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古希臘神廟也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叔本華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他認為人有很多器官,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需要,當需要滿足后又產生新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永遠不會滿足。他認為當人的某種需要被暫時滿足后,會有一時的幸福感,但這種幸福感會轉瞬即逝,人便陷入痛苦和無聊之中,直到新欲望被重新滿足,痛苦和無聊才會消失。因此他認為人的生命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左右搖擺。生活中,這種人的確存在,由于他僅僅停留在自己感官欲望的世界,那么他就會陷入叔本華說的“欲望-滿足-痛苦-欲望”的怪圈。
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認為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自我是現實世界中調和本我和超我后的表現,超我是個人最理想、最完美的狀態,是宗教信仰層面的追求和向往。超我可以隨時隨地駕馭本我的欲望,讓人由欲望上升到較高的精神境界。這個理論顯然比叔本華的理論更深一層。
還有一個理論,是眾所周知的馬斯洛的需求層級論。他認為人有五種需求: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會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只有當低級需求滿足后,人類才能達到高級需求。其中有個關鍵問題:什么時候才算滿足?對于某些人,他永遠活在低級需求中,永遠不會滿足。而有的人則安貧樂道,能夠很快超越物質的匱乏,進入較高級的需求中。顯然處于低級需求中的人,需要提升靈魂的層級。
人的肉體幾乎沒有差別,真正決定人與人差別的是人的靈魂。你的這個“自己”,究竟是往肉體的方向走,還是往靈魂的方向走?如果走向肉身,就走向了貪嗔癡,乃至吃喝嫖賭,坑蒙拐騙;如果回歸靈魂,就走向了覺醒之旅——不但能重新認識自己,還能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
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個“一”,就是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回歸自己最真實的中心。在最真實的中心,每個人的最原始地帶,我們的心靈都是清凈無染的。在社會化的熏習中,我們的心被貪嗔癡所蒙蔽。透過向內的回歸,為自己點亮一盞智慧的心燈,就會化解內在沖突,重新認識自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