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腎炎是怎么回事兒
慢性腎損傷(CKD)是一種既常見而又陌生的疾病,說它常見,是因為發病率在我國約為10.8%,按此比例推算全國約有上億的 CKD 患者, 并且還呈增長趨勢。如此龐大的患者群,不僅給社會、企業,而且給家庭及個人都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說其陌生,是因為不少人對CKD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使很多原本很簡單的病情變得復雜起來,以致于延誤治療或加重病情。甚至有人由于采用了不恰當的治療措施,反而促使其病情惡化。因此,對每一個 CKD 病人來說,掌握一定的與腎炎有關的防病治病知識,將有助于您配合醫師治療好腎病!
關注微信公眾號'俞雨生',了解CKD。
腎臟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一個重要器官,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每個人有兩個腎臟,每個腎臟約有100萬個腎單位,腎臟所有的生理功能主要都是由腎單位來完成的。人體的腎單位有下列特點:
① 腎臟有很大的儲備能力,通常只要一側腎臟功能健全就可以滿足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但由此也帶來一個問題,即有很多腎炎病人在發生腎功能損害的早期可以無任何癥狀,一旦出現臨床癥狀時,則疾病已進入晚期,很難逆轉;
② 腎單位不能再生,壞一個少一個。一般從40歲后,每十年遞減10%。隨著年齡的增長,腎功能呈逐漸減退趨勢,故對成年腎炎病人來講,及時、合理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腎炎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名稱,而是代表著一大類疾病的總稱。 按其種類可以分為數十種,甚至上百種之多。每一種腎炎的病因及發病機理不盡相同,按其病因可將腎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包括各種原因不明的腎小球腎炎,它們都是變態反應的后果;后者則包括先患有一些全身性疾病,然后再播及到腎臟的一類病變,如糖尿病、結締組織性疾病(紅斑狼瘡、血管炎)、乙型肝炎、肝硬變等都可以引起相應的腎臟損害。繼發性腎炎還可發生在一些感染、某些藥物或毒素引起的中毒及過敏反應后。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類型的腎炎在臨床表現和轉歸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在治療上也有很大差別。正因為如此,所以每一個腎炎病人都必須作全面檢查,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醫師把腎炎的類型搞清楚,以便采取有效及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值得強調的是,在臨床上很多病人對腎病綜合征感到很恐懼,其實大可不必。因為腎病綜合征也是腎炎中的一種常見類型。無論哪一種腎炎,只要血液中的蛋白質大量'漏入'到尿液中,使體內的血漿蛋白明顯下降,并由此引起浮腫、少尿等現象時,我們都可將此現象稱之為腎病綜合征。很顯然,腎病綜合征只是表明這些腎炎病人的蛋白尿比較突出,并且有明顯的水腫這么一種狀態,別無其它含義。因此,腎病綜合征根本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更不是不治之癥。
腎炎病人一般表現有浮腫、血尿(濃茶色或洗肉水樣顏色)、蛋白尿(小便泡沫增多)、腰酸脹痛、高血壓、夜尿次數增加、少尿,到后期常常伴有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乏力、貧血等。
一般來講,大約75%的兒童病人(特別是2~6歲的兒童)表現為以大量蛋白尿為主要表現的腎病綜合征。這類病兒的臨床特點是,蛋白尿和浮腫極為突出,但在腎臟病理學檢查上顯示,腎小球的病變很輕,多呈微小病變型病理損害,常常對雷公藤、強的松等藥物的治療反應良好。換句話說,雷公藤、強的松可以使這類病兒的臨床癥狀減輕或使蛋白不再漏入尿中。微小病變型腎病綜合征常在青春期消失,而且不會引起腎臟永久性損害。
