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第三期,今天我們推薦一本與中小學古詩詞有關的書。
以下內容約4000字,預計需閱讀15分鐘。如果不方便閱讀,可以點擊音頻收聽文字內容。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瑰寶,也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重點內容。“統編本”教材推出后,詩詞篇目的數量和難度大幅提升,教師、家長、學生對教材中詩詞的疑惑也隨之增加。
為此,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侯立兵教授寫了這本《中小學詩詞解惑》。侯立兵教授為數千位一線語文教師做過詩詞培訓。培訓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于是,他將問題進行了收集整理,抽取出50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話題,包括解題、解字、解句、解章、解音,寫就一本對中小學詩詞釋疑的“解惑集”。
作者簡介
侯立兵,湖南常德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博士后,廣東智慧青少年宮首席文學顧問,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創作委員會主任,嶺南詩社講師團團長。曾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丁玲文學獎一等獎。著有《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詩詞作法與玩法》《中華詩詞大會晉級寶典》,另有詩詞集《鏡湖軒詩稿》待梓。
這本書源自著者長期關注教學一線的實踐成果,不是咄咄逼人的說教,而是細致翔實的調查研究。其中所涉及課本詩詞、拓展詩詞約500首,既能解決大家的困惑,又能幫助加深記憶,還能拓展閱讀面,讓大家更好地讀懂詩詞、理解文化。
這本書里解的“惑”不僅包括一些常規的知識,比如字詞讀音、詩句結構;更重要的是,涵蓋了詩人所處時代背景、詩文所反映的生活風貌這些看似與考試無關,實則大有助益的文化內涵。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推薦的重點。
好哥們的朋友圈更新了嗎?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的熱播,意境優美、富有韻律的古詩詞,像一顆顆種子,播撒到了無數個沉醉于中華傳統文化之美的內心,開始生根發芽。
當我們談論古詩詞時,往往是將其當作文學篇章來背誦,卻忽略了,詩人也是人,也會有衣食住行的煩惱,也會有升職加薪的渴望,也會有結交朋友的念想。
其實,古人與我們一樣,會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會希望與朋友們談天說地。于是乎,我們可以從詩的題目看詩人的“朋友圈”。判斷哪些詩人會處在同一個“朋友圈”中,其實是一個對詩人生活年代排序的問題。遇到不同朝代的詩人,只要心中對中國歷史朝代順序稍有了解,就能大概判斷。即使是同一時代的人,只要稍有歷史常識,再品讀一下標題用詞,也能窺探出詩人之間的交往關系。
比如,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佳作絡繹不絕,盡管文學史上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分,但是不少詩人的人生跨越了兩個時期。這時,通過作品的題目判斷,就是更加便捷的方法。交際詩詞中常用的動詞一般有“贈”“寄”“送”“問”“呈”“酬”“答”“示”等。例如,詩仙李白曾寫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孟浩然》,從題目就能看出李白交友甚廣,與比自己年長十幾歲的長輩成為忘年交。詩圣杜甫曾寫就《春日憶李白》,李白則回復《戲贈杜甫》,有來有回,惺惺相惜,互相理解,相約交流詩藝、共賞奇文。
中唐還有有一位社交達人張籍,與白居易、韓愈、劉禹錫年齡相仿,常有唱和詩作。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
[唐] 白居易
澹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
蜃散云收破樓閣,虹殘水照斷橋梁。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圖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
當年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傍晚時分登城樓,煙雨朦朧、云過雨收,金燦燦的霞光灑在水面,浪花朵朵,大雁飛過,動靜結合,好一幅波瀾不驚的美景。詩文前六句就描述了這番美景。最后兩句寫明了作詩意圖“好著丹青圖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白居易通過這首詩,將精彩瞬間“拍”下,還托人作畫,一并“發”給張籍。
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
[唐] 張籍
畫得江城登望處,寄來今日到長安。
乍驚物色從詩出,更想工人下手難。
將展書堂偏覺好,每來朝客盡求看。
見君向此閑吟意,肯恨當時作外官。
張籍收到“照片”后,非常高興,回了一首《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其中“乍驚物色從詩出,更想工人下手難”兩句,表達了張籍既驚訝于詩篇的傳神,又肯定了畫家的工夫;最后兩句“見君向此閑吟意,肯恨當時作外官”則是跟白居易閑聊:本以為咱們的好兄弟在杭州會“失意”,哪里想到小日子過得還蠻滋潤的,也就放心了。
侯教授告訴大家,通過詩人相互贈送的詩作,不僅可以判斷出他們是否在同一個時代或是同一個朋友圈,而且還可以考察出他們之間的關系親疏。這種設身處地的趣味方式,比死記硬背詩人的生卒年更為輕松,而且更有意思。
興許,你會在某個寒冬的夜晚,想起一位摯友,發去微信語音:“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隱藏多年的愛“喵”人士究竟是誰?
