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整理淘汰的衣物中,一件珍藏了40年,橘黃楓葉圖案的織錦緞旗袍,捧在手里摩挲著,陷入了沉思。
1981年我婚后不久,婆婆從箱子底倒騰出一件舊旗袍,這是20世紀30年代,她母親為其親手縫制的嫁衣。我撫摸這件穿過歲月風塵,留有一縷流年暗香,藏有細密針線的旗袍,心生敬意。
當我穿上這件旗袍,看到自己被旗袍勾勒出的古典神韻,很喜歡這端莊優雅的服裝風格。癡情的旗袍種子,在我心田的沃土里開始發芽。
1931年,婆婆的母親預感生命的蠟燭即將燃盡,用一斗黃豆換來一塊兒布料,抱病提前為女兒縫制好這件嫁袍,不久就離世了。1944年婆婆用余料接肥偏瘦的旗袍,讓新婚的自己榮耀地穿上了這件旗袍。
婆婆遺傳了她母親的心靈手巧,我接過婆婆磨損陳舊的縫紉機,萌生傳承她縫紉手藝的想法。
我訂閱《上海服飾》《中國時裝報》,購買旗袍設計和裁剪方面的書籍,潛心向婆婆學習服裝制作的技藝。從量體、裁剪、制作、熨燙等基礎學起,逐漸掌握了半機械化,半手工的技術。
40年前物資匱乏,適合做旗袍的面料在當地買不到,顧客出差才能買到金絲絨。這種布料是縫紉中最難掌握的面料之一,容易出現吃底片問題。我通過查找資料,在縫紉處墊紙,或在一厘米邊緣處抹水,縫紉后就平整服帖,針跡勻稱。
我感覺每件帶余溫的作品完工后,猶如嬰兒誕生的喜悅。孕育生命的過程雖漫長,但很享受中間環節的樂趣。
1990年以后,隨著百姓生活的提高,選擇旗袍的面料很寬泛。當地能買到真絲、混紡、麻絨等面料。無論什么樣的面料,我都謹慎量體,認真裁剪,精心做出有品位的旗袍。
婆婆常用眼睛這把尺子檢驗我的活。在她高標準嚴要求監督下,我很快熟練地掌握了旗袍的制作方法。在她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又大膽探索邊緣滾邊,胸前衣襟設計梅花、葡萄、玫瑰、喇叭花等立體圖案。嘗試偏襟,后背拉鏈,不同高低開衩的旗袍。設計兩色搭配的線繩,手針巧縫蝴蝶、琵琶等盤扣造型。盤扣縫綴衣身,就像一對對癡迷花朵蹁躚舞動的彩蝶。每一顆精致的盤扣中,凝聚了我們的心思,鎖住了靜謐的往事。
制作旗袍的過程,猶如寫一篇文學作品。從選材、設計、裁剪、組裝,每一步都需要構思縝密,布局合理。既要詳略得當,又要考慮細節的處理;既要有點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還要突出實用性;里面雙層分合適度,保持整體相得益彰。
2000年以后,電影《花樣年華》的放映,讓沉寂的旗袍再掀波瀾。張曼玉扮演的女主角,在劇情中搖曳生姿,把旗袍穿得嫵媚、靈動、端莊,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看過電影的女顧客,紛紛模仿劇情里的旗袍,選擇鏡頭里的色彩和款式,找我做旗袍的人絡繹不絕。雖然環境和時代不同,但旗袍就像盛開在歲月深處的一朵花,飄逸著它特有的馨香。2001年婆婆因病去世,在為她焚燒遺物時,我“搶救”出這件旗袍,留下一份永久的念想。
今年是婆婆去世20年,這件旗袍雖然樣式呆板,但看到旗袍上一朵朵精美的花紋,猶如婆婆的眼睛與我對視。今天為婆婆清明掃墓時,我叨念:“媽媽,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你的那件旗袍,已經裝在我記憶的保險箱里,永遠珍藏。”
看到婆婆這件旗袍,就看到了中國旗袍早年的手藝史。再現那時的流行款式是肩連袖,腰身隱藏在側縫中,無包縫機的年代,手工卷縫扦牢邊兒,輪廓簡潔,寬身直筒式結構,開衩短小保守,純手工打結。
旗袍原為滿族婦女所穿的一種長袍,經歷了數百年的沉淀和演變。從保守的簡潔,到內斂的古典,現在,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出性感的曲線,精美的刺繡,矜持而高貴的立領,婉轉曲折的盤扣,使旗袍自豪地成為中國傳統服裝的代表。
旗袍的復蘇之花,正開得絢爛多姿。實體店和網店復古優雅、日益更新的旗袍,讓人目不暇接。前不久,小妹的服裝店開業,我看到有熱情奔放的暖色調,有清麗淡雅的冷色調,我沉醉于一排排的旗袍中。驚嘆用現代自動設備制作的旗袍,沒有手工操作的痕跡,每個環節的工藝都很精湛。感慨婆婆傳給我的旗袍技藝已被高科技所取代,但絲毫沒有降低我對旗袍的熱愛。選購幾件不同花色,不同質地的長短旗袍,讓我的衣柜掛上40年來,不同款式漸變的旗袍。
時光埋著針線,旗袍縫合了幾代人的情結。婆婆這件穿越時空90載的旗袍,濃縮了中國旗袍百年的歷史變遷。
攜一襟情致,著深淺心事,讓我浮想聯翩……
2021.4.3
#原創散文隨筆#
猜你喜歡:
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