成人腎炎則與兒童腎炎不同,它是另有特征。除了尿中有不等量的蛋白和紅細胞成分外,還會有浮腫、高血壓、肉眼血尿、腎功能不全及其它血液檢查的異常。病程往往起伏較大,遷延時間較長。臨床表現和病情進展速度相差很大,這主要是由腎臟的病理損害性質所決定,有時單從臨床表現上很難作出判斷。要想明確究竟屬于哪一種類的腎炎,只有通過作腎臟活檢才能弄清楚。由于腎活檢及對腎炎的研究在我國開展較晚,因而對腎炎的認識存在很多的誤區,這些傳統的錯誤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腎炎病人的治療和康復。
八個誤區
誤區之一:腎炎是不治之癥
很多人認為腎炎難治或是治不好的頑癥,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腎炎不僅能治,而且多數是可以治愈或緩解的。療效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診療是否及時、合理以及是否對癥下藥,更重要的是與病人自身的保健措施有關(如飲食、休息)。之所以產生'腎炎是不治之癥'這種錯誤概念,一是由于多數腎炎是慢性過程,本身的癥狀很隱匿,早期不易被察覺而被忽視。往往在大量的腎組織出現不可逆的損傷或功能喪失時才去就診,則為時已晚。二是忽視了腎臟疾病的基本發病規律。有些患者經治療后癥狀緩解,自身感覺很好,自認為病已痊愈,忽視了維持期的治療及隨訪。實際上此時病情乃在慢性遷延、緩慢進展。當感覺不適再去就診時,疾病的性質已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其實感覺異常要比尿液及血液檢查改變晚數月至數年。因此,每一位腎炎患者不管病情如何,都應定期復查,以防不測。早期檢查,正確診斷,長期隨訪,認真治療是保證腎炎療效的關鍵。
誤區之二:忌鹽
民間傳說腎炎病人要忌鹽百日,事實上這是沒有任何科學道理的。殊不知鹽是人體組織代謝必不可少的元素,人體的很多生理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此類物質的參與。長期禁鹽不僅起不到緩解病情的目的,反而能使許多臟器的功能下降,不利于疾病的恢復;輕者使病情遷延,重者可危及生命。通常情況下,若無明顯浮腫和高血壓,每日可補充3~5克食鹽;重度水腫或高血壓者,可根據情況適當減少鹽的攝入。無論如何完全禁鹽是不可取的。
誤區之三:吃腎補腎
有人認為吃動物腎臟可以滋補自體的腎臟,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動物腎臟雖然蛋白質含量較高,但不宜食用。因為這類食物除膽固醇外,嘌呤成分含量也很高。它們不僅不起營養作用,反而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引起不良后果。
誤區之四:禁水
不少腎炎病人不愿多飲水,害怕飲水后尿量增多會加重腎臟負擔。實際上恰恰相反,人體內每天的代謝廢物都需依賴于尿液帶出體外。若喝水很少,尿量不足,反會造成體內的廢物蓄積,加重腎臟的負擔。只有在浮腫明顯的病人才需要限制飲水量。
誤區之五:濫用抗生素
部分病人把腎炎和一般的炎癥性疾病(如腸炎、肺炎、膀胱炎等)等同起來,普遍采用抗生素治療。結果不僅無明顯效果,有時反而使腎炎癥狀加重。其實,二者有本質的差別。腎炎是由免疫系統異常所引起的變態反應,而炎癥性疾病則由細菌感染所致。后者可以用抗生素治療,而對前者的治療主要是清除抗原物質,阻斷不正常的免疫反應,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劑,而用抗生素根本無效。另一方面很多抗生素或多或少地具有腎毒性,如果無指征的濫用,則可以引起抗生素性腎損害,加重腎臟病變。
誤區之六:相信偏方
有病亂投醫,是久治不愈病人的一種心態。偏方治大病也是病人求治心切的一種心理寄托。所謂偏方一般有三種情況:
(1) 前人積累的經驗所傳下來的,有的偏方雖然也治好了一些病例,但是,它的治病機理還需要用現代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加以研究、證實。
(2) 有的是對癥的,而不是治本的。
(3) 也有的甚至是假藥。
