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環境中其實存在著各種病毒,但我們卻能抵御它們,這要歸功于人體三道免疫“防御墻”:第一層是皮膚、黏膜;第二層是體內黏膜分泌的黏液;第三層是機體蛋白質。
維護好這個免疫系統不容易,但要破壞它卻很簡單,焦慮情緒、不當減肥、熬夜、多吃糖、少喝水、偏食等都是不利因素。
我們該怎樣保護它呢?其實很多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都可以幫助我們養護防御墻,比如優質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鋅、鐵等,還有重中之重的益生菌。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或缺乏,可能會導致抵抗力下降、疾病不容易康復。四大優質蛋白質分別是肉、蛋、奶和大豆,建議大家每天一個雞蛋,飲用250毫升的牛奶。維生素A可以影響人體黏膜的功能,臨床營養學把維生素A稱為免疫營養素,對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很有好處。
動物肝臟、牛乳等,尤其肝臟,16g 肝臟就可以滿足成人 1 天的維生素A所需。動物類食品一向富含維生素A,并且容易被人體吸收,比如動物肝臟,16g 肝臟就可以滿足成人 1 天的維生素A所需,除此之外,還有牛乳、深海魚類、雞蛋黃等。建議每天吃一個蛋黃,一周吃一次深海魚類。帶有顏色的蔬菜,一般來說含有的維生素 A 含量都比較高,比如西藍花、胡蘿卜、綠葉蔬菜、南瓜等。水果中那些黃色、紅色的水果含有的維生素 A 也比較高,比如芒果、柑橘、木瓜、哈密瓜等。維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能幫助身體清除多余的過氧化物,從而提高抵抗力。另外,維生素C還能幫助鐵的吸收,所以它也被列為免疫營養素之一。
每人每天攝入100毫克的維生素C就足夠了,基本上就是一天一個水果。
這些微量元素都能提高人體免疫力,輔助對抗呼吸類的病毒。獲取維生素D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曬太陽,鋅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品,比如牡蠣、扇貝等,鐵主要來源于瘦肉和動物肝臟。
益生菌,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它們在保護腸道健康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能抑制腸內腐敗物質的產生,促進腸內菌群的正常化;
◎能夠幫助改善病毒感染以及抗生素使用導致的腹瀉;
◎能緩解乳糖不耐的情況,促進機體營養的合成與吸收……
而我們有近80%的免疫組織是在腸道。可見,腸道是身體抵抗“侵略者”的重要戰場。我們補充的益生菌,主要就是投入這個戰場。
益生菌在腸道直接與致病菌展開殊死搏斗,通過搶占陣地(占位);搶占糧草(發酵底物);直接消滅(分泌有殺菌活性的物質)等等,使整個機體的免疫系統處于一個最佳的戰斗狀態。補充益生菌想要達到效果,需要每次至少補充100億以上,而且其中具有活性的菌越多越好。這是因為益生菌厭氧、不耐高溫,單純地食用很難抵達腸道;每次攝入足量的益生菌,才能盡可能保留一部分在腸道內存活。建議:一般益生菌有直接吞服、加水沖服兩種服用方式,用水沖調時水溫在37℃左右較為適宜;最好盡快飲用完,避免接觸過多氧氣。益生元:滋養益生菌的“養料”!簡單來說,益生元是益生菌的“糧食”,能促進益生菌的生長繁殖,從而間接發揮治療或保健作用。
益生元有2個關鍵特點:一是能選擇性地刺激腸道內一種或幾種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長繁殖;二是不會被身體消化和吸收。目前主要指非消化性低聚糖,包括低聚葡萄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和低聚木糖等。富含益生元的食物主要有: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新鮮蔬菜、水果;大豆及豆制品;菊粉、螺旋藻等。益生菌+益生元這兩樣配合使用,既可發揮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選擇性增加這種細菌的數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持久、顯著。益生菌對胃酸很敏感,用餐前后受饑餓和食物刺激,胃酸分泌較多,不適合益生菌存活。另外,抗生素不能識別有害菌和有益菌,它會阻礙有益菌發揮它的功效,甚至會殺死有益菌。
建議:用餐30分鐘之后,飽腹感較強,胃酸分泌減少,并且大部分食物還停留在胃里,可以中和胃酸,此時適合補充益生菌;服用抗生素時,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使用益生菌。平時適當吃一些用蔬菜、水和谷物等制成的發酵食品,如泡菜、納豆、腐乳等也可以補充益生菌。但因其含有亞硝酸鹽,一定要注意食用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