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興的時候,就有不高興的時候,但是不忘初衷方能始終。
截至4月6日,綠巨人2019年以來收益為21.6%,在綠巨人業績排名的備選基金集合中,排名在最后10%的位置,主要源于就是配置過多的港股。
如果將這個時間拉長一些,看看自綠巨人2016年5月31日成立之后,在綠巨人業績排名備選基金集合(選擇在2016年之前成立的偏股型基金)勉強處于前1/4的位置:
什么錢是可以長期賺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回顧,什么錢是短期可以賺的? 例如,證券行業今年以來業績突出,問題我們通過不斷的追逐短期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長期可以賺錢嗎? 對于這個問題,所有的老基民可以回答。
根據銀河基金的數據,自2006年以來所有的基金給基民賺取2萬億的收益,這個收益是扣除費用之后的,博格估計期間各種基金費用合計差不多也有一萬億了。此外,余額寶給客戶賺取的累計收益最多,主要因為余額寶是唯一的上萬億規模的基金,準確說是貨幣基金。所以長期投資優選指數基金,而且是費率最低的指數基金。
其實股票型基金給予投資者創造的收益并不多,例如最近三年還有些基金虧損將近50%,意味著需要再賺取100%才能回本。
如果短期賺了錢之后又虧回去似乎什么都賺不到,綠巨人組合去年僅虧損11%,今年已經將去年的虧損都賺回來了,如果再漲2%凈值便可以創新高了,新高意味著所有的投資者都是賺錢的。
即便今年滬深300都漲幅30%以上,且慢的用戶的平均收益為10%,別小看這個10%,估計是在所有基金銷售平臺里面客戶平均收益最高的了。
股票價格的變化主要源于兩個因素:
(1)炒作導致的股價上漲(或者下跌);
(2)企業盈利推動的股價上漲(或者下跌);
因素(1)例如今年年初的小盤股飆漲,由于企業價值并沒改變,對于炒作的投資者而言,最后一定是有人賺錢有人虧錢,游資賺取接盤者的錢,長期而言是一個零和博弈,能否通過炒作賺錢全屏本事。
問題如何讓人接盤呢?能到例如創業板估值高企的時候,就會有各種故事出來,例如有人說,納斯達克剔除前十大權重Google,FaceBook,亞馬遜等估值是70-80PE,所以估值高是有道理的。反過來想,如果納斯達克剔除前十大權重股還是納斯達克嗎?在創業公司中能成長為大公司的概率是多少?千萬分之一吧……
之前博格對于創業型的公司還是沒有偏見的,但自從自己創業之后感覺就不一樣了,不再愛創新型公司了……
因素(2),借鑒雪球網友的一段話:
最近一篇文章表達了IMF對競爭的擔憂,10%的頭部公司2000年以后利潤相對于同業其他企業越來越高,這其實也說明了我們投資應該重視的問題,強者恒強,非常難以改變,總想搞個大黑馬的投資思維要不得,如果國內沒有持股限制我真懷疑很多最賺錢的頭部企業都成外資公司了,類似臺灣的臺積電已經超過七成的股份被老外買走了。
約翰博格認為長期唯一可以賺的錢是企業盈利推動的股價上漲的錢!而且賺長期錢的概率遠大于賺短期錢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