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名中醫榮震教授
癌的形成是起源于單個細胞的惡變,這種細胞不服從機體正常的調控,在行為上有自主性,而且是不可逆的。西醫治癌始終著眼于“消滅所有癌細胞”,以根治手術和大劑量放療、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
隨著對癌癥研究的深化,特別是對惡性腫瘤概念的新認識,西醫治療癌癥的原則正在發生重大改變,可概括為:機體的全身狀況最重要,由它決定宿主的最后命運。癌的自然生長速度是可變的,有效的治療不需要腫瘤完全消退。
目前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已將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列入到腫瘤療效評價標準,其中的重要指標就是TTP,即至疾病進展時間(time to progression),新的評價標準體現了“帶瘤生存”的重要性,體現了對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的重視,也體現了當前腫瘤治療中醫療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治癌思路,過多地追求徹底治愈,對腫瘤細胞使用藥物“輪番轟炸”,有時對根治手術不放心,還要擴大根治。疾病的侵犯加上醫療上的創傷,使患者大傷元氣。然而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治療癌癥的“三分之一”論斷,即:三分之一腫瘤可以治愈,三分之一腫瘤病人可以帶瘤生存,三分之一腫瘤病人可以延長生命。
據美國臨床醫學尸體解剖的結果表明,在40至50歲的婦女中,39%的人乳房內有腫瘤存在。在60至70歲的男性中,46%被發現患有前列腺癌。這些腫瘤的體積很小,也沒有擴散,更沒有出現任何癥狀,如果生前被查出的話,他們都會被視為乳腺癌或前列腺癌患者,并接受相應的治療。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相應年齡段中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只有1%。尸體解剖還發現,幾乎所有50至70歲的人甲狀腺內都有微型腫瘤,而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也只有1%。這就是說,在成年人的身上,或多或少有腫瘤存在。他們多數未被發現,未被確診為“癌癥”。因此他們是處于不自覺的“帶瘤生存”狀態。
對于這些事實上“帶癌生存”而未被發現的病人或許是一種幸運,因為對于甲狀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病人,癌本來是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的,如果他們在體檢中被偶然發現,他們就會在一片恐慌中匆忙地進行手術、化療和放療,預后是不得而知的。
“帶瘤生存”的概念現在是指患者經過治療,人體和腫瘤之間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也即腫瘤細胞在一定時期內處于“靜止”或“休眠”狀態,而機體對癌仍具一定的免疫力,患者一般狀況良好,甚至可獨立工作和生活,病情在一定時期內穩定并趨于好轉。
西醫對腫瘤的認識和治療原則的可喜變化,無疑與中醫對腫瘤的認識和治療原則接近了。無疑“帶瘤生存”概念的提出更符合中醫理論,即從西醫的局部觀轉化到中醫的整體觀,即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或“攻”與“補”相結合,從而達到病人與癌長時間共存。現在西醫與中醫終于有了共識,即癌癥是一種慢性病,治療癌癥是持久戰,不要輕易把病人推入打擊療法中,可嘗試各種有效但不傷身體的抗癌治療,“不管黑貓還是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最求速戰速決,不追求所謂的“徹底治療”,我們的治療原則是“寧與癌磨,不與癌搏”。
因此,對于治療癌癥,我們認為:可以治愈的,毫不猶豫的采用根治性的治療手段。無法治愈的,建議采用帶瘤生存的治療思路,中西醫結合,延長生命、提高生存質量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