腎炎病人不能隨便用偏方的理由:一是它根本不對癥,前面談到腎炎有數十至數百種,不同種類的腎炎其病因、病變性質及輕重完全不同,治療方法也截然不一,用一種偏方來治療所有類型的腎臟病顯然是不合適的;二是不少中草藥是有腎毒性的,如粉防己,隨便濫用則有可能加重腎臟病變,而且多數藥物是經過腎臟排泄,濫用藥物只會加重腎臟的負擔,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對于腎臟病人來講,應該待病變性質及程度明確后再考慮治療手段。
誤區之七:慢性腎炎是急性腎炎轉化而來
普遍認為,慢性腎炎是急性腎炎久治不愈的后果。其實不然,腎炎并沒有急、慢性之分。產生這種錯誤認識的根源:一是因為民間把腎炎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來對待,沒有從病變的性質上加以區分;二是過去對腎炎的認識僅局限在臨床經驗上,缺乏當今的先進手段,通常以起病的時間長短及癥狀的輕重作為急、慢性腎炎的判斷標準,迄今為止,仍有不少人還習慣于將腎炎稱為急性或慢性腎炎;三是根據對腎炎的初次治療反應來判斷,首次治療后癥狀緩解就是急性腎炎,否則即為慢性。事實上,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前面已經提到,腎炎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按其性質可有上百種之多。現在已不再根據臨床癥狀的特點來區分急、慢性腎炎了。換一句話說,腎炎不再有急慢性之分。因為絕大多數腎炎的臨床體征、病程的特點及轉歸,是由腎臟的病變性質所決定的,單從臨床上很難判斷。如有一些類型的腎炎,盡管臨床癥狀非常突出,但其腎臟的病理損害常常為自限性,即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腎臟病理改變可自行緩解,甚至自行痊愈;而有一些類型的腎炎臨床癥狀非常隱匿,甚至毫無體征,但腎臟的病理損害進展非常迅速。所以,我們不能單從腎炎病人的臨床癥狀上對其腎臟的病變性質及轉歸妄加評估。這樣有可能會使一些原可自愈的病人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療,而一些需要及時和持久治療的病人失去了治療時機。避免這一現象的唯一科學的措施,就是作腎活檢,及時地明確腎臟病變性質,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誤區之八:肥胖不是病
傳統觀念將肥胖與健康等同起來,認為肥胖者身體好,而清瘦者可能會合并疾病。其次這一傳統觀念大錯物錯。'百病胖為先'已被很多的研究所證實。其實人體的內臟功能的能力是有限的,過度肥胖會加重這些臟器的工作負荷,帶來慢性損傷。糖尿病、相當一部分的CKD就是由于肥胖因素所致。目前將肥胖定義為體內貯積脂肪超過理想體重20%以上。肥胖是根據患者的體重指數來診斷的。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m)]2。中國肥胖研究協作組參照國內流行病學資料,將肥胖定義為體重指數≥28.0kg/m2;腰圍:男性>84cm,女性>80cm。超重的標準為:體重指數≥25.0kg/m2。腹型肥胖定義為:體重指數≥28.0kg/m2,內臟脂肪面積>120cm2。歐美國家將肥胖分為3級,I級:體重指數30.0~34.9kg/m2,II級:體重指數35.0~39.9kg/m2,III級:體重指數>40kg/m2。
第二部分:腎炎病人做哪些檢查
一般來說,對于懷疑腎臟病的病人,應該及時地檢查尿液和腎功能。這些檢查可以初步地了解腎臟的病變程度,但若仍不能明確腎臟病變的性質,則必須通過腎活檢的方法協助診斷。
檢測尿液最簡單的辦法是“試紙法”。這種方法只能粗略地了解一下尿液中各種成分的含量,無法精確地判斷血尿和蛋白尿的程度。所以,要想知道病情的輕重,腎炎病人還是應該進行全面、精確的檢查。目前常見的方法有:
1. 尿紅細胞形態學分析:該檢查系通過特殊的方法觀察尿液中紅細胞數目的多少及形態學變化,可以精確地判別尿液中的紅細胞的程度以及來源于泌尿系統的哪一個部位,這對臨床診斷腎炎及觀察病情變化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 尿蛋白定量:可以準確地掌握尿液中漏出蛋白質的多少,有利于判斷病變程度。
3. 尿蛋白成分分析:通過判斷蛋白尿分子量的大小,可以間接地推斷出腎小球濾過膜損傷的程度。
