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俄裔美國科學家伽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宇宙誕生之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物質和能量。大約在150億年前,在這四大皆空的“無”中,一個體積無限小的點爆炸了。這個點就是“宇宙蛋”。
宇宙蛋
剛剛誕生的宇宙非常熾熱而致密,隨著宇宙的迅速膨脹,其溫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鐘過后,宇宙的溫度降到約100億度,這時的宇宙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形成的一鍋基本粒子湯。隨著這鍋湯繼續(xù)變冷,宇宙發(fā)生劇烈的核聚變反應,生成了各種元素。
宇宙大爆炸
這些物質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并逐漸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個別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然后,能夠認識宇宙的人類終于誕生了。
8大行星和恒星
爆炸理論提出后一直寂寂無聞。直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到這個理論,但也只是覺得它很好玩,卻并不信服。相比之下,人們更愿意相信,宇宙是穩(wěn)定的、永恒的。當時的一些科學家也反對這一理論,他們譏笑伽莫夫說,“如果宇宙起始于某次大爆炸,這種爆炸理應留下某種遺跡,那就請把它找出來吧!”
提出大爆炸理論的伽莫夫
與他們的惡意愿望相反,大爆炸的遺跡在1964年果真被找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像化石一樣記錄了宇宙產生時的情況。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宇宙學說認為,發(fā)生大爆炸時,宇宙的溫度是極高的,之后慢慢降溫,到現在(約150億年后)大約還殘留著3K左右的熱輻射。
至此,“宇宙大爆炸模型”終于能夠站起來“說話”了,它與DNA雙螺旋模型、地球板塊模型和夸克模型一起,被認為是“20世紀科學中最重要的四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