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制度是一項有關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而且都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城市規劃的過程只有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在社會發展歷程中實現社會所賦予的職責??v觀歷史發展,無論是以發展規劃(development plan)為主體的英國體系,還是以區劃法規(zoning)為主體的美國體系,或者是以發展規劃和區劃控制相結合的歐陸體系,規劃都是在實踐中發揮主體作用,政府通過控制土地、人口等一系列手段行使行政權力,而城市居民通過政府有計劃的管理手段,如交通設施、公共服務保障、醫療衛生、災害救援等獲得生活必須,由此規劃是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發展和完善,實現各利益群體的平衡。
某城市鳥瞰圖
1.城市居住用地進行控制
城市規劃的最基本內容就是對土地使用的組織與控制,現代城市規劃中的功能分區和土地使用的區劃控制就是基于此。土地使用本身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直接反映,城市未來的發展也可以通過土地使用的控制得到明確的表達,土地使用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哈耶克所說的“相鄰效應”,即任何土地的使用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周圍土地的使用狀況的影響。如我們在現在的規劃中臨近商業中心區的居住用地受到開發商的青睞,土地使用費用是其他區域的1.5倍。從土地、房產的價值來說,還涉及到今后長遠的周邊土地使用的狀況可能發生的變化,基于此在城鄉規劃基礎調研中,通過劃分地塊、依據臨近設施的情況合理預估未來的城市發展動向就成為規劃中一項重要的任務,通過區域的空間導向,發展需求預測未來的發展動向,人口變化情況成為規劃工作的基礎,合理的規劃土地資源、調整土地資源的管理政策、完善土地運行配置機制、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規劃預測的目標。在完成的某市總體規劃及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通過對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發展的評價預測,發現中心城區主要以工商業為主,城區現有居住用地306.88公頃,人均54.80平方米,高于居住用地指標,同時城區居住用地分散,大多與其他用地混雜或位于企事業單位內部,造成相應的基礎設施配套難以跟進,住房條件差,居民滿意度低,同時中心城區有某干酪素有限公司、某乳品開發有限公司、磚廠等單位基本由于資源消耗、經營效益等原因處于停產狀況,隨著推廣出城入園行動,循環經濟工業園的籌建,散步與散布于舊城區的工業逐步遷入工業園區內,未來有大量的土地閑置。同時研究發現,中心城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商業設施分布集中,主要沿通欽街形成商業、醫院、行政辦公等設施,由于過度集中的布局形式造成中心的交通擁堵現象較為突出?;诖艘巹澮肷忱飳幱袡C疏散理論,通過將老舊工業轉移至郊區產業園區的方式,在這些土地上布置商業設施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方式激活這些區域的活力,通過設施的配套吸引開發商進入這些區域,如在城南片區通過規劃綜合商業金融用地,結合草原的生態旅游,規劃旅游服務設施、配套教育科研用地,并在這些商業地塊與公用設施的東側30公頃作為居住用地,形成具有整體開發價值的居住中心,這一規劃思路得到了政府部門及專家的認可,并在2018年通過土地整體轉讓的形式進行開發建設,已形成這一區域具有一定特色、設施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的居住小區。
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用地布局圖
根據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中對城市環境改善的思想,通過綠地作為分隔城市與鄉村相結合的思想。而處于高原草甸,當地雖然氣候寒冷但自然景觀宜人,是夏季避暑休閑的好去處,城市周邊便是天然草場、林地,著名的某草原分布在市區外圍,同時中心城區周邊的村莊密布,從宏觀看形成典型的核心邊緣結構,基于此在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對這些區域進行保留處理,防止盲目的造城運動。在控規中這些區域為底層住宅核算人均居住面積遠遠大于現行標準,在預測人口增長和土地供應的關系后采取保留措施,并提出將這些村莊納入城鎮社區,逐步通過“微改造”完善內部設施實現城鎮化目標。2018年通過政府引導、居民參與的方式,某市區某片區完成改擴翻為手段的城市微改造。規劃中首先通過路網的完善,將片區內部路網進行梳理,拆除違章建筑、拓寬消防道路,并通過市政管網的引入解決片區內部污水排放、供暖等基本生活需求。為了激活片區活力,通過實地調研走訪選擇有積極性、有想法的居民通過政府協助,自己投資建設等手段開設農家樂、休閑民宿等設施,打造旅游社區。
2.工業區用地引導?
