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羅曉暉:語文學科的內核在于思維

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教師正式教學前,又應如何鉆研教材、鉆研文本才能將其真正分析透徹,提高備課實效?……

今天的文章整理自成都市教科院語文學科主任、國學研究室主任羅曉暉的一次講座,希望能給老師們的教學帶來新的啟發。

(全文共7724字,閱讀約需19分鐘)

  

把“思維”畫出來:

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

首先是思維導圖的問題。
根據過往調研,我了解到很多老師在如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這一問題上感到迷茫,覺得無從下手。這里,我就要說到思維導圖,我認為這對于思維訓練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思維導圖對思維訓練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學生畫導圖有助于學生關注文本,幫助他們整理對文本的觀察和思考;

當學生各自完成導圖的繪制后,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更深層次地思考:我畫的導圖在細節上是否完善?我對文本的觀察還有哪些欠缺?有哪些地方考慮得不夠全面?我在思考上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其優勢主要有兩個:
1.刺激概括和分析的思維動作。在閱讀理解的過程當中,必須讓分析和概括這兩個思維動作密集發生。學生在呈現思維導圖的時候,首先要分析文本,而接下來的整合,必須要加以提煉及概括,才能化繁為簡,形成完整的導圖。
2.導圖呈現的文本越長,其思維訓練的功能就越強,它的運用價值則越高。一般說來,文本越長、信息越多、信息跨度越大,要簡化文本形成導圖的難度也就越高。這個過程,會迫使學生開動腦筋、主動思考。
包括作文提綱,從個人角度來說,它對于寫作文也相當于思維導圖。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思維導圖作為一個工具,不僅在閱讀中可以使用,在寫作中也可以使用。
因此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更為頻繁地使用這一工具。
案例一:《天下第一樓》

《天下第一樓》這篇課文涉及人物關系的分析,通過思維導圖,學生能夠更為深層次地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故事情節之社會實質的理解,故有較高的思維含量。無論是小說、戲劇還是其他敘述性文本,分析人物關系都十分重要。我們從學生的思維導圖里不難看出,人物關系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通過人物之間所發生的事件分析得到他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再通過這些關系去觀察、探討存在或出現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這能幫助學生更為深入、透徹地理解情節。

我認為,小說教學中很多時候對情節的分析都是不到位的,但如果用好思維導圖,教學或許會有更大的效益。

案例二:《屈原》

話劇《屈原》是否適合思維導圖?這個問題,我覺得要辯證看待。我認為這里其實不太適合用思維導圖來對《屈原》進行情節分析,因為戲劇是要把情節在不同時間點上的分布壓縮到舞臺上來表現,其本身是在淡化情節,它有時間的限制。《屈原》的選段沒有復雜的情節,所以這個地方不適合使用思維導圖。但是,在人物關系分析上,它仍然是適合的。選段中主要是屈原的內心獨白,它的抒情對象包含了很多人,那么屈原和這些抒情對象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我覺得這里就可以運用導圖整理出一個以屈原為中心的人物關系網,通過這個關系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屈原對于不同的抒情對象,其情感表達會出現一定的差異,然后我們便能發現其中的文本結構:對某一類對象,情緒有類似處,抒情是集合在一個層次中的;而對另外一類對象,它又集合在另一個層次當中。

綜上,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還可改換為“文本結構圖”。很多時候,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是支離破碎的,為了讓學生對文本獲得一個整體的認知,我們可以經常讓學生畫出文本結構圖。這對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理解復雜文本能夠起到很大作用。 

  

學科教學:

“思維”的凸顯與“方法”的克制
其次是關于學科教學中“思維”的凸顯和“方法”的克制。
學科的內核其實就是思維。學科重在內功,也就是學科的知識和能力。
閱讀教學有很多層面,最基本的層面是要教會學生讀懂文章。不管是對于閱讀理解這一基本能力的培養,還是單純對于考試,其最根本的立足點,都是要讓學生能把文章讀懂,而要讀懂文章,就需要分析和概括,這兩種思維,必須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不斷發生。在這段過程中,我們應如何指導學生去訓練思維?學生到底應如何去觀察和分析文本?
文本分析,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認為這應是基本功,也是屬于最重要的內功,如果這個內功沒練好,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說《登飛來峰》和《望岳》,這兩個都是古詩文本。講古詩我一直都反對動不動首先就說抓意象,我覺得抓意象應該是第二步的事情,第一步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帶領學生一字一句、老老實實地把文本讀懂,讀懂了之后再把詩歌串聯起來,觀察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語義是如何呼應、如何連通起來的,這才是理解的基本步驟。這個步驟不能被省略,如果最開始這一步都沒有做到位,我們后邊說的什么意象、意境、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等,全是空中樓閣,立不穩的。
案例一:《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這首詩,看似淺顯,但其中有一些觀察點值得琢磨,比如“聞說雞鳴見日升”這一句,“聞說”只是表示“他聽說”,并不是王安石登山親自看到的。

這首詩的第一二句也都很虛。第一句“飛來山上千尋塔”,就是飛來山上有一個很高的塔,只是陳述了山上有座塔這個事實,基本上不算寫景;第二句上文也提到了,則是表達聽說的情況,也不算寫景。而后邊兩句都是議論了。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算不算寫景呢?這肯定是王安石在飛來峰上看到的浮云,但在這個句子中“浮云”是“不畏”這個動詞的賓語,它是在這個句子的議論中被點出來的,所以也不算什么寫景;第四句更不用多說了。

所以這首《登飛來峰》其實根本就沒寫什么景,但我們又覺得它里邊有景物,為什么?是因為它有一堆名詞,它談到了山,談到了塔,還談到了浮云,這樣就使讀者產生一種有景物的印象。我認為合理的看法是,這首詩存在一些景物的元素,但是并不存在對景物的描寫;整首詩是議論的,其中的景物元素只是順帶出來的。

因此,《登飛來峰》這首詩主要是在表達觀點,這也可以看得出宋詩喜歡議論的特點。那它議論的東西是什么呢?老師們講“最高層”,很容易想到王安石曾做過宰相,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最高層”似乎就是政治上的最高層。其實這種理解我認為是非常牽強的。盡管王安石確實是身處政治上的最高層,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根據這首詩,就完全符合邏輯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像杜甫登上峰頂,也可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但你能說杜甫身居官場上的最高層嗎?

那這首詩里的“最高層”是指什么?在飛來峰上,他站在塔的最高層,當然就視野開闊,不怕浮云遮蔽——因為浮云在下邊,根本遮不住他了。所以說,這兩個句子,是根據眼前所見的景象而生發出來的觀點。如果只是說到政治最高層,我覺得實際上是削弱了王安石這首詩的價值,因為這首詩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闡釋的是一個普遍規律:只要你站在最高層,你就能望得遠,你就能高瞻遠矚——這是普遍現象。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讀書做學問方面,只要登上更高一層,都能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感受。

我歷來說,讀文學作品,不能牽強地搞所謂的“知人論世”,把文學壓縮到一個很狹窄的層面。文學藝術應是具有超越性的,它所表達的,是人生的普遍道理。

此外,從這首詩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寫這首詩,根本不受風景的牽制。他寫登飛來峰,我們一般會預期他寫飛來峰上的風景,但實際上王安石對你所期待的風景幾乎只字未提。“我是王安石,我是‘拗相公’,我就是要說我的想法和感想。”這里邊也折射出王安石自以為是、以我為主的性格特點。王安石就是這么強橫,這是他的性格。宋詩里多議論,重理趣,這種現象跟重視情韻的唐詩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這在不同的詩人那里也是有差異的,宋詩中有很多作品也講情韻。

所以我覺得王安石這首詩,第一,是它代表了典型的宋詩風格;第二,這首詩也是他個人性格的折射。我的這番詮釋,個人認為是相當深入的,而我也沒有越過文本邊界去談——無論你對文本的解讀多么深入,你都必須立足于這首詩,在文本里下功夫,不要輕易越過文本的邊界。

案例二:《望岳》

接下來說說《望岳》這首詩。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其實年齡不大,但這首詩他寫得相當的老道,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對這首詩的分析。

就杜甫這首詩,我首先提了三個問題。

問題一:這首詩是四聯,標題和正文之間是怎么關聯的?

