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燕子非常善于投資理財,僅僅畢業五年就掙了100多萬,是這幫年輕人心目中的理財達人,于是大家紛紛讓她說說她的理財經驗。
燕子說道:我剛畢業時工資不高,只有3000來塊錢。而且我的家境非常一般,也沒人能在經濟上幫助我,一個月除去吃喝拉撒和房租,就沒剩下多少錢了。但因為我是學財務的,所以我非常清楚理財的意義——其實理財就是理生活——你越是沒有財,才需要打理,將來才能有財。我具體做法就四個字:“開源節流”。首先,我記賬。我把我每個月的收入、支出分門別類用帳本記好,這樣我對我的資金流向就非常清晰,尤其是支出項,哪些是固定支出,哪些是不固定支出。然后,我對著賬本設置每月的消費預算,來控制我不亂花錢。平時消費盡量用信用卡、支付寶的花唄、京東白條等,這樣的話,就把這個月的支出轉移到下個月,在這一個月的免息期內,我的這部分資金放在余額寶等貨幣型基金里還有點利息。這是節流。開源方面,一開始我是個剛畢業的窮學生,不可能有資金去做什么股票、基金的金融投資,那就先投資我自己。我業余時間一直不斷的學習充電,很快就考取了注冊會計師,工資直接翻倍,周末我還帶家教,做些兼職,這樣不到一年時間,我的總體收入比起剛剛畢業高了許多,每個月也有了些結余資金。后來,我訂閱了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其中有一期講到了美股投資,我便每個月定投老師說的美股組合。然后我的資金開始穩步增長,到現在我的總資產有個100來萬吧。
聽了燕子的故事,我深有感觸。近些年,“理財”這個詞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各式各樣的金融機構推出的產品也往往高舉“理財”的大旗。但實際上,人們對理財的理解往往并不科學,簡單的把“理財”和“投資”劃了個等號,總是以為理財就是讓你拿出錢來買保險、投基金、炒股票。所以,一提到“理財”,張嘴就是:我又不是有錢人,我哪有錢理財?其實啊,所謂的理財要遠遠超出保險、投資等范疇。理財正確的概念是:根據我們一生的生命周期,依據我們個人家庭的財務和非財務狀況,運用規范的、科學的方法,并遵循一定和特定的程序,制定切合實際的、可操作的某一方面或一系列相互協調的規劃方案,最終實現個人和家庭終身的財務安全與財務自由。
我們說,理財的概念強調以下這么三點:
一、理財是全方位的,綜合性的規劃。
你簡單的買個保險、買個什么理財產品,那不叫理財,那是金融消費。理財是要全面地考慮你現在和將來的財務和一些非財務狀況,比如你現在的收入、支出,你的職業發展還有你未來的展望等等,做綜合性的統籌規劃。就像燕子,一開始,她的月收入只有有3000元,減去支出,基本沒什么結余,不可能做投資。于是她就記賬、做預算,來節流;投資自己,讓自己收入更高,并做兼職,來開源,這些行為都是理財的一部分。所以,你說你窮,你可以不投資,先記賬、先存錢啊,這也是理財啊!
二、理財強調個性化。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財務和非財務情況,并且往往差異巨大,這就決定了理財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根據我們具體情況而定。所以,我們不能看別人炒股票你也想炒股票,別人投資房產你也想投房產,當你沒有那么大資金的時候,就自怨自艾,說你理不了財。其實,像燕子起步階段時那樣,努力學習、投資自己,讓自己成長起來,獲得更強的吸金能力也是理財噢。
三、理財是一項長期規劃,它貫穿我們人的一生,而不是針對某一階段的規劃。
從理財角度來看,我們一生當中理財的重要時期可分為五個:單身期、家庭與事業形成期、家庭與事業成長期、退休前期和退休期。
我們說,單身期是指,從參加工作至結婚的這段時期。家庭與事業形成期是指,從結婚到新生兒誕生的這段時期。一般來說,處于這兩個時期的都是35歲以下的青年,他們在財務上普遍的特點是,經濟收入比較低,而且花銷比較大。這兩個時期呢,又是家庭資金的原始積累期。一般說自己“窮,沒錢理財”的,往往就是在這兩個時期的年輕人。對于他們,理財目標應該是積極尋找高薪職業,并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努力提高自己。此外,也要廣開財源,盡量每個月能有部分結余,進行小額投資——要知道,由于現在科技的發展,金融投資門檻極低,100元甚至10元錢都可以投資——這樣,一方面可以更多地獲得財富,另一方面也為今后的理財積累經驗。
總之,所謂“我窮,我沒錢理財”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而且最可怕的是這種心理暗示,也許會讓你真的永遠窮下去。要知道,你未來的發展無可限量,你需要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理財,越窮越要理財!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