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傷寒論貫解
古人著書立說莫非是想把自己聰明才智留給世人以作啟迪。這就有一個中心,以此為中心縱橫馳騁。《傷寒論》是一部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龐大學科,是一部研究生命科學的系統論。
經題就包含了作者的中心點,就是對傷于“寒”的討論,也就是討論人體元氣和中氣和天地宇宙間的關系。
狹義傷寒就是傷于“寒”,寒冷之氣,此氣肅殺,閉藏萬物,寒氣太甚,毛竅閉塞,陽氣封藏太過,出現發熱,中氣足則壯熱,體若燔炭,而此時小便并不熱,僅淡黃色或清澈,用麻黃湯開腠理,俾郁熱從毛竅而出,中氣虛則低熱惡寒,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四逆湯溫散并用;冬之時,腠理空虛之人易于傷風,惡風汗出用桂枝湯補足太陰陽明之氣,以熱稀粥助藥力,令微汗而解。
廣義的傷寒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傷了封藏之氣,封藏之氣先天在腎,也就是元氣,后天在脾胃,也就是營氣,或者叫中氣。
六經辯證就是研究人體元氣與中氣在疾病中變化的系統論述。
在此,要說說中氣和元氣的關系。正常人體渾然一氣與天地相應,元氣把后天的精、津、液化成氣充盈在脈管之中,隨血液循環周流于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傷精初期,陽無所依而外越,出現煩熱,躁擾現象,并且會出現饑餓(欲得食,從水谷中化精微以自救)。傷精后期陽氣外越之后生理之火減少,此時冬天會出現畏寒怕冷現象,夏天會出現怕熱(精虧則津液虧)現象。陽氣不足則真寒(口不渴或欲飲熱而不多飲),陽氣有余則真熱,精不足則假熱(煩熱喜熱飲)。
先天之精來源于天地父母,后天之精來源于水谷需要脾胃來轉化。水谷精微經人體五臟六腑傳化轉化為血液,精血津液互相補充,使人體健康無病。腎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載精。《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營衛生會》說:“奪血者無汗。”
人所生存的空間在太陽系,以太陽的光(能量)為生存基礎,有太陽(陽)則生,無太陽(陽)則死,太陽光把地球上的草木植物(甲乙木)從大地(土)中獲得養分變成人體必需的食物。這些食物經胃腸協合肝膽脾胰腺消化吸收后成為后天精微物質的來源。后天精微不斷來充養先天的“精”,精化氣來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統屬于陰、屬水。精屬元陰、真陰、腎陰,先天來源于父母,后天充養于水谷;血乃先天元陰與水谷精微以及自然大氣化合之物。后天水谷精微中輕清上達的曰津,藏于臟中為精,重濁下達旁通的曰液。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須臾不可離也,水火合一氣化成,精氣就是精所化之氣,是元氣,氣的先天來源,也就是陽氣,陽(火)化陰為氣。血中有氣,氣能攝血,血中藏精,精化氣則血液得以固攝。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被輸布于肌肉、腠理等處的津液,不斷地滲入孫絡,成為血液的組成成分。
由上可知,治病必求于本,本諸陰陽,陰陽者須臾不可離也。陰陽合一則中氣充足,飲食自如,二便如常。精氣虧則元氣不足,進而虧及中氣,而出現腹脹納差乏力倦怠,世人皆知氣虛,而用四君子湯,假使舌苔厚白,此是寒濕(精虧濕寒居陰位)所為,可以徑用理中湯(黨參、白術、干姜、生甘草或炙甘草)加姜半夏、陳皮,假使小便清長再加川淡附子,構成附子理中湯加味,如再有腰膝痠軟之狀可再加肉蓯蓉、巴戟天溫潤先天肝腎。
人與天地相應,六合之內,八方之中,五行六氣息息相關。整個一部《傷寒論》就是講了兩個字“氣化”,六氣之中寒氣傷人最重,故置篇首,并以傷寒冠名,實際上傷寒的廣意就是傷于六淫(六氣太過不及為淫)之后氣機升降出入失常(也就是陽氣的歸藏)而出現的各種病變。
人身氣血津液的循環如環無端。脾氣升則胃氣降;肺氣宣通則大腸升清(津液)降濁(糟粕)。肝血藏則膽汁出;腎精足則陽化精為氣,膀胱泌尿出。膽汁胰液足則與食糜在小腸(手太陽)化熱升于肝散于心布于肺通于脈。五藏六腑精氣血津液隸屬于六經,手足六經分之為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兩兩合一周流不休。氣機疏泄大于收斂為溫病,臨癥見汗出乏力神昏,舌苔少,小便短少口渴飲熱;氣機收斂大于疏泄則為傷寒,發熱無汗體痛。營血虛則惡風汗出,口和不渴,二便如常,此為傷風;收斂與疏泄平衡則為平人。
