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政
授權哲思學意發布
個人原創投稿郵箱:tougao@izhexue.wang
摘 要:上帝是西方形而上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概念。不同時期的哲學家,都試圖從自己的思維方式出發作出對上帝存在的證明。作為近代哲學代表人物的笛卡爾,他從自己普遍懷疑的哲學立場出發,作出了與以往哲學家們對上帝存在證明相不同的哲學解釋。最后,笛卡爾將形而上學內在邏輯二重性的張力統一于上帝的概念,這就是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的魅力之處。
關鍵詞:上帝; 形而上學; 二重性
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是西方哲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在哲學史上,有許多哲學家都對上帝存在進行過證明。用哲學的方式來敘述上帝存在的合理性,是哲學與神學緊密的結合起來。在某種情況下,也是對上帝作為形而上學形態的解構。
一 、上帝存在證明的歷史追溯
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在哲學史中,特別是早期教父哲學時代和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中,主要代表人物如奧古斯丁、安瑟爾謨、阿奎那都對上帝存在進行了證明。
作為拉丁教父的奧古斯丁在同各種無神論者的爭論中,用神正論的方式來證明上帝的存在。對上帝是何物,作出哲學的解釋。從奧古斯丁開始,上帝就作為一個形而上學概念。出現在哲學研究中,奧古斯丁運用柏拉圖的理念論,對上帝存在進行了論述。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就是一個存在的理念,作為一個不動的、永恒的存在者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形成一個確定的內容。
對上帝存在,首先是一個理論的假設,上帝是全知全能至善的存在者,在這里如何理解這個全知全能至善的概念呢?我們先對全知做出理解。上帝是全知的,那么,我們為什么會有惡的存在呢?上帝為什么不去阻止我們為惡呢?說明上帝不是全知的;既然上帝是全能的,那么有惡的存在,上帝不去阻止,就不能說明上帝是全能的。這就說明,上帝也非全能;既然知道有惡,為什么不去阻止惡呢?這樣看來,上帝并非全知全能至善的存在。而這些善和惡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選擇的結果,上帝賦予我們自由意志。也就是說,上帝在創造我們的時候,就給了我們一個自由的意志。自由意志的存在,反而說明了上帝是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自由意志就是作為人的一個標準,也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讓我們體會到上帝的存在。這就是強調信仰的自由,對上帝追求,是我們每一個人選擇的結果。奧古斯丁用這種方式來說明上帝存在的合理性。
自中世紀以來,以安瑟爾謨的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和阿奎那的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證明來說明上帝存在,他們都是運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來解答上帝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安瑟爾謨與阿奎那不同,安瑟爾謨更趨近于柏拉圖的理念論,在推導上帝存在的過程中,運用的是三段論的形式邏輯。為什么會用這種方式來說明上帝的存在呢?是因為這樣做是為了論述理論的合理性,對上帝存在的證明,也是為了穩固基督教的地位,來對抗異教徒對基督教正統地位的挑戰。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和神學家對上帝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他們都是為了鞏固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他們在證明上帝存在的事實是一致的。然而在方法上面是不同的,運用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奧古斯丁是柏拉圖主義者,而阿奎那是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忠實繼承者。最后目的是維護基督教的正統地位,從這一點來看,他們都帶有神秘主義色彩。
二、 笛卡爾在批判中證明上帝的存在
(一)上帝是一個完滿的存在
笛卡爾所生活的時代,是經院哲學的解體過程與新思維方式產生的時代。笛卡爾用普遍懷疑的方法,懷疑一切人類的知識以及知識的合理性。笛卡爾認為,只有數學和幾何的方式是最合理、最真實的知識,而那些知識是人所先天具有的,就在我們的靈魂中。笛卡爾認為,人的本性就是上帝的本性,也就是我心中的本性。在我們心中有很多觀念,那些觀念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心中有了認識的方法和總則,這些方法在我們思考上帝的時候作為觀念。在我們的觀念中有很多認識的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是我們來自于外部世界的認識,這些認識很多是虛假的,甚至有些是不真實的。唯有我們自己認識的,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自己思考的一定是一個完滿的觀念。而這個完滿的觀念,就是我們心中最合理最至善的理解。上帝的觀念,也就是我們真實的存在。笛卡爾所理解的上帝是一個完滿的觀念。笛卡爾在其《第一哲學沉思集》第三個沉思里面主要是理解上帝存在的沉思。笛卡爾以思維作為證明上帝存在的開始,在我們的思維中,有一些東西是存在的。在思考上帝存在的時候,必須將一些外在的東西排除出去,因為外在的東西,我們不敢保證它的真實性,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外在的東西的影響。我們所體會到的觀念,存在很多不真實性,但是在我們思維中,一定存在一個確定的東西,而那個確定的東西,是我們無法理解的,但是他卻真實存在著。笛卡爾理解為,那是一個完滿的存在,那個完滿的存在一定是上帝。
(二)上帝是一個不可懷疑的思維存在
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的方式與其他三位哲學家證明上帝的方式不同,笛卡爾從普遍懷疑的方法開始,對上帝的存在進行證明,他將上帝理解為一種完滿的觀念。笛卡爾認為,只有上帝是不可懷疑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他認為上帝是存在于我們的思維中,是一個完滿的觀念。我們可以懷疑所有的一切,只有在我們思維中的東西是不可懷疑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作為主體的“我”是不可懷疑的。就好像我們在烤火的時候,那些感覺是真實的,那些感覺就存在于我們思維中,最可以確定的事實是我們在思維。上帝就是在我們思維中的一個觀念,而那個觀念是不可懷疑,從這里可以理解觀念就是一個最完滿存在的。從這個角度理解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的合理性。
