關系,死后異穴合葬。
兩座墓葬的規模、棺槨重數及隨葬器物的類別、數量與荊門包山M2很接近,其時代、身份應大體相當。根據包山M2出土竹簡的記載考證,其時代為公元前316年,墓主為楚國左尹邵力它,次于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相當于大夫級別,其槨室與核心隨葬器物組合為五。
按照當時的禮制,天子、諸侯、卿大夫為當時的高級貴族。宮室、車旗、禮儀等,天子為九數,諸侯為七數,大夫為五數,元士為三數。
九連墩楚墓也基本以五為基數,如槨分五室,M1、M2核心器物組合的青銅升鼎、漆木升鼎均為5件,車傘各5件。
M1銅升鼎5件一組
(1)根據當時禮制,天子、諸侯祭祀用“太牢”,以牛為犧牲;大夫用“少牢”,以羊為犧牲。M2腰坑內用羊祭祀;二墓的祭器中也僅發現完整的羊骨。
(2)《周禮》記載的“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卿大夫判懸”,曾侯乙為諸侯,用軒懸;九連墩M1、M2編鐘、編磬各一面,組成判懸布局。
(3)禮制:天子駕六馬,諸侯四,大夫三,士二。
(4)兩座車馬坑中4馬車是基本符合大夫身份。但也存在嚴重僭越的現象,如M1車馬坑中出現了一輛6馬車的現象,這在當時是天子之制。
(5)二墓出土銅鼎中還有7鼎組合各一套,這是諸侯或天子之卿的規制,或許墓主人期待來世能享受更高的禮制。
M2銅鼎7件一組
正如上述,墓主人為楚國大夫級別官員或爵位。生前享受大夫的規制,其死后的墓室、棺槨、用品按照生前規制下葬,營造了一個“事死如生”的場景。特別是墓主口中含有較多的玉唅,這是當時期望尸體不腐普遍做法,加上墓中虎座飛鳥等楚國特有的引領靈魂升天的葬儀品隨葬,希望來世繼續享受這種生活。
當然,因為夫妻只能享用一套大夫的各種物質生活用品,其死后分開下葬,又要符合規制,承辦者就想出了替代的辦法。除將生前使用的實用器主要用于為男主人陪葬外,還制作了一些“明器”,如墓中的簋、大方壺、鬲、尊等銅祭器鑄造痕跡明顯、未經打磨,無使用痕跡;M1的34件銅編鐘之12件甬鐘就只有幾件調過音,大部分未經調音,不能使用;M2大量使用漆木祭器。
可以說,九連墩楚墓就是戰國中晚期楚國大夫級別高級貴族生活的真實寫照,它的發掘讓我們看到了2300年前楚國貴族“事死如生”的葬制葬俗,也反映了當時楚人面對死亡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