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0 晴天 星期一
師治病,雖看似簡單統一,皆為頸三藥、腰三藥等來回加減,但實則變化無窮,因個人病機病癥,而巧妙加減變化。這也是長時間在師身邊抄方,反復思考琢磨師用藥背后的醫理所得出的結論。
有時看似方藥與病癥無任何關系,卻在仔細琢磨推敲后,驚然發現,原來是如此巧妙的對應上了。
早上一位汕頭過來的大叔,四十多歲左右,衣著很樸實,人看起來好像很疲勞的模樣,皺著眉頭,好似有難言之隱。
師為其切脈后,便說:“你這脾胃好虛,頸椎有壓迫,腰部也有濕氣,還有哪里不舒服?”
大叔回答道:“就是屙澇肚(客家話,拉肚子的意思)。”
“這就是你腸胃濕氣重的緣故。”
于是,師便開出了四君子補氣健脾,再加蒼術、羌活,這兩味專能吹干腸中水濕之氣的風藥。
“你這是慢性還是急性?”師問道。
大叔嘖了嘖嘴,皺著眉說道:“我就是一早起來就迫不及待要上廁所。”
師微微一笑:“哦~這是有五更瀉的傾向啊!”
師隨即開出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這四味藥。
處方如下:
柴胡8g、白芍10g、枳殼10g、炙甘草5g、黨參10g、炒白術10g、茯苓10g、蒼術10g、羌活5g、補骨脂10g、肉豆蔻10g、吳茱萸10g、五味子5g 五劑
沒錯,這是專治五更瀉的四神丸。
四神故紙吳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須。大棗百枚姜八兩,五更腎泄火衰服。
如方歌所示,四神丸由破故紙(即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四味藥組成。對于脾腎兩虛的五更腎瀉,以此方最為對癥。
五更瀉,又稱晨瀉、腎瀉。正常人排便,一般都是有一定的間隔時間,而且大多在起床之后,未起床之前很少有想大便的。而五更瀉的患者,大多是因便意著急起床,急沖沖就往廁所奔。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所謂疏泄,就是能疏通、發泄;而腎主閉藏,所謂閉藏,便是關閉、封藏。排便能排,屬于肝所主,因其能疏泄;排便可收忍,屬于腎所主,因其能閉藏。
而一旦這兩者之間出現不平衡,或肝氣不足,則疏泄無力,如大便排不出去,腹脹痛;腎氣太弱,封藏不住,則易致脫肛、拉稀、泄瀉。
而五更瀉,正是在一天之中,陽氣剛剛生發的時候,就迫不及待,馬上要腹瀉。五行之中,以肝木象征春生之機。陽氣生發之時,亦是肝氣萌芽之時。這說明,五更瀉的病機,不單與腎有關,更與肝有關。
肝木郁滯,則克脾土,脾胃一受傷。胃腸蠕動變差,則導致各種如腹瀉等病疾。
而且,一般來說,五更瀉都不是突然就得的,大多是患者素來就脾虛胃弱,或是由慢性腹瀉進而發展所致。很明顯,這位大叔正就是如此。
而師此方,以四君子補足脾胃力氣,再以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溫腎陽,肉豆蔻溫脾陽,五味子收斂腎陰。看起來對治此癥是極為對癥,但別忘了,剛才所敘述的,五更瀉因其在肝氣萌動之時所瀉,所以與肝木不能疏泄條達有很大的關系。
再來看師的方子,還有最重要的一首方劑,常常被眾人所忽視。那就是四逆散!
《傷寒論》條文言:“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證的主癥之一,便是泄利下重,正與五更瀉的病癥相應,這便是方證對應。再回想這大叔從來到時的神態,一直都是皺著眉,臉上未有笑意,說話時老愛砸吧嘴,作嘆息樣,好似心中有萬般苦楚難以言表,這不正是肝氣郁滯,肝木乘土之象嗎?
肝郁,則以四逆散疏通條達。如此,看似與病癥關系不大,實則暗合其病機。這其中的微妙之處,若非師點出來,誰又能想到?
不得不說,師常常以四逆散為底方,其實無形當中,皆不知暗合了多少病癥的對治之法。實在是高明啊!
隨后,師又給我們講到一個治腹瀉的奇方,這是師曾拜訪一位五經富草醫郎中所得來的,對治腹瀉那常常都是覆杯而愈。
“用兩到三年的老茶,抓一把,再加胡椒粒12粒,混合搗爛以后,用熱水一沖下去,蓋住,過幾分鐘再喝下去,拉肚子就止住了。”
大家都趕緊拿筆記下,生怕忘了這秘方。而這大叔更是如獲至寶般,對師連連稱謝。
師便叫他過去一旁拍打點按區,讓劉奇哥為其點按漏白可隱的隱白穴,精元可固的關元穴,谷漏可收的漏谷穴,暖胃溫中的中脘穴,添油加火的命門穴,腸病總司的天樞穴,當然,還有最重要的肝腎二俞穴!
如此,診療畢,心身暢;病痛去,人歡喜!
評按:
脾腎不關,則會泄瀉;肝膽不舒,則會痛脹!
那些即胃痛又泄瀉之患,看似奇難,實則簡單。用甘緩的四君子固脾,溫壯的四神丸暖腎與命門,那么屙肚下瀉之勢必提升。再用四逆散加蒼術、羌活,就有明顯疏肝升陽之效。
《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而四逆散加蒼術、羌活,最能疏肝升清陽,使清陽由肝氣上升而實四肢。發腠理,腸胃中的水氣,借由黎明分布到皮表上焦,那下焦無濕,又何泄之有?
所以光此方打成粉,已通治一切老慢腸炎,久病腹瀉,確有奇效!絕非虛言!
你再仔細觀察,凡久泄,無不由水寒、土濕、木郁!六字乃病理總訣。
四神丸治水寒,四君子治土濕,四逆散治木郁,三個四強強聯手,幾乎無有敵手!
此組方,非獨為泄瀉而設,凡百病雜癥疑難,涉及多經多臟,終必累及脾腎,波連肝膽,用這思想,常能于山重水復處,開一柳暗花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