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門類之一,院落空間布局,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的空間組織和建筑營造也遵從了一定的秩序原則及表現手法。
永祚寺
永祚寺概況
太原永祚寺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 (1597 ),總占地面積約為 12 萬平方米。寺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主城區的東南角,依山而建,周邊環境清幽,遠離車馬喧囂,院內植被郁郁蔥蔥,生意盎然。永祚寺內矗立著兩座高大巍峨的明代磚塔,也是太原現存最高的古建筑,是太原非常重要的城市標志物,因此聞名遐邇。寺內建筑特點鮮明,能夠清晰反映明代寺院磚砌無梁仿木結構建筑的特點,是明代寺院建筑的典型范例。
整體布局
永祚寺背倚南山,面俯晉陽,順山勢而建。寺院坐南朝北,不同于坐北朝南的中國古建傳統。永祚寺并非常見的縱列排布,而是依兩條軸線建造,雙塔依東南—西北走向的塔院中軸線建造,殿宇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建造,兩條軸線成 45°角,如此布局實屬罕見。雙塔與殿宇之間以曲折的連廊相銜接,連廊隨著地勢逐漸抬高,游人從大雄寶殿外拾級而上,即可到達較高的塔院。雙塔與殿宇在視覺上,通過連廊互相滲透,移步換景。這使得兩個院落有機銜接,布局自然融洽。其中殿宇布局循序漸進,引人入勝,塔院布局抑揚頓挫,特色鮮明。
殿宇布局
明代“伽藍七堂制”的布局已成定式,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法堂、羅漢堂、觀音殿七堂,佛寺建筑多依此布局,隨宗派不同而存各異。永祚寺規模較小,雖未完全按照“伽藍七堂制”布局建造,但其布局特點鮮明,以小見大。寺院內至今留存的明代建筑有大雄寶殿、三圣閣、 配 殿、禪堂、客堂以及宣文佛塔與文峰塔。如今的 永祚寺殿宇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建造,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凸顯其在寺院中的重要地位,前后依次被分隔為三進院落。順著階梯踏入寺院山門,映入眼簾的第一進院是后世整改擴建而成的仿古建筑群,院內新修兩排廂房用作展覽室。“祗園勝景”為第二進院,各色珍貴而雍容的牡丹匯聚其中,北方園林規整大氣的韻味盡顯其中,也被稱作“牡丹院”。第三院落為永祚寺最為主體的部分——永祚禪寺,寺院內的主要殿堂列坐其中。它們分別是大雄寶殿以及其上層的三圣閣和客堂等。
殿前有明代所植牡丹和丁香兩株,也可稱之為禮佛院。
塔院布局
塔院位于永祚寺東南隅,佛教寺院經過歷代演變,至明代佛塔的地位已勢趨微弱,塔多建于寺院的非核心位置,永祚寺的塔院即是如此。永祚寺雙塔規模巨大,形制完善,是極具
代表性的明代磚砌佛塔。西北為宣文佛塔,東南為文峰塔,塔院中心建有過殿一座,塔院東南角建有后殿。后殿與塔廊相連,對塔院形成半包圍空間,也使塔院和外圍山體有機分隔。塔廊又與碑廊相連,使寺院邊界自然圍合。整個塔院隨地勢而建,周圍視線開闊。雙塔體量巨大,在其中不會顯得倉促擁擠,反而因有體量較小的過殿和后殿的過渡與襯托,使得塔院的建筑布局抑揚頓挫。在寺院建筑中,建造過殿的實例較為少見,過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卷棚頂,內部頂為穹窿形,是一座無梁磚仿木結構建筑。文峰塔東南側建有后殿,后殿分上下兩層,形式與民居窯洞窯上房相似。下層為
