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中原王朝始終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問題。可以說,基本上每一個中原王朝都要處理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漢朝時期要解決匈奴問題,唐朝要解決突厥問題,北宋要解決契丹問題,明朝要解決蒙古問題。這個問題貫穿于整個中國歷史。不過雖然各個中原王朝都要處理這個問題,但具體狀況又各不相同。有些王朝面臨的少數民族很強大,有些面臨的則比較弱。我們今天看一下,漢朝、唐朝、北宋、明朝在面臨少數民族時,哪一個更有優勢?
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間的矛盾,說到底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民族之間的沖突。因為北方的少數民族和南方的中原王朝文化不同,他們代表的也不是同一種文明。當這兩種文明碰撞時,必然會發生沖突。雙方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也會向對方學習,自身也不斷發展,共同組成了中華文明?,F在看一下,同樣是和北方游牧民族對抗,哪個中原王朝在對抗時,優勢更大。
先看一下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對比。
匈奴最早出現在史書上是公元前318年,此時還是戰國時期,秦國剛經歷商鞅變法沒有多長時間。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最初的時候只是草原上普通的一個部落。不過后期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實力不斷強大。冒頓單于在公元前209年繼位為單于,他不僅統一了蒙古草原,還控制了西域各國。整個蒙古草原附近的地方都是匈奴的勢力范圍。再看一下西漢。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建立。就是說,西漢剛建立的時候,匈奴正處于巔峰時期,此時的西漢和匈奴對抗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西漢從建立到公元前129年之前,對于匈奴一直都是采取守的態度。劉邦進攻過匈奴,結果被困在白登山。之后,漢朝基本上不主動招惹匈奴。畢竟西漢剛建立的時候矛盾眾多,國內民生凋敝,還有諸侯割據問題沒有解決。反觀匈奴,由于處于巔峰時期,所以西漢根本不是匈奴的對手。當然,匈奴雖然實力強大,但也沒有能力滅亡西漢,否則雙方也不至于一直對抗這么久。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開始對匈奴用兵。從這個時候起,一直到西漢滅亡前,匈奴基本上是一直被西漢吊打。雖然中間有段時間匈奴有一定的優勢,但其總體實力不斷下降。西漢滅亡之前,匈奴已經分別為南北匈奴了,南匈奴一直臣服于西漢,北匈奴被打得不斷遷徙。
東漢時期,雖然也面臨匈奴的威脅,不過此時的匈奴后院已經起火了,可以說是自顧不暇,對東漢的威脅非常小。由于匈奴實力不斷下降,所以之前臣服于匈奴的少數民族也開始反抗匈奴了,烏桓不斷進攻匈奴,匈奴只能不斷南遷。鮮卑甚至橫掃了整個蒙古草原,如果不是后來鮮卑后來分裂,匈奴在草原上的歷史應該徹底結束了。雖然匈奴此時還存在,但對東漢威脅越來越小了。到后來,匈奴的地盤被基本上被其他少數民族占完了,剩下沒有遷徙的匈奴也不不臣服于東漢。
這就是漢朝和匈奴對比的狀況。簡單的來說,前期一百年,匈奴占有很大的優勢,西漢被打的不得不通過和親來緩解匈奴的進攻。之后匈奴實力不斷下降,中原王朝的優勢越來越大。到東漢中后期,匈奴基本上威脅不了中原王朝了。
在看一下突厥和唐朝的對比。
