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不受補”,就是吃了補藥之后上火、口瘡、長痘痘、嗓子疼、食欲不好、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白帶多等現象。這與吃的補藥種類和吃補藥的人的體質、季節有直接關系。
人體同時存在陰陽兩虛,可以這么說除了孩子,成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陰陽兩虛,單純陰虛陽虛的成人極為罕見。所以大師用藥時很少會開一劑純陰純陽之劑,而是在補陰藥中加少些補陽的藥,在補陽藥中加少些補陰的藥。補不外乎補氣(陽)血(陰),“秋冬養陰”通常以補氣血(陰)為宜。
補血(陰)。如果是舌苔很膩,本身胃口就很差,消化不好的人,吃了含有阿膠、山萸肉、熟地甚至黑芝麻、銀耳等補血滋陰的藥物,容易出現虛不受補,舌苔厚膩、腹脹、胃口也會變得更差,痰多,婦女帶下增多。這是因為本身有濕停滯,雖然這類人也有血虛(陰虛)問題,確實適合吃阿膠之類滋陰藥物,但是也要先利濕之后再進補,否則適得其反越補越虛,最好同時加茯苓、白術、陳皮類的藥助運化,才能收到好的進補效果。
濕邪去除的標志就是舌苔干凈,在進補任何藥物前都必須要在舌苔干凈,沒有感冒發燒(容易留邪)才能進補。什么是舌苔干凈,很簡單的說就是薄白苔(這是正常舌苔),當然舌苔少至幾乎無舌苔也是舌苔干凈。如果不知道怎么才能更好的補陰,秋季最簡單的、最懶人、最便宜的、最好的補陰食品就是蓮藕,只要不煎炸怎么吃都補陰,比如:涼拌藕片、桂花藕粉、炒藕絲、雪梨粳米藕粥都可以,什么體體質都越吃越健康,都吃不出問題。
補氣(陽)。人參、黃芪之類為補氣藥,吃后有的人會流鼻血,口舌干燥。這種人也有氣虛,但在氣虛的同時陰虛問題更大。這類人體型偏瘦,舌頭也偏瘦尖,而且舌質顏色偏紅,多是氣陰兩虛。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獨補氣就會導致上火在先,陰虛更重,應當陰陽雙補(氣陰雙補),比如配以沙參、生地、麥冬、白芍等之類,就不會產生“虛不受補”的問題。如果單獨使用補氣藥可以使用西洋參、太子參之類,它們能補氣而不傷陰。
中醫的補藥分補氣(補陽)與補血(補陰)兩大類,補氣(補陽)者的藥性多溫熱傷血(陰),補血(補陰)多滋膩。秋冬氣候干燥、人體消化功能強適宜補血(補陰)。但是“秋冬養陰”,也不可一味只養陰要兼顧陽,舌苔干凈是可以進補的前提,最好進補前請中醫師問診后再行進補。各位朋友對于補品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還是咨詢辨證后再吃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