青磚砌筑的拱券,三個拱券對應三個開間。上層同樣面闊三間,為單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筑。永祚寺中的過殿與后殿,體量較小,造型簡單。
永祚寺建筑特點
殿宇建筑特點
自牡丹院拾級而上,經過一院門,上題“永祚禪寺”,這便是明初期所建造的第三進院落——禮佛院。院內的大雄寶殿、三圣閣、禪堂、方丈室以及客房均為青磚砌筑的無梁仿木結構建筑。永祚寺殿宇中軸線的核心建筑為大雄寶殿,其上層為三圣閣,二者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至四十年 ( 1608—1612 )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 , 進深一間 , 內部三個拱券縱橫排布。明間與兩個次間各開一個門券,其內部為一南北向拱券,兩個稍間內部均為東西向拱券。拱券寬敞高大,建筑內部空間通透。沿大雄寶殿外兩側拾級而上,可至第二層的平坐,由此進入二層三圣閣。三圣閣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灰筒瓦孔雀藍琉璃瓦剪邊。當心間為正方形,上部為穹窿頂拱券,穹窿頂底部為八邊形,由青磚砌筑斗拱層疊而上,逐層收進至頂部呈圓形,形似木構架藻井。三圣閣兩個次間內部均為東西向拱券。建筑外部構件同樣為青磚砌筑仿木結構,兩層均有磚砌圓柱凸出墻體,柱下雕刻著仰覆蓮須
彌座柱礎,柱間置磚雕雀替,柱頭承托闌額、平板枋,上托雙翹單昂斗拱,當心間補間鋪作為 45°斜拱,斗拱之間刻有磚雕裝飾,雕工精湛,造型獨特。正殿兩側的配殿為禪堂和客堂,兩殿均為平屋頂,面闊五間,為拱券式無梁磚仿木結構建筑,其結構與外觀均與正殿完全相似。整個殿宇全為磚砌,是明代無梁磚仿木結構建筑的代表作。
雙塔建筑特點
雙塔建于明朝中葉,位于塔院之內,呈西北、東南方向排布,兩塔相距三十多米,雙塔俱高聳入云。西北側為宣文佛塔,塔內有佛龕,內設佛像 ;東南側的文峰塔為風水塔。雙塔作用各異,這在各代雙塔建筑中實屬罕見。雙塔雖同為明代建筑,高低、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均為八角十三層,磚筑樓閣式塔,但因建造者的意圖不同,因此在造型、技藝的創造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差異。宣文佛塔是典型的空心樓閣式磚塔,塔身檐柱不外露,塔檐八角上設有垂花柱,上承磚
砌闌額、平板枋,垂花柱之間設有磚雕祥云紋雀替,闌額上刻有磚雕花草紋樣,雕刻精美。平板枋上托雙翹單昂斗拱,斗拱間刻有“阿彌陀佛”字樣,表明佛塔定位。塔檐由磨磚砌筑而成,孔雀藍琉璃瓦剪邊,檐下撩檐檁、檐椽、飛子均為磚砌。塔身輪廓從下而上由大變小,逐層收分,變化流暢,塔檐、斗拱也隨之縮小,至第八層以上 , 斗拱則變成了單翹單昂斗拱。剎頂由覆缽式的仰蓮須彌座上承孔雀藍色寶珠構成。宣文佛塔曾在 20 世紀 40 年代遭受重創,
塔身殘損嚴重,后經修補,還貌如初,整座佛塔巍峨壯觀 , 高入云霄。與宣文佛塔并立的是文峰塔,比宣文佛塔早九年建成,其形制結構與宣文佛塔總體相似,略有不同。文峰塔沒有塔座 , 底層只開一門 , 塔檐上無琉璃剪邊。塔身層層直上,上下直徑幾乎相同,沒有顯著收分,塔身輪廓呈直線型 , 塔身略微向西北方向傾斜 , 剎頂多一顆寶珠。兩塔局于一院 , 均高聳入云 , 人們稱之為“凌霄雙塔”,譽為“晉陽奇觀”。永祚寺雖建造規模不大,但其寺院建筑極具時代特征,院落組織與眾不同,二者營造所遵從的秩序原則及表現手法極具代表性,對研究明代寺院的建筑特點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