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對易芷寒的支持,《瓷器收藏常識》系列1—41,點擊關注頭條號易芷寒,即可查看歷史推文。
萬歷一朝(1573年---1620年)48年,是明朝皇帝中執(zhí)政時間最長的。隨著宮廷和社會上層對細瓷的進一步要求和對外貿易的刺激,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更加繁榮。
萬歷窯的生產可分前后兩個階段,在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以前,官窯瓷的生產量很大,在此以后,整個明代的官窯生產就趨于衰退了。萬歷官窯青花、顏色釉和彩瓷都有極大的成就,其中尤以青花和五彩為突出。
當時,五彩器的燒制達到了鼎盛時期,數量之多,質量之精,堪稱空前絕后。至萬歷以后,五彩器走向衰落,至明代末年,已不復有。
明萬歷五彩龍鳳紋盤
明萬歷青花五彩博古多寶格盤
從萬歷開始,民窯青花的生產在質量和數量各個方面也都是驚人的,由于外銷的大量需要,從萬歷經過天啟、崇禎到清代的順治和康熙前期,青花瓷器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國外有些學者稱之為“轉變期”。
在器物方面,制作大器之風,至萬歷時期愈加盛行,尤其喜燒制五彩和青花大龍缸、大花觚、大罐之類,但青花大盤的制作比嘉靖朝明顯減少。
此時,器型最為多樣,幾乎所有的日常實用器和陳設品都可以在瓷器中見到。并出現(xiàn)了壁瓶等新器型。
水注
臺灣藏萬歷青花云龍八卦方爐
萬歷時期,裝飾工藝普遍采用鏤空手法,正面龍紋及道教紋飾也較嘉靖時期運用廣泛。而鳳紋的頸部,則時常繪出細密的毛發(fā)。此外,還開始將盆景、花籃、盆花等作為主題紋飾。
明萬歷青花龍紋罐
其間的青花器物,至萬歷晚期,則多呈灰暗色調,另一突出特點為:普遍采用淡描手法來進行青花器的紋飾描繪。所仿先朝瓷器的品種大增,有的甚至隨意書寫宣德或成化年款。
萬歷寫宣德款
萬歷時,由于瓷土淘煉不精,制作粗糙,器物胎體大多厚重,常見夾扁、翹棱、窯裂、漏釉等現(xiàn)象。大件器物修胎不規(guī)整,底足為砂底。盤碗底足除有顯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甚至有的底塌到圈足不能著地。但是多數官窯器仍以精致見稱,修胎規(guī)整,胎體厚薄適度。
克拉克磁盤
跳刀痕
踏底 漏釉
早期器物釉面厚潤,有玻璃質感,中期精致的器物,釉面仍很細潤,呈乳白色和青白色。晚期器物,釉面多青色,釉質稀薄。
萬歷官窯器大多用“大明萬歷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個別顏色釉瓷用兩行六字暗刻款,有少數為兩行六字雙方欄、單行橫排和直排雙欄款。并有三行六字雙圈或雙長方欄青花楷書款。也有單行直排六字款,上有覆蓮、下有蓮托座。
萬歷朝很少有“萬歷年制”四字款的,只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如“萬歷年制、純忠用堂”等款。
民窯器除用本朝款和各種堂名款外,多有仿宣德、成化六字款。至于“大明年造”及“長命富貴”、“福壽康寧”、“萬福攸同”與各種“佳器”款更屬多見。在一些比較粗的民窯器上,已經出現(xiàn)單個的“佳”字方欄款。
萬歷瓷一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形多變形不規(guī)整。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藍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并開始采用淡描手法。
裝飾工藝技法有鏤雕、鏤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xiàn)了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格繁縟麻密,幼稚呆拙,具有粗獷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畫面更不講究,布局繁亂,比例失當。
常見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為平底和淺寬圈足,底部中心落款處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臍狀。盤、碗之類,足徑比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或火石紅色。官窯圈足處理多滾圓。民窯則多斜削,并出現(xiàn)了人們認為是康熙年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
琢器底足處理粗率。瓶、罐、缸之類器物接痕明顯。國內外傳世的萬歷瓷中,多有歷代仿品以及后加彩的偽作,鑒定時要仔細辨別,除款識外要注意器型、釉色和圖案花紋的時代性。
聲明:本人易芷寒在今日頭條上發(fā)表的《瓷器收藏常識》全系列若干文章,圖文信息來源于互聯(lián)網和相關文獻資料,所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有意見,請聯(lián)系本人刪除。此系列文章由本人整合編輯,僅供網友學習交流使用,不用于商業(yè)用途。未經允許的公司或個人請勿全文轉載,還號稱原創(chuàng),引起的版權糾紛請自行負責,請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