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7724字,閱讀約需19分鐘)
把“思維”畫出來:
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思維導圖對思維訓練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學生畫導圖有助于學生關注文本,幫助他們整理對文本的觀察和思考;
當學生各自完成導圖的繪制后,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更深層次地思考:我畫的導圖在細節上是否完善?我對文本的觀察還有哪些欠缺?有哪些地方考慮得不夠全面?我在思考上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天下第一樓》這篇課文涉及人物關系的分析,通過思維導圖,學生能夠更為深層次地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故事情節之社會實質的理解,故有較高的思維含量。無論是小說、戲劇還是其他敘述性文本,分析人物關系都十分重要。我們從學生的思維導圖里不難看出,人物關系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通過人物之間所發生的事件分析得到他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再通過這些關系去觀察、探討存在或出現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這能幫助學生更為深入、透徹地理解情節。
我認為,小說教學中很多時候對情節的分析都是不到位的,但如果用好思維導圖,教學或許會有更大的效益。
話劇《屈原》是否適合思維導圖?這個問題,我覺得要辯證看待。我認為這里其實不太適合用思維導圖來對《屈原》進行情節分析,因為戲劇是要把情節在不同時間點上的分布壓縮到舞臺上來表現,其本身是在淡化情節,它有時間的限制。《屈原》的選段沒有復雜的情節,所以這個地方不適合使用思維導圖。但是,在人物關系分析上,它仍然是適合的。選段中主要是屈原的內心獨白,它的抒情對象包含了很多人,那么屈原和這些抒情對象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我覺得這里就可以運用導圖整理出一個以屈原為中心的人物關系網,通過這個關系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屈原對于不同的抒情對象,其情感表達會出現一定的差異,然后我們便能發現其中的文本結構:對某一類對象,情緒有類似處,抒情是集合在一個層次中的;而對另外一類對象,它又集合在另一個層次當中。
綜上,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還可改換為“文本結構圖”。很多時候,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是支離破碎的,為了讓學生對文本獲得一個整體的認知,我們可以經常讓學生畫出文本結構圖。這對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理解復雜文本能夠起到很大作用。
學科教學:
《登飛來峰》這首詩,看似淺顯,但其中有一些觀察點值得琢磨,比如“聞說雞鳴見日升”這一句,“聞說”只是表示“他聽說”,并不是王安石登山親自看到的。
這首詩的第一二句也都很虛。第一句“飛來山上千尋塔”,就是飛來山上有一個很高的塔,只是陳述了山上有座塔這個事實,基本上不算寫景;第二句上文也提到了,則是表達聽說的情況,也不算寫景。而后邊兩句都是議論了。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算不算寫景呢?這肯定是王安石在飛來峰上看到的浮云,但在這個句子中“浮云”是“不畏”這個動詞的賓語,它是在這個句子的議論中被點出來的,所以也不算什么寫景;第四句更不用多說了。
所以這首《登飛來峰》其實根本就沒寫什么景,但我們又覺得它里邊有景物,為什么?是因為它有一堆名詞,它談到了山,談到了塔,還談到了浮云,這樣就使讀者產生一種有景物的印象。我認為合理的看法是,這首詩存在一些景物的元素,但是并不存在對景物的描寫;整首詩是議論的,其中的景物元素只是順帶出來的。
因此,《登飛來峰》這首詩主要是在表達觀點,這也可以看得出宋詩喜歡議論的特點。那它議論的東西是什么呢?老師們講“最高層”,很容易想到王安石曾做過宰相,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最高層”似乎就是政治上的最高層。其實這種理解我認為是非常牽強的。盡管王安石確實是身處政治上的最高層,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根據這首詩,就完全符合邏輯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像杜甫登上峰頂,也可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但你能說杜甫身居官場上的最高層嗎?