我們在教學生讀詩的時候,會要求學生先看標題,那應該怎么看呢?標題是“望岳”,就是望泰山。光看這兩個字沒什么意思。那么我們看標題,真正要看的是標題和正文之間是怎么發生關系的。

問題二:這首詩既然寫的是望岳,肯定要表現泰山的特點。泰山的特點應如何去概括呢?

這指向的是概括能力

問題三:基于前文的分析,還有一個更高級維度的問題,就是這首詩它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什么?這是一首經典詩歌。它的經典性又體現在哪?

于是我擬了一個主題——從理解到鑒賞,我們是如何去發現文本的。所謂發現文本,就是我們自己要去讀,自己要去體會,自己要去分析。很多時候老師在做備課工作的時候,不是在發現文本,而是在消化教參。

這里分兩個環節來說。

第一個是詩歌理解的環節,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這個詩一句一句讀懂。第一步,老老實實把這個文本翻譯一遍。這對老師來說并不困難,雖然學生也許會存在一些問題,但老師稍加點撥應該就沒問題了。這只是文意理解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整理,整理我們的理解,并把這些詩句串聯起來。

這首詩的首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是在說泰山很大,綿延在齊魯大地上,山是青色的,沒有終結,你看不到它的終點。

第二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鐘神秀”這句話很抽象,“造化”就是天老爺,就是大自然。“鐘”就是聚集。上天把神秀之氣聚集在這里,意思是說泰山比其他地方更加的神秀。“陰陽割昏曉”這個“割”字,很有力。泰山山脊把泰山割裂成了南北兩面。山的這一面,是曉,另一面,是昏。這是很夸張地在說泰山非常的高大。

第三聯,“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蕩胸”就是在胸口前回蕩;“生曾云”,生出層層的云,這說明泰山很高。泰山很高,人站在山上,而云都涌到你的胸口來了。“決眥”就是眼眶裂開,“決眥入歸鳥”,就是眼眶都要瞪裂了你才能夠看到歸鳥入山,說明鳥是從很遠的地方飛過來,你要瞪破眼眶竭盡目力才能看到。你可能發現,第三聯很奇特,詩歌的標題是“望岳”,但這里不是在外面望岳,而是人站在泰山之上往外邊張望。

第四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一聯寫的是自己的愿望:我會登上泰山的絕頂,去俯臨天下。這里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話“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覽眾山小”,是抒發抱負。他這抱負很大,眾山都匍匐著變得卑微了。但杜甫說話還是比較有分寸,孔子是圣人,他可以“小天下”;杜甫是賢人,他只敢“小眾山”。

這四聯信息的交集,就是它們的共同點,其實都是在強調泰山的大。整首詩串起來,它無非說的一個意思,就是泰山很大。只說泰山之大,就相通于最后一聯的胸襟之大。杜甫寫泰山著意于表現“大”這一特征,就是在為最后抒發他自己的情懷鋪路,他的目的就在于抒發自己襟抱之大。所以這首詩里邊,他寫泰山寫得簡括而奇特,他不寫泰山的巖石,不寫泰山的松樹,不寫泰山的其他風景,這些東西幾乎都被回避了,他把他的筆墨全部集中于泰山之大。所以這首詩如果最后要歸結為一個字,那就是“大”——不管是泰山,還是杜甫的胸襟,都是要突出這個“大”字。由于杜甫沒有細寫泰山的景物,所以這首詩并不能體現泰山具體的風景特征。更直接地說,這首詩你不需要親自到泰山也寫得出來。這首詩里不存在具體的、可以證明你親自到過泰山的證據。也許你可以通過杜甫的編年史發現杜甫這個時候是已經到過泰山了,也沒關系,那是另外一回事。

接下來我們對標題和正文之間的關系作一簡要分析。從“望岳”這個標題出發,聯系文本正文,你可以輕易發現,這首詩前面四句是在泰山之外望泰山,后面四句是在泰山之上望外面。這首詩都扣住了“望”字在寫,但是前邊四句是在望岳,后邊四句卻不是望岳,而是從岳往外邊望。這個角度和層次你可以看得很清楚。金圣嘆對這一類杜詩,一般都分成所謂的“兩解”,也就是中間攔腰斬斷,直接分為兩個層次來加以解釋。其中這首詩是比較典型的。