現如今,有很多年輕人喜歡養寵物,倉鼠、金魚、甲蟲、螞蟻、蜥蜴等,反正是無奇不有。當然,還是以寵愛“喵星人”、“汪星人”居多。
侯教授在閱讀時發現,宋代文人尤其講究生活情調,喜歡吟詩、作畫、下棋、養寵。養寵呢,又以養貓最為常見。書中,侯教授為我們揭開了一位愛貓人士的神秘面紗。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一首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詩人陸游心懷壯志,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于是心中充滿了憂憤。唯有以夢為馬,在虛幻的夢境中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夙愿。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 陸游
其一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其二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入選語文課本的這首七言絕句,其實是同名詩篇的第二首。不同于“僵臥孤村不自哀”表現的困頓冷清場景,“其一”中,“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描繪了一幅溫馨暖人的畫面。農歷十一月已是寒冬,盡管室外風卷江湖、烏云密布、狂風呼號,呈現出翻江倒海的陣勢,但絲毫不影響詩人超然物外的灑脫生活,他蓋著毛毯,一邊烤火,一邊撫摸寵物貓咪,頗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哲學韻味。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調動起來,想象一下陸游當時的狀態,是不是更加親切了?
除了一人一貓一火爐的暖意融融,陸游還寫了三首名為《贈貓》的組詩作品,侯教授也在書中解讀了一首。
誰不想在高考時考個好名次呢?
高考,是橫亙于每一個中國家庭的命題,保送、競賽、加分、推薦信、藝考、出國留學,等等。在如此重要的人生時刻,學生和家長自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古代,科舉考試比我們的高考還重要,因為考中即可成為一方父母官,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在唐代,科舉考試中的禮部考試環節是不糊名的,閱卷老師可以直接看到考生姓名。主考官會根據考生的答卷情況、社會聲譽和名人的推薦信,經過綜合考慮,最終決定考生的排名。也就是說,如果閱卷老師對考生有先入為主的良好印象,那么有很大的可能會增加感情分。
因此,考試之前,應試舉人會將自己的作品呈送給有聲望、有地位的高人,以求其為己擔保推薦。這種類型的詩是行卷詩,也屬“干謁詩”的范疇。
所謂“干謁”,“干”就是求取、追求的意思,“謁”就是拜謁的意思,即求見地位和名望比自己高的人。
2019年高考全國卷II的“古代詩歌閱讀”題所選的詩歌就是一首“干謁詩”。
投長沙裴侍郎
[唐]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
這首詩下面有兩道題目,總共9分,考查的是對詩意的理解。要想答對這兩道題,就必須全面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這首“干謁詩”是詩人向裴侍郎呈詩,目的是希望得到其重視和推薦。題目中的“投”有投靠的意思,在唐詩中,還有很多題目帶有“投贈”、“投謁”之類的詞語。只要知道這一點,再結合實際詩句,就不難理解全詩的意蘊了。閱讀短短一首詩,就能舉一反三,何樂而不為呢?
前文提到的張籍也樂于提拔后進。有一個叫朱慶馀的考生寫了一首《近試上張籍水部》,以新娘子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官。選材新穎,角度獨特,以新娘子拜見公婆前夕的緊張與自己踏入仕途前夕的焦慮作對比,非常高妙。張籍也很有才華,沿著原詩風格庚和一首《酬朱慶馀》,意思就是你很有實力,不必擔心考試。后來朱慶馀果然考中進士,兩位高手過招,點到即止,這段詩歌贈答互動,為唐代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近試上張籍水部
[唐] 朱慶馀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酬朱慶馀
[唐] 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侯教授在本書后記中寫道:“一本小書,我用了三年的時光去琢磨它,這還不包括此前搜集問題和反復思索的時間。為何要如此費心?因為我覺得它好玩、有用、接地氣。從當初動筆開始,我就沒打算把它寫成'某某研究’的套路。一味正襟危坐,不好玩;可以躺著讀、隨意翻,這才好玩。”
本書確實好玩,參考眾多文獻資料,又不拘泥于此。點題立意、音字句章、民俗典故,從詞牌名清平樂、踏莎行、卜算子的準確讀音,到劉禹錫《望洞庭》月夜望遠的視覺效應;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符合平仄規則的語序錯綜,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站在時空交匯點噴涌而出的曠世孤寂;從王維詩中“紅豆”究竟為何物,到考究七夕詩詞中的兩大民俗內涵,等等,皆分門別類,逐一羅列。
不必有負擔,隨性翻閱就好,在潛移默化間,體味詩詞之美。
這本“小書”,可以為中小學老師授課、家長輔導孩子、學生自學提供幫助。在解惑“探案”過程中,重回詩詞寫作的現場,與詩詞作者共同經歷“文之思也,其神遠矣”的文思泉涌時刻,體味用生命在寫詩的雕肝琢腎態度,實現跨越時空的對話。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詞之林,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旅行吧。
(文:林子皓)
(音頻:林子皓 梁月秋)
(解讀支持:經管科技/職業教育編輯室)
侯立兵 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