突厥是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后的草原霸主,至于這個民族的起源,有的說是匈奴人的旁支,也有的說是匈奴北面的民族演化而成的,還有的說是海神的后代。不管是哪一種,現在都無法考證,因為這些少數民族都沒有自己的文字,根本無法追尋自己的歷史。突厥在柔然稱霸草原的時候,依附于柔然。后來突厥實力逐漸強大,在柔然衰落的時候,于公元552年擊敗了柔然,之后取代柔然成為了草原上的霸主。公元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渾,征戰西域,乃至聯合波斯滅白匈奴,此時的突厥實力達到了頂峰,對中原王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隋朝建立之后,突厥嚴重威脅到隋朝的北方邊境。在隋文帝離間下,突厥一分為二,分別是東突厥和西突厥。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622年,唐朝基本上統一全國。此時的突厥雖然已經分裂了幾十年,但對唐朝的威脅仍舊非常大。李淵剛稱帝的時候,就派人去突厥議和,以此取得了突厥的支持。此時可以看出,突厥的實力之強。不過唐朝統一初期,突厥不斷對唐朝用兵。李世民剛即位的時候,突厥的20萬大軍直逼唐都長安城,李世民不得不和突厥締結城下之盟。唐朝每年給突厥大量財物,突厥每年給唐朝一些牛羊。史書上記載“太宗許以金帛財物,與之結盟,乃領兵而退。頡利可汗獻馬三千匹,羊萬口?!?/strong>
看起來唐朝剛建立的時候,在突厥面前卻是很無奈。不過629年,唐朝趁著東突厥內亂,派兵進攻東突厥。沒多久就滅亡了東突厥。至此,唐朝的實力比突厥強大了。“四夷君長詣闕請上(唐太宗)為天可汗”。而此時距離李世民和突厥議和僅僅只有三年的時間。就是說,突厥看起來很強大,但是在唐朝面前,根本不是對手。657年,唐朝派軍隊進攻西突厥,西突厥滅亡。至此,威脅隋唐兩朝的突厥就這樣消失了。
當然,東突厥和西突厥雖然先后被唐朝滅亡了。不過唐朝在這些人居住的地方并沒有實行有效的管轄,公元682年,突厥再次反對唐朝,后來又建立自己的政權。不過此時的突厥雖然再次建立了,但對唐朝的威脅和之前根本無法相比。可以說,當時的突厥是一直被唐朝吊打。公元745年,骨力裴羅擊殺后突厥白眉可汗,突厥再次滅亡。至此,突厥再也無法威脅到唐朝。
突厥和唐朝的對抗,除了前幾年突厥占有一定的優勢,后來一直處于劣勢。除了突厥分裂導致實力下降和唐朝強大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建立者的出身。唐朝雖然是中原王朝,但建立者擁有很有很多少數民族的血統。李淵、李世民、李治等身上鮮卑人血統非常多,他們雖然完全接受了漢文化,但也受鮮卑文化的影響。所以對突厥等少數民族也比較了解。而且他們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接納性也更強,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長處。這不僅是唐朝能打敗突厥的原因,更是唐朝一直強大的原因。
第三看一下北宋和契丹的對比。
契丹是鮮卑人的后代,突厥衰落之后,契丹開始崛起。唐朝剛滅亡的時候,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趁著中原內亂統一了草原。此時的契丹看起來和之前統治草原的民族沒什么不同,不過916年,耶律阿保機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稱帝。很多人覺得單于、可汗、皇帝都一樣,都是少數民族的首領。確實,這些稱號都是少數民族對首領的稱呼,但懸殊非常大。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滅亡之后,后世王朝一直沿用?;实鄄粌H僅是個稱號這么簡單,伴隨著皇帝制度還有一整套的封建社會制度,以及漢文化。耶律阿保機稱帝,說明他對漢文化非常認同,這可是非常大的轉變。
耶律阿保機稱帝之后,確實和前面說的一樣,不斷接受漢文化,學習漢人的制度。他不僅接受大量的漢人,還用漢人的制度來管理他們。就這樣,契丹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這和之前的匈奴、突厥完全不同。936年,石敬瑭為了稱帝,割讓幽云十六州給契丹,換取契丹的支持。至此,契丹的勢力延伸到漢人居住的地方。為了管理幽云十六州,遼國使用漢人的制度管理這里。就這樣遼國發明的南北面官制度,用契丹人的方式管理契丹人,用漢人的制度管理漢人。
此時的遼國不僅建立了封建制度,還擁有農耕文明和游牧民族雙方的優點。由于有了幽云十六州地區,草原上的契丹人對南方的中原王朝依賴明顯減少,一旦草原有天災人禍,所需物品都可以從幽云十六州上獲得。這樣,契丹就不會輕易滅族。而且再加上契丹人擅長騎射,遼國的軍事實力也非常強。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北宋建立。到趙光義時期,北宋滅亡了南北方各個割據政權,算是完成了統一。此時的北宋正式和北方的契丹對抗。不過總管北宋和遼國的對抗時期我們能發現,除了前期的時候,雙方打了幾場主要戰爭,澶淵之盟之后,雙方一直處于和平狀態。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遼國滅亡前。