基于前面的分析,你可以思考第三個問題,即杜甫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什么?對于詩歌,你當然可以說對偶之類的修辭手法,但我覺得這些東西不是要點,這不過是大量古典詩歌的共性。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我認為是想象,運用大量想象,以虛寫為主。前面都已經分析到了,這首詩的標題是“望岳”,但是卻完全不說泰山的具體景象、具體地點之類的東西,全篇基本上都在利用想象,尤其后邊四句,想象的特點是非常鮮明的。由此我判斷杜甫在本首詩中所寫的泰山,其實是他心中的一個虛像。我在上文中也提到,不到泰山也能寫得出這種詩。摒棄對具體景物的展開性描寫,去除細小的描寫,有利于凸顯泰山之大,進而表現襟抱之大,這便形成了景物對象和人之情感的高度統一,這就是所謂的景物和情志之間的高度一致。

這首詩如果要用一個聽起來像套話的短語去評價它——“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真是相當貼切。這首詩雖然是杜甫20歲出頭時寫的,但是寫得這么老道,看得出這個人確實很有才。

對于以上兩首詩我分析這么多,其實就一個中心思想:老師們鉆研教材、鉆研文本,一定要用心,要真的鉆進去。這不只是正確實施閱讀教學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們自身的學科功底、謀求專業發展的需要。作為教師,如果只是看到課堂上這一點點的教學需求,這對自身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每一個老師都有很大的潛力,只要我們足夠用心,都可以成為一個專家型、學者型的老師。我們既然做教學這個事情,就要把它當成一生的事業來做。
鉆研教材是一句老話、一句套話,但我的體會是我所看到的語文教師中,80%以上都沒有認真鉆研過教材。鉆研教材就涉及到怎么去分析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思維提升的過程。老師鉆研透徹了,才能帶領學生去鉆研,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容易獲得思維的提升。
我這里還有一個短語叫“方法克制”。教學中的很多時候,老師都喜歡講方法,而且講的方法也比較多。方法是所謂程序性知識,而程序性知識看起來比陳述性知識要更高級、更有用,它涉及到方法論的層面。但我認為,既然更高級,我們就要更慎重。
我的觀察是,多數語文課堂上所講的方法,基本上不頂用。方法這個東西,第一是它到底管不管用,不管用你講它干什么;第二是它到底符不符合學科學理,比如在小說教學中,我曾聽到某老師說,用環境描寫塑造人物形象,我就在想,環境描寫它怎么可能去塑造人物形象?你得仔細推敲一下“塑造”這個詞的含義。如果直接把筆墨用到這個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畫上,用在人物的行動、語言、心理等方面上,我覺得是有塑造人物形象之功能的,但是寫一個非人物本身的東西,一個外部的景象、外部的環境,憑什么能塑造這個人物的形象呢?這需要解釋,需要研究。我覺得這種說法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學理風險。
關于方法,我的看法主要有兩點。
第一,就是要在思維上尋找方法,其中最可貴的是消除思維障礙的方法。很多老師引導學生讀古詩,就是什么看標題、看作者、看正文、看注解,這些東西根本就沒資格叫做方法,因為它根本沒辦法消除學生的思維障礙,沒辦法消除學生理解文本的障礙,你只是說到了觀察詩歌文本的幾個方面,而怎么去觀察、怎么去分析以及思考,你根本就沒有提供方法,因此這是假的方法,沒有資格被稱為方法。
第二,就是在過程當中去確定方法。一個方法是否有效,要看學生上手操作的過程。如果說學生上手操作不行,要么根本上不了手,要么上手操作的時候沒辦法解決問題,那說明這個方法是可疑的,是沒有效果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認為也沒有資格叫方法。語文教學當中,尤其是在談到方法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慎重。建議教師在決定要教給學生某一方法之前,自己先去找一些陌生的文本,先試一試這個方法,如果你通過試驗自己都覺得不管用,那么這個方法就很可疑,就不要去教給學生。 

  

融通思維:

