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的控制與把握(下)
節奏是如何產生的呢?從理論上講,節奏是一個有秩序的進程,它提供著可靠的格局和步調。一旦建立起一定的節奏,我們就能夠預見它的連續出現。保持了節奏,我們就會感到愉快。從人們以往的經驗來看,線條變化對書法節奏產生的影響比較明顯,而且也容易為人所感知。
圖一、圖二是兩種不同的線條組織形式,圖一基本屬于無目的的胡涂亂抹,毫無節奏感可言;圖二雖然也表現得十分隨意,卻顯示出優美的節奏韻律,可以引起人們許多美妙的聯想和想象,就仿佛是一位冰上芭蕾演員翩翩起舞的同時,留在冰面上那妙不可言的運動軌跡。
要培養節奏的感受力和表現力,一方面需要加強對藝術佳作的反復品味(不僅僅是書法作品,更包括其他種類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則需要多多留意自然界中那些貌似尋常的萬千變化,比如天空飄蕩多變的白云、山澗汩汩流淌的溪水,柳枝在微風中搖曳、駿馬在曠野上馳騁,甚至那穿花的蛺蝶、點水的蜻蜓,等等。這種種自然的運動變化現象都體現了一種節律,都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加深對于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形式美感的認識。
線條節奏的產生至少可以有兩種情況:一是改變其運動速度(見圖三),二是改變其運動方向(見圖四)。這兩種方式的交錯運用,便能形成許許多多的節奏變化。一旦我們可以自如地把握線條的發展趨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節奏變化了,進而可使章法的形式構成更增添一層內容。當然,不僅線條可以產生節奏,如圖五書法作品中那樣將不同的點錯綜交織在一起,不也使我們仿佛聽到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音響節奏么?
形狀的變化同樣有助于節奏的形成,比如紛飛的浪花、飄揚的旗幟,都體現著一種連續的運動性,并用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我們隨其運動方向反復審視著,進而從中獲得節奏感的享受。形狀產生的節奏感是通過形狀面積的大小、位置的交錯、方向的改變等手段獲取的。
任何一個優秀的書法家都是控制種種圖形變化的好手,在他們的筆下,似乎于變幻莫測的圖形中都隱含著一種秩序,那就是節奏的秩序。如顏真卿《顏家廟碑》(見圖六)的節奏沉雄,好似一支莊嚴凝重的樂曲。為達到這種節奏,書法圖形就需縝密,圖形與圖形之間的變化就需要小一些,恰像一支威武森嚴的軍隊;楊凝式《韭花帖》(見圖七)的節奏清麗,如同一股叮咚作響的山泉,而其圖形則顯得爽朗,宛如一隊眉清目秀的倩女。
但是,無論如何,理論的思考只應該是基于先前的藝術創作的事后反省。我們分析前人的優秀作品,藉此來學習前人的創作經驗。但在實際創作中,對于節奏的控制與表現,與其說是靠理論的指導,不如說更多的是靠一種直覺。
因此,注重日常的觀察體驗,形成一種對節奏感知的下意識,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書法表現中的自覺行為,到那時,我們所期待的節奏感知與表現就會如同“不擇地而出”的“萬斛泉涌”,不期然而然地呈現在筆端紙上了。
一切皆流,無物常駐。物質的運動屬性也滲透到書法的創作與欣賞過程中。前人對書法中的運動體現有著深刻的認識,比如衛恒說:“抑左揚右,兀若竦崎,獸跤鳥峙,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好一個“志在飛移”,活脫出書法章法中一個充滿活力和動感的形象要求。蔡邕說:“若行若動,跂跂翾翾,遠而望之,像鴻鵠群游,絡繹遷延。”一個“絡繹遷延”,點化出點線間、圖形間相互勾連、連綿不絕的運動線路。蕭衍說:“緩則鴉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乍駐乍引,任意所為。”“乍駐乍引,任意所為”,則顯示出這種運動的復雜性和隨意性……古今諸如此類的論述可以說是俯拾即是。歸納起來,對書法外形式中運動表現的理解可以由兩方面入手,一是由靜止在紙上的形,聯想起書寫過程中的動作;二是由靜止的形本身所引發的動勢感覺。前者多著眼于點線自身的運動,后者多著眼于由點線組合形狀產生的運動。
一、線條的運動(上)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章法又是點線和圖形組合的結果。但是,線條如何組合才能產生動感呢?不妨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圖八所畫出的幾種組合形式。顯然,如a那樣的直線是很難有動感產生的。b則由于直線中出現了波折,而有了一些動感。c形狀的波折出現了極具規律性的變化,反而使動感趨于減少。從這幾個圖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即動感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比效果,沒有此一形體的靜作為參照,也就顯示不出彼一形體的動來。
在書法中,線條動感的產生主要是通過線條間的盤桓、連接等互相吸引的方式來體現的。為了使動感的表現方式能夠比較準確地傳達出作者的創作意圖,就需要我們對直線和曲線變化的長度、角度、曲度、密度、方向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一番深入的研究。
我們仍以張瑞圖、王寵的作品(見圖九、圖十)為例來說明作者是如何通過不同的線條處理方式獲得不同的動感的。張瑞圖使用的多是折線連接,形成一種不斷驟然改變趨向的運動,好像有一股“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撼天之力,其感覺是突然而略帶生硬的;王寵則多使用曲線連接,形成一種隨形的,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趨向的運動,好似有一股“山回路轉,柳暗花明”的婉轉悠揚之勢,其給人的感覺是柔和平滑的。當然,也有許多書法家在一件作品中變換使用不同的線條連接方式,也可以獲得不錯的動感效果。
來源:《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