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喜 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學研究所副所長, 國家教育部養生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北京陳式太極拳第4代傳人, 青城派武術第37代傳人。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形體語言, 集古樸的哲學、醫學、武術等學科為一體, 它是形、氣、意高度協調的動氣功, 強調“三調合一” (調身、調息、調神) 。上兩期給大家介紹了太極拳的練形、練氣兩個階段, 本期繼續邀請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學研究所副所長劉長喜教授為大家介紹太極拳的至高境界——“三調合一, 煉氣化神”的要訣。
太極拳的習練分為練形、練氣和練意三個階段, 練意的至高境界是達到“三調合一”, 即通過意識指導呼吸, 呼吸催動形體, 形、氣、意高度協調一致, 達到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及“氣遍全身不稍滯”的效果。
什么是練意?意念訓練, 以達三調合一
“意”指意識、意念。“練意”是指在松靜、自然狀態下, 有意識地進行意念的訓練, 以達到身、心、神的共同調養的目的, 即“三調合一”。“練意”的內涵非常豐富, 古代又稱為“存念”“存神”“返觀”等, 劉長喜說, 其基本特征是凝神定志、守一抱圓、摒棄雜念, 做到“先有意動而后形動”。
“練意”在太極拳習練中至關重要。在外表現為拳勢動作、勁力發揮, 在內引導著呼吸吐納以及氣血經絡的運行。習練拳法時, 意念始終貫穿其中, 發揮著調控和指揮的作用。在意念的引領下, 自然而然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意識所到之處, 動作、力道隨之自然到位, 這就是太極拳所說的“意動形隨”“用意不用力”。
如何練意?樁功和動靜結合
劉長喜說, 正式習練前, 先進行“練意”。“練意”之前, 要先做好客觀準備。比如挑選清靜宜人的環境作為固定的練功地點, 穿寬松合體的練功服, 以使自己更快進入練功狀態。開始“練意”時, 先將身體調整至放松、舒適姿勢, 排除外界及內心的一切雜念, 在一呼一吸中, 使心神慢慢進入專一而寧靜的狀態。
緊接著, 用意念去引導動作與呼吸, 使兩者協調運轉、自然配合。比如, 當手向前按時, 就先要有手向前按的潛意識, 然后動作隨之而動;沉氣時, 就想象氣沉到腹腔深處的狀態。劉長喜說, 當做到眼有神, 皮有覺, 意能察時, 方獲太極拳的高深造詣。長期進行這樣的意念習練, 會使肢體動作柔和優美, 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靈動, 其心念也會隨之安定下來。
劉長喜告訴記者, 加強“練意”常用的方法有樁功和動靜結合等。樁功是習練太極拳的基本功和必修法門, 需要長期堅持修煉。練樁功時, 不僅要保持外形姿勢的正確, 更關鍵的是在自己的意念中反復強化功法要領, 慢慢體會“意到則氣到, 氣到則形到”。
動靜結合即先進行較為劇烈的運動, 使身體處在緊張和興奮的狀態, 再通過意識鍛煉讓身體快速平靜與放松。這種動靜結合的鍛煉方法, 可以克服雜念過多、用心不專的問題, 提升自己對意念的控制力。
劉長喜強調, “練意”時, 切記不可急于求成、操之過急, 應根據自身的情況, 循序漸進地堅持習練, 久而久之, 則意趣環生、妙不可言。
怎樣做到心靜平和?松靜法、意守法、默念法
劉長喜說, 可以采用松靜法, 即通過意念來引導身體放松, 想象自己的身體像棉花一樣松軟, 從頭到腳、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逐步放松, 通過局部放松法與三線放松功的結合, 一松一靜, 幫助練習者盡快達到心靜平和的狀態。再者, 還可采用意守法, 即是在身心松靜的情況下, 將意念集中于身體的某一部位或者某一穴位, 如此可有助于收攝心神, 排除雜念。最后, 還可采用默念法, 即用意念來默念自己喜歡的經典語句、歌賦等, 尤其是道家、儒家或佛家經典中的文字, 可以有效幫助練習者排除雜念、心神寧靜。
劉長喜告訴記者, 練習時, 不要執著于“意”, 避免用意過重。越是執著, 越不易放松, 就越不能心靜。用意要似若無意, 又似有意, 頗有道家“無極而生太極”的韻味。
此外, 他強調說, 練拳時的“心靜”不等于閉目養神的半睡眠狀態。閉目可以幫助練習者達到心靜的狀態, 但這種心靜并不是動作松懈隨便、無精打采, 無限期延長每一個動作的時間, 而是要“靜中觸動動猶靜”, 動靜相結合。同樣地, 太極拳“練意”要求的精神內斂也并非精神不振, 精神內斂指的是收攝心神, 將外放的心念收回, 專注于當下。
“三調合一”不僅可以調動人體的內氣, 調整臟腑功能, 治病強身, 還可以排除雜念, 保養心神。總之, 身、氣、神同修, 方能達到習練太極拳真正的至高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