那這首詩里的“最高層”是指什么?在飛來峰上,他站在塔的最高層,當然就視野開闊,不怕浮云遮蔽——因為浮云在下邊,根本遮不住他了。所以說,這兩個句子,是根據眼前所見的景象而生發出來的觀點。如果只是說到政治最高層,我覺得實際上是削弱了王安石這首詩的價值,因為這首詩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闡釋的是一個普遍規律:只要你站在最高層,你就能望得遠,你就能高瞻遠矚——這是普遍現象。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讀書做學問方面,只要登上更高一層,都能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感受。
我歷來說,讀文學作品,不能牽強地搞所謂的“知人論世”,把文學壓縮到一個很狹窄的層面。文學藝術應是具有超越性的,它所表達的,是人生的普遍道理。
此外,從這首詩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寫這首詩,根本不受風景的牽制。他寫登飛來峰,我們一般會預期他寫飛來峰上的風景,但實際上王安石對你所期待的風景幾乎只字未提。“我是王安石,我是‘拗相公’,我就是要說我的想法和感想。”這里邊也折射出王安石自以為是、以我為主的性格特點。王安石就是這么強橫,這是他的性格。宋詩里多議論,重理趣,這種現象跟重視情韻的唐詩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這在不同的詩人那里也是有差異的,宋詩中有很多作品也講情韻。
所以我覺得王安石這首詩,第一,是它代表了典型的宋詩風格;第二,這首詩也是他個人性格的折射。我的這番詮釋,個人認為是相當深入的,而我也沒有越過文本邊界去談——無論你對文本的解讀多么深入,你都必須立足于這首詩,在文本里下功夫,不要輕易越過文本的邊界。
接下來說說《望岳》這首詩。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其實年齡不大,但這首詩他寫得相當的老道,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對這首詩的分析。
就杜甫這首詩,我首先提了三個問題。
問題一:這首詩是四聯,標題和正文之間是怎么關聯的?
我們在教學生讀詩的時候,會要求學生先看標題,那應該怎么看呢?標題是“望岳”,就是望泰山。光看這兩個字沒什么意思。那么我們看標題,真正要看的是標題和正文之間是怎么發生關系的。
問題二:這首詩既然寫的是望岳,肯定要表現泰山的特點。泰山的特點應如何去概括呢?
這指向的是概括能力。
問題三:基于前文的分析,還有一個更高級維度的問題,就是這首詩它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什么?這是一首經典詩歌。它的經典性又體現在哪?
于是我擬了一個主題——從理解到鑒賞,我們是如何去發現文本的。所謂發現文本,就是我們自己要去讀,自己要去體會,自己要去分析。很多時候老師在做備課工作的時候,不是在發現文本,而是在消化教參。
這里分兩個環節來說。
第一個是詩歌理解的環節,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這個詩一句一句讀懂。第一步,老老實實把這個文本翻譯一遍。這對老師來說并不困難,雖然學生也許會存在一些問題,但老師稍加點撥應該就沒問題了。這只是文意理解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整理,整理我們的理解,并把這些詩句串聯起來。
這首詩的首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是在說泰山很大,綿延在齊魯大地上,山是青色的,沒有終結,你看不到它的終點。
第二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鐘神秀”這句話很抽象,“造化”就是天老爺,就是大自然。“鐘”就是聚集。上天把神秀之氣聚集在這里,意思是說泰山比其他地方更加的神秀。“陰陽割昏曉”這個“割”字,很有力。泰山山脊把泰山割裂成了南北兩面。山的這一面,是曉,另一面,是昏。這是很夸張地在說泰山非常的高大。
第三聯,“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蕩胸”就是在胸口前回蕩;“生曾云”,生出層層的云,這說明泰山很高。泰山很高,人站在山上,而云都涌到你的胸口來了。“決眥”就是眼眶裂開,“決眥入歸鳥”,就是眼眶都要瞪裂了你才能夠看到歸鳥入山,說明鳥是從很遠的地方飛過來,你要瞪破眼眶竭盡目力才能看到。你可能發現,第三聯很奇特,詩歌的標題是“望岳”,但這里不是在外面望岳,而是人站在泰山之上往外邊張望。