在更高的維度上構思教學

我要講的第三個方面,是融通的思維。
我們應該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去構思教學。融會貫通很重要,這是一個成熟老師、一個高水平老師的重要標志。
在我的理解當中,融通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知識體系內的聯結:打通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
學科知識體系中分布著很多不同的知識點,而每一個知識點在具體的文本、各種語言場景當中,都有不同的運用,那就需要理解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相關性,理解一個知識點如何在不同的語言場景中重復地出現。比如一種文言語法現象,詞類活用、句式倒裝等等,在不同的語境當中,再度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學生是否能夠辨認,這里面涉及到對體系內的這些知識本身的理解、對知識特征的把握,以及對知識和它的運用場景的關系的理解等問題。
第二,從知識到能力的遷移: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融通。
從知識到能力,其實是一種躍遷。這種躍遷的本質,是使知識融入理解結構。只有知識構成思考的材料,知識才可能融入理解的結構;只有知識融入了理解的結構,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在學科教學當中,一般是通過訓練的方式來加以實現的。
第三,能力的相互為用:各種不同的能力,它是可以相互為用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其實就像人的感官。人是一個整體,人的知覺系統也具有整體性,“六根互用”就有可能。佛教中也有這樣的闡述,在更深的層次上,眼睛有可能在某種特殊場景中替代耳朵的功能。這是一種神通,我們一般人做不到,但感官之間有更深層次的聯結,這是有道理的。融通就是要發現聯結,要找到聯系。各個語文能力層級,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比如我經常說,語文學科的能力層級中,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評價、鑒賞、應用之類,看起來是從低到高,其實不全是這樣。例如理解,似乎是一個比分析和綜合要低的能力層級。但是很多時候包括在語文考試中,有一定難度的理解題,當理解需要一定的思維強度,這個時候離開了分析和綜合是無法完成理解的。我認為,語文學科乃至所有學科中最核心的東西,其實就是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第四,跨學科的聯結。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本身就涉及很多方面。

所有學科都需要運用到語言、文字,這就涉及到語文學科方面的東西。這是個很大的話題,不多贅述。說簡單一點,語文閱讀涉及的文本,不一定只是文學的文本,還可能是歷史、哲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各種類型的文本,閱讀這些文本,就可能涉及跨學科的知識。這是我從一般意義考慮到的幾種融合。

融會貫通,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語文學科中有很多需要打通的部分,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去打通這個問題。
聯系到當前的語文教學,我從這個環節得到的教學啟示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群文閱讀。群文閱讀背后,就有一個文本之間的聯結問題。
還有一個,是語文學科學習中開始設置的“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群,其實也是一種打通,它更多的不只是文本之間的聯結問題,還有任務群中不同任務之間的相互聯結問題。這里面也需要打通。
不管是單文本還是多文本的閱讀教學,打通的背后都是思維的“系統性”。系統性思維極其重要,從哲學上說,我們是通過事物之間的聯系來認識某一事物的,你要認識某個事物,不可能把這個事物放到真空中來認識,認識事物無法離開這個事物的背景,一個孤立的事物是不可能被認識的。任何事物,都是某一系統中的事物,我們總是通過聯系來進行區分的。


來源 | 四川先行教育研究院教師發展中心、新聞媒體出版運營中心

作者 | 羅曉暉,成都市教科院語文學科主任、國學研究室主任,成都文理學院特聘教授,成都七中原語文備課組長。著有《高考作文經典材料“百變通”》《方法與案例:語文經典篇目文本解讀》《高中作文要義:思維、材料和技巧》《高中古典詩歌教程》《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講談》等。

編輯 | 辰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221219教學手記——提升語文素養:把學生置于系統思維的位置上
課例評析系列:《客至》大單元教學下的別樣“技術”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主問題”生成策略
杜郎口優秀導學案
2018年上海春季高考語文試題評析
金匯昆:語文教學是門科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心县| 康平县| 岳西县| 宁陵县| 临西县| 古田县| 乌拉特后旗| 顺昌县| 司法| 成都市| 正阳县| 师宗县| 曲周县| 汽车| 景谷| 马龙县| 邢台市| 高阳县| 池州市| 五寨县| 四川省| 南投市| 太仆寺旗| 玛纳斯县| 阿拉善左旗| 庆城县| 宁陵县| 万全县| 安阳县| 沧源| 长丰县| 宜昌市| 甘谷县| 伊宁市| 安新县| 彰化市| 襄樊市| 江油市| 杭锦旗| 班玛县| 东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