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行的“部編本”語文教科書中將拼音和識字的順序做了調整,變成了先識字、后學拼音。
不過,雖然小學的課本改了,但幼升小的時候孩子多多少少還是要提前學一點的,所以很多家長都在考慮,是按照原來的方法先教識字還是按照現行的標準先教孩子拼音?
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先識字”和“先學拼音”的孩子,上小學后有什么差距?
雖然有幼小銜接的說法,但實際上在《課程標準》中還是將一年級作為一個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緩沖期,讓孩子可以調整自己各方面的習慣和學習方式,更適應小學生活。
和生活中處處都能見到的漢字相比,拼音相對較抽象,在以前的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一年級的孩子一上來就學拼音有些吃力,就導致很多孩子的拼音基礎并不好。尤其是“p”和“q”、“b”和“d”、“ei”和“ie”等長得很像的拼音和“z”和“zh”這種平翹舌的拼音很容易弄混。
幼小銜接時期就更是如此了,很多家長教孩子拼音的方法也不夠科學,拼音的讀音、寫法都容易出現偏差,到了真正開始學的時候就不好改了。而上小學后系統學習拼音時,可以根據漢字讀音識記拼音,學起來更容易。
所以上小學后,“先識字”的孩子通常比“先學拼音”的孩子拼音基礎好。
科學的學習方法應該是由簡到難的,相對于拼音來說,漢字在生活中的出現頻率更高。
孩子不管是讀繪本、看動畫片還是出門逛逛的時候都能看到很多的常用漢字,很輕松就能認識不少漢字。
而拼音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較少,需要系統的學習才能掌握,而且還要區分聲母、韻母等不同的用法、發音等規則,對于孩子來說相對比較晦澀難懂。因此在學拼音的時候就容易讓孩子產生“知難而退”的心理,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
而已經有了識字基礎的孩子,更容易學會拼音,所以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更強一些。所以上小學后“先識字”的孩子對拼音會更感興趣。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先學拼音,孩子就能通過拼讀讓孩子自主閱讀,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并不是絕對好的。
因為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如果認識的漢字較少,依靠拼讀來閱讀的方式就會打亂閱讀的過程,影響孩子理解閱讀內容。而認識的漢字如果較多,則可以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方式閱讀,更容易加深對漢字的理解。
尤其是在小學中高年級課本脫離拼音之后,“先學拼音”的孩子可能會不適應這種閱讀方式,但“先識字”的孩子通常能較快適應用其他閱讀方式。
自從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被頒布之后,小學教材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的方式延續了半個多世紀,但是從現在的教材上來看,還是強調了“漢字的重要性”,說到底拼音知識學習漢字的一個好幫手,孩子學習拼音就是為了脫離拼音閱讀。
而從科學識字的角度上來說,3-6歲的孩子正處于圖形敏感期,正是對方方正正的漢字感興趣的時候,與其為了學拼音而影響孩子的興趣,不如先讓孩子通過閱讀識字,培養出閱讀和識字的興趣,在上小學后的語文學習中也就能事半功倍了。
孩子都有“重復性行為”喜歡不停的重復同一件事,一個喜歡的繪本能讀上幾十遍都不嫌煩。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特性,用指讀繪本的方式,一邊讀繪本一邊讓孩子熟悉漢字。
這是一本可識字的故事書
這套《聰明寶寶識字啟蒙故事書》就是將識字與繪本故事融合在一起,故事中的文字沒有拼音,孩子可以專注于漢字的字型和讀音上。
繪本在每一頁的故事內容中都選擇了一個相對簡單適合孩子識記的漢字,用田字格的方式標注在旁邊。20冊的故事中可以學到至少200個漢字。
這是一本會“說話”的故事書
繪本中有同步伴讀,家長沒有時間的時候孩子也能用音頻的方式邊聽邊讀。
這是一本教成長的故事書
每一個故事不僅可以教孩子識字,還傳遞了一定的道理,比如《小豬不氣餒》可以教孩子不放棄、學會堅持,《小熊妹妹愛助人》的故事可以教孩子學會關心、幫助他人,《小豬愛媽媽》可以教孩子學會感恩父母等。
象形識字法
象形識字法是將漢字結合字型、字意變成卡通圖像,然后識記的方法。
這個階段的孩子擅長右腦圖像機能進行記憶,就是對于圖形、圖像更加感興趣,同時也會記憶得更深刻。
象形字又與漢字的來源和字型有一定的關系,所以符合孩子的記憶規律,對孩子來說更容易記住。
像這一套《象形有圖識字卡》就是在一張卡片上將象形圖、漢字、象形彩圖、拼音、組詞、筆順都包含在內的。
這個識字卡分為正反面,正面是漢字和筆順加上拼音。反面是象形文字、漢字、象形彩圖、組詞、拼音。可以說一張卡片就能讓孩子徹底認識這個漢字。除此之外這個還設計了打孔,可以用線繩將幾張卡片穿在一起組成一本小書,隨身攜帶,隨時幫助孩子識字。
這一套里面共504頁,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幫寶寶在輕松、愉快中降低識字的難度。
這里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里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