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崗遺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常德市澧縣大坪鎮(zhèn)大楊村,一處比周圍高出1至2米的崗地上,總面積約22.9萬余平方米。墓地位于崗地東部,1991年曾在墓地南部發(fā)掘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33座,2016—2017年對墓地北區(qū)進行了全面揭露,并對墓地南區(qū)進行小面積發(fā)掘,發(fā)掘新石器時代墓葬105座,其中1座為甕棺墓,其它皆為長方形土坑墓。2018年繼續(xù)對南墓區(qū)進行發(fā)掘,發(fā)掘新石器時代墓葬91座,皆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圖一 孫家崗遺址2018年發(fā)掘航拍
發(fā)掘區(qū)不見新石器時代地層堆積,近現代堆積之下為原生土面,所有土坑墓皆開口于生土面上。皆呈西南-東北向,據隨葬品分布情況判斷,頭向西南,普遍在245度左右。墓壙長度普遍在1.9米至2.4米間,墓壙寬度則普遍在0.6-0.8米左右。保存較好墓葬殘深普遍在15-25厘米間,皆不超過35厘米。部分墓葬遭近現代人類活動擾動,破壞較大,多僅余墓底,少量隨葬陶器殘片幸存在原生土面上,已無法復原出原墓壙的位置與大小。所有墓內人骨都已朽腐不見痕跡。
孫家崗遺址2018年度發(fā)掘主要收獲可概括為3個方面。
1
完成了對墓地南區(qū)北部墓群的完整揭露。
結合1991年和2017年的發(fā)掘,該墓群殘存可辨墓葬計127座,集中分布在東西長50米,南北寬約17米的區(qū)域內,墓群北、東、西三面因近現代擴挖漁塘及水田改造等擾動情況嚴重,現存的墓葬數量肯定遠小于實際墓葬數,實際墓群分布范圍也應當比現在要大得多。
2
獲取一批隨葬品,有陶器和玉器兩類。
陶器240余件。以廣肩斜腹平底的帶領罐為主,占陶器數量的七成以上。其它器類還見有盆、圈足盤、平底缽、高柄杯、斜腹杯、壺、豆、鬶、和器蓋等,另見1件鼎和2件紡輪。普遍為泥質陶,陶色有紅、橙紅、紅褐、灰、黑等。杯盤類器多為細膩精致的磨光黑陶,罐、盆類器多飾繩紋或藍紋,并見少量方格紋,其它器類則基本素面。每一個土坑墓中,隨葬罐類器數量不一,多者可達10件,但其它器類一般僅1-2件。玉器計28件,灰白色不透明。其中20件為玉器殘粒,器形不辨,完整或較完整可辨器形者8件,有笄、鷹首笄和鳥首璜等,并見1獠牙神面牌飾。
圖二 陶器(M142:11)
圖三 陶器(M142:3、4)
圖四 陶器(M158:1)
圖五 陶器(M160:1)
圖六 玉器殘粒
圖七 玉器(M147:1)
圖八 玉器(M149:1)
3
辨析出孫家崗遺址墓地各土坑墓中普遍存在一種“墊器葬”的獨特葬式。
首先是在墓地保存情況較好的土坑墓中,多可見葬具腐朽垮塌痕跡,判斷當時已普遍使用了某種葬具。其中M165葬具朽痕較清晰,在其東部,可以看到葬具疊壓于隨葬陶罐之上。其次,各土坑墓中隨葬陶器在空間上存在上下分層現象。下層多為罐、盆類個體較大器型,破碎嚴重,平鋪于墓底,陶片接觸墓底生土,全墓壙分布,部分貼于墓壁底部。上層壺、杯、盤、豆等小型器多能保持較完整的立體狀態(tài),部分在墓壙邊緣,甚至緊臨墓壁。第三,所有玉器,無論完整器或殘粒,皆分布于墓壙中部,所區(qū)分葬具垮塌痕跡范圍之內,并疊壓于下層破碎的隨葬陶器之上,且玉與陶間還有少量墓土相隔。綜上,推斷孫家崗遺址墓地土坑墓中存在一種先在墓底墊放破碎陶器(多為罐、盆類、打碎放入,或放入后敲碎),之后放入葬具,葬具上或其邊緣再放置盤、杯、壺等日常宴飲用器,玉器則隨尸體置于葬具之內的特殊葬式。
圖九 M165葬具痕跡
圖十 M165葬具痕壓于陶器上
圖十一 M170隨葬器物
圖十二 M160隨葬器物
圖十三 M149(打破M150)及其隨葬器物
孫家崗遺址的考古工作是國家文物局“十三五”規(guī)劃,“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重大研究課題的一部分。2018年墓地的進一步發(fā)掘為我們了解后石家河文化時期洞庭湖地區(qū)考古學文化面貌和社會情況提供了更多的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