第四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一聯寫的是自己的愿望:我會登上泰山的絕頂,去俯臨天下。這里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話“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覽眾山小”,是抒發抱負。他這抱負很大,眾山都匍匐著變得卑微了。但杜甫說話還是比較有分寸,孔子是圣人,他可以“小天下”;杜甫是賢人,他只敢“小眾山”。
這四聯信息的交集,就是它們的共同點,其實都是在強調泰山的大。整首詩串起來,它無非說的一個意思,就是泰山很大。只說泰山之大,就相通于最后一聯的胸襟之大。杜甫寫泰山著意于表現“大”這一特征,就是在為最后抒發他自己的情懷鋪路,他的目的就在于抒發自己襟抱之大。所以這首詩里邊,他寫泰山寫得簡括而奇特,他不寫泰山的巖石,不寫泰山的松樹,不寫泰山的其他風景,這些東西幾乎都被回避了,他把他的筆墨全部集中于泰山之大。所以這首詩如果最后要歸結為一個字,那就是“大”——不管是泰山,還是杜甫的胸襟,都是要突出這個“大”字。由于杜甫沒有細寫泰山的景物,所以這首詩并不能體現泰山具體的風景特征。更直接地說,這首詩你不需要親自到泰山也寫得出來。這首詩里不存在具體的、可以證明你親自到過泰山的證據。也許你可以通過杜甫的編年史發現杜甫這個時候是已經到過泰山了,也沒關系,那是另外一回事。
接下來我們對標題和正文之間的關系作一簡要分析。從“望岳”這個標題出發,聯系文本正文,你可以輕易發現,這首詩前面四句是在泰山之外望泰山,后面四句是在泰山之上望外面。這首詩都扣住了“望”字在寫,但是前邊四句是在望岳,后邊四句卻不是望岳,而是從岳往外邊望。這個角度和層次你可以看得很清楚。金圣嘆對這一類杜詩,一般都分成所謂的“兩解”,也就是中間攔腰斬斷,直接分為兩個層次來加以解釋。其中這首詩是比較典型的。
基于前面的分析,你可以思考第三個問題,即杜甫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什么?對于詩歌,你當然可以說對偶之類的修辭手法,但我覺得這些東西不是要點,這不過是大量古典詩歌的共性。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我認為是想象,運用大量想象,以虛寫為主。前面都已經分析到了,這首詩的標題是“望岳”,但是卻完全不說泰山的具體景象、具體地點之類的東西,全篇基本上都在利用想象,尤其后邊四句,想象的特點是非常鮮明的。由此我判斷杜甫在本首詩中所寫的泰山,其實是他心中的一個虛像。我在上文中也提到,不到泰山也能寫得出這種詩。摒棄對具體景物的展開性描寫,去除細小的描寫,有利于凸顯泰山之大,進而表現襟抱之大,這便形成了景物對象和人之情感的高度統一,這就是所謂的景物和情志之間的高度一致。
這首詩如果要用一個聽起來像套話的短語去評價它——“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真是相當貼切。這首詩雖然是杜甫20歲出頭時寫的,但是寫得這么老道,看得出這個人確實很有才。
融通思維:
在更高的維度上構思教學
第四,跨學科的聯結。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本身就涉及很多方面。
所有學科都需要運用到語言、文字,這就涉及到語文學科方面的東西。這是個很大的話題,不多贅述。說簡單一點,語文閱讀涉及的文本,不一定只是文學的文本,還可能是歷史、哲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各種類型的文本,閱讀這些文本,就可能涉及跨學科的知識。這是我從一般意義考慮到的幾種融合。
來源 | 四川先行教育研究院教師發展中心、新聞媒體出版運營中心
作者 | 羅曉暉,成都市教科院語文學科主任、國學研究室主任,成都文理學院特聘教授,成都七中原語文備課組長。著有《高考作文經典材料“百變通”》《方法與案例:語文經典篇目文本解讀》《高中作文要義:思維、材料和技巧》《高中古典詩歌教程》《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講談》等。
編輯 | 辰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