奧古斯丁證明上帝的方式是一種預設性的方式,他運用柏拉圖主義的方式,特別是對理念論的理解。它是用一種信仰的方式來試圖證明上帝的存在,上帝是理念具體化的一個世俗的形式。這無意間將上帝的觀念成為一種神秘的東西,對上帝的理解成為了一種不可懷疑的東西,純粹是一種信仰的東西。理念具體化后,作為具體化的對象上帝,就成為一個信仰的對象,是高懸于我們彼岸的世界中,將基督教信仰的世界二分。對于基督徒來說他只能生活在塵世的世界中,過一種基督的生活。在彼岸的世界中,有一個存在的上帝,來審視我們的生活。這種預設的形式,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理性在把握信仰的時候,就自然就陷入了一個矛盾。運用理性的時候,就會對上帝的存在產生質疑;在運用信仰的時候,上帝存在是不可懷疑的。但是,理解上帝存在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進入了一種盲目的地步。作為抽象的理念,具體化后,將哲學下降為一種形而下的事物。哲學依附于神學,成為神學的“婢女”。
解決這個問題的哲學家是安瑟爾謨和阿奎那,他們在證明上帝存在的過程中,在出發點上同奧古斯丁一樣,但是在證明上帝的過程中,這兩位哲學家卻不同。一個是運用了形式邏輯的方式;一個是運用了經驗推理的方式,這兩種方式調和了理性與信仰的矛盾,這種調和就是為了說明上帝信仰的合理性。這三位哲學家在證明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各有特點,他們都是用哲學的方式來論證神學,將哲學降格為神學的婢女。而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是直接指向經院哲學的死板和僵化的形式,笛卡爾用普遍懷疑的方式,對以往知識進行徹底的懷疑,包括對上帝存在的懷疑,這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三)上帝是一個形而上學的理解
對上帝的理解,本身就是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對上帝的理解,不同的哲學家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在本質意義上都是為了論述基督教的合理性提供理論的支持,不論是宇宙論還是本體論證明都是對上帝存在證明的不同方式。在各自的歷史時期內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宗教作為一種超驗的東西,日益受到了挑戰,宗教日益成為一種精神性的事物內化在我們自身中。信仰和理性的矛盾日益調和起來,上帝也就成為一種完滿的觀念存在于我們的心中,也是人類最后的精神家園和精神紛亂者靈魂的皈依之地。
三、上帝存在的證明是宗教發展的必然
任何理論形態,都需要尋求一種確定的形式,而這種確定的形式,是其理論展開和論述的起點。
首先,對上帝存在的證明,就是基督教哲學展開的邏輯起點,也就是構建龐大基督教哲學體系最基礎的東西。
其次,對上帝存在的證明,也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概念,上帝作為一個實體,它是理念論世俗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對古希臘哲學的繼承和反叛。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概念,它在糾纏中必然趨向于形而下的觀念,這無形中將形而上學內在邏輯的雙重性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對上帝存在的證明,也是形而上學下移的一種方式,用哲學的方式論述神學的合理性。而笛卡爾卻采取一種思維的方式,將上帝存在的證明,理解為一種完滿的觀念。這種觀念,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形而上學內在邏輯的二重性的豐富,也是一種哲學的轉向。對上帝證明的方式,不再簡單的理解為外在的作用,而是內化為一種對人主體自身的理解,強調主體世界能動性,更加注重人在認識世界的作用,這就是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的魅力所在。
最后,從笛卡爾開始,對上帝存在證明的方式開始轉向了作為主體的人如何理解上帝的問題,而不是將上帝獨立于思維之外且高高在上的存在。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開始走向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這也是上帝存在的必然階段。
四、證明上帝存在的有力的工具——“主體的發現”
從笛卡爾開始,主體被發現了。哲學研究的路徑開始了對知識起源和人的認識能力從何而來的討論,不再簡單的討論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以往的哲學家或者神學家,都是以客體的視角來論述上帝存在作為邏輯起點。笛卡爾轉向了以主體的方式證明上帝的存在的哲學路徑。在討論主體的過程中,不同的哲學家在各自方法論的指導下,開始了回答知識來源或者認識世界的方式。作為主體的人,成為認識活動的重要工具。
證明上帝存在的方式主要有奧古斯丁的神正論的方式、本體論的證明方式、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方式,他們都是建立在古希臘哲學關于世界是什么的問題上,來作出對上帝存在的證明。在理解上帝概念時,雖然同屬于形而上學的范疇,但卻有著不同的回答,這也是形而上學發展的不同階段的表現。對上帝存在的證明,也就是回答形而上學內在邏輯二重性特點的一方面而已。上帝存在的證明,不論是教父哲學時期,還是近代哲學家們,都是試圖解決形而上學內在張力的二重性的一種方式。上帝存在的證明,一方面是形而上學“下移”的過程,對上帝概念的理解,就是一個下移的過程;同時,上帝存在的證明,也有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這樣世界就無形中就被二分。上帝存在的證明,就是形而上學內在二重性撕裂的過程。“主體”的發現,特別是笛卡爾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用一種內在觀念的形式,將割裂的形而上學重新統一在一種“主體”中。這就是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的方式,將上帝內在為一個觀念的東西,完全不同于以往證明上帝存在的方式,笛卡爾用這種方式解決形而上學內在邏輯二重性。
將二重的內在矛盾轉化為一種上帝的觀念,上帝作為一個內在的觀念高懸于人的內心中。隨著形而上學的不斷發展,這種方式受到了挑戰。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的形式,就是“主體”發現的過程,為形而上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有別于以往哲學發展的思路。
參考文獻
[1]笛卡爾. 第一哲學沉思集[M].龐景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2]梯利. 西方哲學史[M].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3]葉秀山,王樹人主編. 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