工業區位理論區位研究中非常集中的而且數量相對較多的內容,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區位理論越來越具有有綜合性。韋伯(A·Webber)主要從費用角度來分析企業經營者的區位決定,他認為,經營者一般是選擇所有費用總支出總額最小的空間進行布局,也就是說費用最低點即為最佳區位。而帕德蘭(T·Palander)發表的《區位理論研究》一書中提出需求已定,費用可變的條件下,企業間競爭市場地域的占有問題,一是假定原材料的價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場的位置已知的條件下,生產在哪里進行的問題;而是在生產地、競爭條件、工廠費用和運費已知的情況下,價格如何影響生產者的產品銷售地域范圍。同樣胡佛(E·Hoover)和廖施(A·Losch)同樣對需求和產生間的區位關系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并且通過數學的方法進行理論的邏輯證明,說明任何產品總有一個最大銷售范圍,并且至少要有一定范圍的市場,這種市場最利的形狀是正六邊形。這些理論都是基于生產與原料的供應或者銷售范圍而產生的,基于典型的地域特點和生產需求,需要在規劃中吸收這些理論的精髓,但不能一味的套用這些理論。在與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同時開展的某市產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考慮當地的企業規模和成本需求,選址在東北部4.3公里處的區域,東西兩側山丘對立植被較好。與市區通過一條二級公路便捷聯系,而與外界聯系主要通過高速公路、鐵路進行聯系,環境相對獨立。同時用地周邊有通往某縣的三級公路從產業園西北邊緣繞過,通往周邊鎮區的二級公路橫穿用地,交通便捷,運輸條件良好。這樣的選址有利于產品原料和產品的對外運輸,且與市區的聯系密切。結合主要產業為畜牧等農產品價格的特點,在規劃中通過主導風向的識別,主要二類生產區布置在東側和南側,而一類工業和公共服務設施及部分居住用地設置在西南側,這樣的布局形式有利于園區的管理及污染的處理,通過配套的污水處理、固體垃圾處理設施用地能夠將園區內產生的污染最大可能降到最低,實現園區的清潔生產。這樣形成的166公頃的工業園區預計能夠滿足某市民族特色工藝品加工、藥材、皮毛生產、農林產品加工等產業的覆蓋,同時能吸引就業提升城市總體產業競爭力。從區位上將在聯系方便的同時,集中的規模工業產業園區的建設有利于降低成本,費用的投入較分散的企業經營模式降低了8%。集中化的公共服務設施能夠實現園區的污水及工業垃圾的集中處理,對城市環境污染防治及疫情的管控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園區的綠地系統主要有公共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四部分組成,其中公共綠地由園區內的公園和街頭綠地組成,防護綠地沿門浪河及周邊山體防護綠帶組成。這些綠地和綠帶能夠提供園區的休閑空間,更能夠為污染擴散增加一道綠色屏障。
某城市總體規劃用地圖
3.商業(零售業)區位引導
城市商業是城市的重要功能,而且最主要的商業活動都發生在城市中。從歷史的角度看,工業革命以后,有相當數量的城市轉變為工業制造核心功能的城市,但商業仍然是城市生活及生產品銷售的關鍵,是城市生活的核心;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轉變為以第三產業為主要功能,而商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的實際生活中,商業的布局直接影響到居住甚至就業崗位的分布。普勞德富特(Malcolm Proudfood)根據美國城市商業的組織類型,將城市零售業結構劃分成中心商務區、外圍地區的商務中心、主要商業街、鄰里商業街和獨立的商店群五種類型。隨著時代的發展私人汽車及高速路的發展這樣的劃分已不能適應快速和多元化的城市商業發展,貝里在隨后的研究中分析城市商業結構的四個要素:具有等級結構的商業中心、公路導向的商業帶、城市干道商業發展以及功能區?;粑榈拢‥dgar M·Horwood)和博伊斯(Rouald R·Boyce)提出的CBD中心和邊緣模型更加豐富了商業結構布局的理論,他們提出的CBD結構模型主要由核心部分(Core)和邊緣部分(Frame)兩部分組成,強調土地的集約化利用,通過職能的地域劃分組織其內部聯系,通過配套的居住單元聯系兩個部分,使之形成一個整體。在實際規劃調研中,城市的發展中商業設施分布不均衡,規模小的特點,中心城市對周邊縣市的吸引力弱,針對這些問題規劃中通過構建類似中央商務區的地塊來引導城市發展,同時疏解中心區域,在城市南北結合交通站點設置專門的商業用地,并盡可能擴大地塊面積,這些區域更容易在城市發展中形成具有一定帶動效應的商業區。在某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北部片區通過汽車北站作為人流交匯點,沿周邊設置大面積商業設施用地,并配套相應的居住用地,這樣的布局形式能夠引導綜合商業的開發,形成城市新的商業增長極的同時,將中心區域的人口向外圍疏解,有利于城市的有機發展,而在中心區圍繞中心廣場周邊沿街商業比較發達,但中心商業綜合體缺乏的特點,建議改造一條商業街,通過立體式商業街的建設可以使得中心區域產生更強的帶動效用,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核心商業街區。城市的南部發展主要依托旅游產業作為支撐,通過居住及旅游設施配套商業即可滿足需求,同時某市規劃火車站區域未來可作為新的商業中心與交通中心進行合建,由此南部商業主要以交通節點進行打造。東部片區作為市區新開辟的區域,主要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居住新區,環城路及通往某著名景區的道路貫穿其中,規劃通過沿路商業街區形式體現商業價值,打造旅游休閑、文化體驗為主的新業態,片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并結合旅游資源設置加油站、汽車客運站等設施,吸引居民入住,使這一新片區也能展現出一定的活力。
某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用地圖
4.結論
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的目標是要形成既能滿足城市各項活動的有效開展的需求又能避免對其他活動的開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城市規劃過程中通過區位關注各項活動在城市的分布,既要關注其效應,也要結合與之相關的交通、居住、環境方面的因素。本文通過對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商業設施用地在規劃中的區位關系,闡述了區位理論在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實踐應用,試圖為城市中各項活動尋找到最佳的區位,既能獲得最大效用又能促進城市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