看起來,北宋和契丹一直是勢均力敵,其實并不是這樣。確切的說,北宋之所以和契丹勢均力敵,只因為自己沒有能力擊敗契丹。之前的王朝和少數民族相比都有文化、制度、經濟等方面的優勢,但北宋并沒有這些優勢。因為遼國也接受了漢文化,也有大量的漢人,和北宋比起來差不多。北宋不僅沒有這些優勢,還有兩個主要劣勢。
第一就是失去了幽云十六州。這個地方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分界線,這里易守難攻。游牧民族占領這里可以隨時南下,中原王朝要是占領這里的話可以隨時北伐。不過這里并不是北宋的地盤,而是契丹人的地盤。
其次,北宋失去了河西走廊,和西域沒什么交流,這就導致北宋沒有馬匹,所以無法建立強大的騎兵。自古以來,中原王朝進攻游牧民族都是依靠強大的騎兵。步兵想要打敗騎兵,除非有非常強大的兵器優勢,而北宋并沒有。因此,在軍事對抗上,北宋始終處于劣勢。
雖然契丹最后先滅亡了,但也并不是被北宋滅亡的。縱觀北宋和契丹的對抗,占有優勢的始終是契丹人,并不是北宋。當然,北宋還是有一個優勢的,就是文化優勢。契丹人雖然接受了漢文化,但依然沒有北宋文化發達。所以北宋通過文化的方式,不斷向契丹滲透,這也是遼國后期衰落的重要原因。
最后看一下明朝和蒙古的對比。
蒙古是東胡的一支,7世紀的時候開始出現在史書上,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草原各個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國。蒙古統一之后,迅速對外擴張,實力不斷強大。到13世紀末期的時候,蒙古基本上橫掃歐亞大陸,整個歐亞大陸幾乎都是蒙古人的勢力范圍。不過后來蒙古開始分裂,1279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滅亡南宋,統一了中國。1368年,朱元璋在南方建立明朝,隨后北伐統一占領了元大都,元順帝跑回了蒙古草原。至此,蒙古在中原的統治結束,明朝也開始了和蒙古對抗的兩百多年歷史。
元朝退回了蒙古草原之后,并沒有統治多久,在明朝的不斷打擊下最終滅亡。之后的蒙古陷入了分裂的狀態。當然,蒙古也并不是一直分裂的,先后有其他部落或者大汗進行短暫地統一過草原,但時間都并不久。而且明朝和蒙古的戰爭一直沒有暫停過。今天你打到我老家了,明天我打的你臣服于我。雙方可以說是勢均力敵。最后一直到后金崛起之后,這兩個一個被后金滅亡了,一個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滅亡了。就這樣,明朝和蒙古的對抗才結束。
其實,明朝和蒙古的對抗,總體來說是勢均力敵。雙方誰都沒有能力滅了誰。雖然明朝有先進的火器和騎兵,但蒙古人畢竟不是之前的匈奴和突厥,他們曾經征服了世界,對世界上很多先進的文化和武器都了解。所以明朝的火器和騎兵并沒有太大的優勢。
這就是漢朝對匈奴、唐朝對突厥、北宋對契丹、明朝對蒙古的大致狀況。從這些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對抗初期唯一一個占有優勢的就是明朝對蒙古,畢竟明朝剛建國處于上升期,而且國家還是統一的。而蒙古當時正在衰落,實力不斷下降,后來又分裂。漢朝對匈奴、唐朝對突厥、北宋對契丹在初期對抗中都是處于劣勢。
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狀況慢慢改變,漢朝在西漢中期時開始和匈奴勢均力敵,而唐朝剛建立沒幾年就滅了突厥,擁有完全的優勢。北宋后來雖然和契丹處于和平狀態,但一直沒有能力進攻或者打敗契丹。明朝和蒙古后來可以說是實力不相上下。
但對抗末期的時候漢朝一直擁有優勢,唐朝就不用說了,直接滅了突厥,突厥對唐朝再沒威脅了。而北宋和契丹還是和之前一樣,北宋始終沒能力進攻契丹或者滅亡契丹。明朝和蒙古還是和之前一樣,明朝無法滅亡蒙古,蒙古也沒能力進攻明朝。
總的來講,在對抗的過程中,唐朝對抗突厥占有很大的優勢。其他王朝沒有一個能在剛建立沒幾年的狀況下,把草原上的帝國給滅亡了。這一點,也足以說明唐朝的厲害之處。而總體處于劣勢的就是北宋了,北宋僅僅是剛開始和遼國打個平手,后期再也沒有能力進攻遼國。
參考資料:
《唐朝歷史》、《舊唐書》、《漢書》、《遼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