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一張圖,觀察圖中的花蕾有何異樣。
我們發現,圖中左邊的花蕾腫大變色、形似燈籠,這是已被花蕾蛆危害了的癥狀。
感染了的花蕾因形似燈籠,又得名燈籠花,名稱倒是好聽,卻是廣大果農心頭的一根刺。受害的花蕾不能開放和授粉結果,不能正常開花而脫落,會嚴重影響柑橘產量。且只要當年感染了花蕾蛆,來年也極易受其危害。
花蕾蛆又名桔蕾癭蠅、花蛆、包花蟲,在我國各個柑橘產區均有其蹤跡,主要存活于柑橘類植物,是柑橘花蕾期的重要害蟲。一般多發生在陰濕低洼橘園,降雨對花蕾蛆的發生有很大的影響,3、4月多陰雨天氣,成蟲發生較多。壤土、砂壤土幼蟲的存活率也較高。
既然名為花蕾蛆,可見是在柑橘花期成蟲在花蕾上產卵,其卵長橢圓形,無色透明,外包一層膠質物,末端具絲狀附屬物。成蟲形似小蚊,呈暗黃褐色或灰黃色,被有細毛。末齡幼蟲呈乳白色至橙黃色,體長約2.8毫米。
(花蕾蛆成蟲)
(花蕾蛆幼蟲)
識別方法
花蕾蛆成蟲幼蟲通過肉眼難以發現,唯有通過畸形變綠的花蕾來識別是否受害。
被害的花蕾外形圓鼓,呈燈籠狀,花瓣多有綠點,花短,無法正常打開。跟正常的花相比,顏色呈淡黃色,外花瓣有黑點,掰開花瓣,內部有很多的小蛆。
(圖片來源于小桔燈)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1代,部分地區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冠下3~6cm土壤中越冬,在樹冠周圍30cm內活動。初春溫度升高,幼蟲開始脫出土繭向土表移動,結繭化蛹,柑橘花現蕾時陸續羽化出土。
初羽化的成蟲多數潛伏于樹冠下的地面雜草或間作物上。在花蕾露白時成蟲大量產卵于花蕾內,幼蟲在花蕾內10天左右,其后自行爬出花蕾鉆入土中,或隨花蕾脫落入土結繭。陰雨季節幼蟲入土最多。幼蟲入土3~4天后即鉆入泥粒做成橢圓形土繭,潛伏越冬。成蟲、幼蟲盛發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
防治方法
1. 翻土。防治花蕾蛆的關鍵是在成蟲產卵前把它消滅,冬季深翻破壞其越冬場所,減少越冬蟲口基數。或在2月底至3月初對樹冠附近的淺土層進行淺耕,殺滅部分幼蟲,減輕蟲害。在成蟲出土前用地膜覆蓋,阻止成蟲出土羽化與上樹產卵。
2. 摘除被害花蕾。在花期一旦發現燈籠狀的畸形花蕾,立即摘除,集中煮沸或園外深埋,以殺死幼蟲。
3. 地面噴藥。在柑橘花蕾似綠豆大小或花蕾頂端開始露白前的3~5天抓緊在地面噴藥,是阻止花蕾蛆上樹的最有效的辦法。
方法:毒死蜱/辛硫磷顆粒劑施撒。
4. 樹冠噴藥。在柑橘現蕾期、成蟲出土后,進行樹冠噴藥。
方法: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每隔5~7天噴1次,連續噴2次。
現在柑橘開始陸續現蕾了,即將迎來花露白這一關鍵用藥時期,很多人都在糾結怎么防治紅蜘蛛等其他蟲害,往往忽視了花蕾蛆這一個隱性害蟲,等到落蕾的時候再進行防治,將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