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人有六藏(五藏加心包絡)、六腑、六經(十二經絡),天有六氣,人體得天地之正氣而為人,順應天地之氣的生長化收藏則無病。四季的更替產生了六氣:風(溫)寒暑濕燥火,也就是厥陰風木(風、溫)、少陰君火(火)、太陰濕土(濕)、太陽寒水(寒)、少陽相火(暑)、陽明燥金(燥)。
六氣太過不及就是六淫。十二經脈表里二經經氣合一循環無端,元氣未傷,中氣充足,則不病。
中醫就是一個圓,一個中心,一個起點,起點就是終點,離開中心點,氣有余真熱向外,氣不足真寒縮蜷,精虧昏昏然,液虧大便干,津虧口渴思冷飲,中心雖一點,太陰陽明合一圈(點),左升右降不間斷,清升不足頭昏目眩,口渴咽干,熱飲獨喜,濁降不暢,腹中(“月真”合成一字)脹,逆氣連連,口苦不思油膩。中氣寒則腸鳴飧泄,頑谷不化,中氣熱多因毛竅閉合肺氣不宣;寒熱雜則瀉下臭穢。
自然六氣主氣厥陰風木(溫)、少陰君火(熱)、少陽相火(暑)、太陰濕土(濕)、陽明燥金(燥)、太陽寒水(寒)首尾相接,年年不斷,客氣取之年支,先定司天在泉,一陰(厥陰)、二陰(少陰)、三陰(太陰)、一陽(少陽)、二陽(陽明)、三陽(太陽)順延,人之六氣與自然六氣合和則不病變,一氣之偏,六經病變。仲景之傷寒,是氣化之典范,其處方取之古圣之精方約之為經方流傳,傷寒之論病概之以證見,傷寒六經之方臨證不過十有八變(成卦之方法),其它大多數處方是為糾正誤治之偏。為明六經真義,特將六氣之義明顯。
太陰主濕土猶稼穡之良田,燥則地裂不生五谷,澇(太濕)則五谷枯渙,在人曰膏梁厚味,溶溶潤陽明燥金之源,對應脾與肺藏,經絡為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寒與外濕相加則中氣氣化無源,腸鳴飧泄、乏力病見,太陰濕土熱盛則黃病出現,其色黃色鮮明如橘,小便短黃可見。太陰濕土寒盛如冬之大地冰堅,面色當見晦暗,小便定然清長,溫之熱之滲之,疾病方可周痊。
陽明主燥金猶田中排水之溝渠,掌控田地之潤干,在時為秋后陽去陰復,在藏為胃與大腸,磨谷與傳導功顯。經絡為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
少陰主君火猶春后之日光,灼灼熱量可見,主宰一年之陽氣,升降與潛藏由此可見,在人為心藏與腎,血液盈虧由此調節。經絡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
太陽實為諸生靈之光明,寒水乃氣之冬現,在人為小腸與膀胱,小腸為人體熱能之來源,氣化于表則為津液與汗,氣降于腎凝于膀胱為尿之變。
厥陰風木乃余冬之寒氣與初春的陽熱交替的化現,表現的形式是溫柔與剛堅,在藏為心包,心之宮墻,肝,筋之使喚。經絡為手厥陰心包與足厥陰肝。
少陽相火猶鍋中蒸氣,乃君火之輔助,在人為膽與胰腺,其氣降則太陽化源不竭,經絡為手少陽三焦與足少陽膽經。
六氣、六經義明,病癥無越其間。后天稟氣于脾胃,這是圓的中心點,《易》曰:“百谷草木麗乎土”,誠斯義也,六經(十二經氣)周六(流)于其外,不可有偏,偏則六經病見,推、拿、針、溫灸熏熨、按、摩、蹺,無藥療法之典范,食品、草藥藥食之斛攬,象六獸之形而動,導引之淵源。悅之以話語,動之以情見,調養精神于瞬息間。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明,方圓隨處可見。
《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為血津液精,陽為君相二火,人食五谷和菜蔬之精微來充養先天之元精,君相二火化之氣,氣行血中,血藏氣,后天之精脾胃生,中土氣化,心腎交,五臟得養九竅通,四肢百骸得滋養,食飲有節脾胃好,起居有常精血充,恬淡虛無養精神,百病難得天年成。
因此《傷寒論》從小者就是研究寒氣從皮毛而入的過程對人體精氣血津液,五藏六腑,十二經脈、四肢百骸產生的反應;從大者是研究人體內部精氣血津液的盈虧對自然六氣更替所作的應答。這是研究的重點。
由于《傷寒雜病論》成書于戰亂時期,雖然體系比較完備,但是仍有缺陷,經文有些過于簡略,并且由于年代久遠傳抄錯誤,導致錯簡、脫簡,因此應結合陰陽辯證方不致南轅北轍。
陰陽辯證有二端,先辨元陰(精)之盈虧,再辨津液血盈虧,精足神全陽氣足,氣有余便是火,口渴飲冷,鼻息炙熱,大便干結,病屬陽證,氣不足便是寒,屬陰證。形勝能食,則形氣有余,口渴飲冷可滋陰,大便秘結可瀉火。形勝(身體肥胖超體重)食少,氣不足屬陰證;口渴飲熱屬精虧,溫之以氣(厚味藥食),小便清長、口不渴、四肢逆冷屬陰寒在內,形盛氣虛者可用生熟附子、干姜散其大寒,則陽氣自復。形羸氣虛無力,當溫潤中氣,理中輩以復脾胃后天之本。
《民間師承中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