4. 尿滲量:可以了解腎間質小管的濃縮和稀釋功能。
此外,還有一些檢查可以測定尿液中酶學的變化,也可以幫助判斷腎臟病變,尤其是腎小管損傷的輕重程度。
盡管如此,由于腎炎種類繁多,相互之間在臨床表現和血、尿液檢查上相差并不是很明顯,而上述的各種檢查也只是通過一些外圍的指標,來間接地推斷腎臟病變的性質和程度。因此,若想準確地掌握腎臟病變的性質及輕重程度,只有通過腎活檢的手段才得以實現。
腎活檢是腎臟活體組織學檢查的簡稱。由于活檢組織是通過穿剌獲得,故我們也常將腎活檢稱之為腎穿剌。至今為止,腎活檢仍然是診斷腎臟病變性質、程度及選擇最佳治療方案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該方法就是采用細小穿刺針在腎臟中取出一小條組織,通過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一系列現代化科學方法仔細研究,根據腎小球、腎小管、腎間質及腎內小血管的病變特征加以分析,鑒別它是屬于哪一類性質的腎臟病,其程度及轉歸如何,為如何治療提供準確的信息。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此項技術已經在大多數醫院普遍開展。
第三部分:腎炎治療的常用措施
腎炎治療方案的確立主要是根據腎臟病理損傷的類型而定。不同的腎炎類型,其治療手段會有不同。一般來說,腎炎的治療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① 控制腎炎引起的全身癥狀;
② 減輕及改善腎組織的炎癥損害;
③ 預防或糾正合并癥或并發癥。
腎臟病治療的核心是防止腎功能惡化而不是單純改善蛋白尿或血尿。
1. 控制腎炎引起的全身癥狀
腎炎發作時,常常表現浮腫、乏力、高血壓、少尿、肉眼血尿等,部分病人還伴有消化道的癥狀,如惡心、嘔吐、厭食等。產生這些癥狀的原因,主要與體內蛋白質經尿液大量喪失引起血液中蛋白濃度減低有關。
輕度浮腫者,采用低鹽飲食及限水或適當利尿即可控制;而嚴重水腫者除上述措施外,還可采取輸入人體白蛋白、血漿及相關代用品以提高血漿滲透壓以增強利尿反應。
2. 控制腎內的炎癥反應
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或減輕腎組織內的炎癥反應,改善蛋白尿和血尿,一過性緩解腎臟病變。常用的免疫抑制劑有糖皮質激素(潑尼松)、抑制炎癥細胞合成代謝的一些藥物(環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及一些單克隆抗體等);一些中藥(如雷公滕)也具有較強的免疫抑制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這類藥物均有較強的副作用或副反應,用量及使用時間均要嚴格把握,切忌無目的盲目使用。
3. 減輕腎臟工作負荷
腎臟病變時,腎小球的工作壓力(腎小球灌注壓)明顯上升。有效地降低腎小球工作壓力可改善蛋白尿及延緩病情進展。常用藥物有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及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等。這類藥物需要早期使用,長期維持方可發揮最大療效。無論是轉換酶抑制劑還是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還可以有效降低全身血壓,故尤其適用于大量蛋白尿伴高血壓的患者。對于血壓正常的患者及嚴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監測血壓及腎功能。
4. 預防合并癥
腎炎患者極易合并感染、血栓、惡性高血壓等合并癥,在腎病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控制血壓、糾正高脂血癥、高粘血癥,提高自身的體質。
最后值得強調的是藥物治療只是腎病治療流程中的一個小小的環節,慢性腎病治療環節中最最重要的是尋找病因及疾病加重因素(不良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增強體質,避免一些人為因素誘發或加強病情(如濫用抗生素、靜脈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