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承載著人倫孝悌的血脈親情和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
中秋節也是中國人的團圓節,一輪中秋月,牽動無數中華兒女的心,也喚起每個人心中淡淡的鄉愁。
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本刊特推出“我們的節日 · 中秋節”專輯,以饗廣大讀者。
“我們的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民族情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為深入發掘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詩意魅力,《散文詩月刊》將陸續推出“我們的節日”專題征稿,歡迎廣大散文詩人繼續惠賜佳作!
中秋明月(外一章)
H司 舜(安徽安慶)
唯有明月才是不離不棄的陪伴。
有人曾扛著鋤頭與它結伴回家,有人曾舉著酒杯邀它共飲,有人與它在籬笆邊相遇,有人和它在風高的夜晚重逢。
唯有明月讓毫不起眼的事物也泛起微微毫光,比如暗淡的屋檐、漆黑的夜路、匍匐的身影等等,還有許多事物,正在鋪滿碎銀的小徑迷醉或者疾奔。
沒有風,明月自己的光芒在吹動,在自己制造的浩蕩中回旋。
明月里藏有霜、雪、梅,藏有音、詩、濤,每一陣照耀里都有靈魂安眠。有多少人安眠就有多少人輾轉。
趁著月色出行的人,都將成為王者,能夠獲得歡呼和白銀的冠冕。他們肩披明月,走過廢墟和泥濘,在空氣中踩下過腳印,穿過展開又合攏的光陰。
唯有明月站立在無數時間的斜坡上,唯有明月沒有銹跡。
多少殿堂坍塌,仇恨消弭,唯有明月安然無恙走到了今天。
所有財富都丟失了,唯有月亮還在;所有東西都破舊了,唯有月亮還是新的;一個人再窮,仍擁有明月這塊銀子;一個人再苦,抬頭看看,仍有那份明亮掀起希望的一角。
明月又大又圓,沒有任何裂紋,永遠完好如初。
唯有明月,像新生活的入口。
晚 風
月亮那么圓,總擔心掉下來。我問母親:要不要找什么接住?母親說月亮太大了,籮筐裝不下。于是,那只圓圓的月亮,一直在故鄉懸著。
母親已經不在人世了,月亮還是掛在天上。圍繞月亮的,依然是兒孫滿堂的繁星。
大地上群峰就緒,萬物各就各位。
一群螢火蟲在漫無目的地穿行,并時有失序。
風,也是漫無目的吹著這漫長的人間。
我的目的是等一個人來,一起啜飲月光,一起在黑夜里練習凝望,孤單中模仿愛戀,并一遍又一遍鍛造圓月的模樣。
你來,我們就先在月光下停留片刻,然后拍拍身上的塵土,在風中展開羽翼,練習飛翔。或者,落葉一樣一起落下,微妙而又微小地輕輕顫動。
風,經過我,也經過你,剛好能夠掀起心中最柔軟的部位。
風,抵達的地方,我倆都要抵達。
司 舜 1964年生。中國作協會員,作品散見《人民日報》《詩刊》《散文》《文學報》《星星詩刊》《詩潮》《散文詩》等海內外報刊,收入《中國散文詩百年經典》等選本及多種散文詩年選。出版散文詩集7部。參加過全國第四屆、第十屆散文詩筆會。
中秋,傾聽月光
H李曉妮(貴州黔南)
中秋月徐徐升起,彈撥東方的琴弦,一聲聲,山如弓,月似水。
從東山到西山,流水潺潺,像是有一雙纖手輕彈古箏。正是靈魂之音,萬峰崢嶸,清溪如鏡。
我在靜謐的月光下禪坐,傾聽天籟。
雖不見高山,卻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不見流水,卻聽見洋洋乎流水潺潺。
流水向東,再往南,樂音被一只大雁帶上更高的山峰。
月光折射出人生的跌宕和斑斕。
大雁飛起,又落下。然后緊貼秋水發出輕微的鳴唱,追尋夢的棲息地。
山下有水,水上有山,高山流水魂魄相融,在秋的寒風中緊緊相依,同入幻境。
有些真知不能輕易示人,需要付出艱辛,才能領悟。因此,樂音隱身萬山叢林中,千呼百喚不出來。
月光棲息在白菊。這朵白菊飽經風寒,依然在中秋綻放。
月明星稀,東晉的陶公攜白菊從東籬悠然走出。
陶公與菊花為伴,心有靈犀,與南山為鄰,以水的清潔選擇了干凈和無奈。遠離世俗,衣裝簡樸,古風盎然。
夜色掩來,陶公舉杯邀一輪圓月,填菊的新詞一闋,吟誦。然后米酒一杯,微醺,與天地同在。
傾聽吟菊,為缺憾裁一件合體的心衣,卸一生的負重。
生命的菊枝,在月光的肩頭,多幾分淡隱,少幾分傷悲。菊花的馨香將東晉的月亮點亮。
就這樣吧,以白菊煮酒,命運就成了一壇白菊釀成的酒,大智若愚。我想,應該在幽靜的南山,把白菊的清韻飲盡,然后醉倒。
東晉的月重生,透明如水,清澈沁涼,波光閃耀,柔和豐盈……
世界通靈剔透,明亮起來。
李曉妮 60后。中學特級教師。貴州省作協會員。詩歌和詩評發表在《解放軍文藝》《詩刊》《星星》《詩選刊》《綠風》《延河》等刊物,出版散文詩集《高原上那一片愛的水域》、文學評論集《貝海星瀚》。主編出版文學作品集《傾聽特美的聲音》等。
一輪明月照故鄉
H音 嵐(安徽合肥)
一
月到中秋分外明。
我喜歡一輪明月下的那份靜謐,喜歡清輝下的一場秋蟲唧唧,喜歡風一吹,月光落在白楊樹葉上的沙沙聲。
記得,許多年的中秋,我是依在故鄉的門外。
把異鄉想象成家園,把客棧的一枚燭光思念成故鄉的一盞燈火。
我將雙手伸向長空,把頭頂上那輪明晃晃的圓月,喚作母親手中舍不得咬下一口的黃月餅。
我那青絲熬成白發的故鄉啊,無論我漂泊到哪里,總走不出您那一絲絲隱隱的牽絆……
二
平分秋色,便是中秋了。
行囊匆匆,不解思鄉心切。一頭扎進埋有胞衣的故土,哪怕房檐前的一張舊蛛網,都顯得那么親切。
母親去了,菜園還在,只是荒蕪了許多。母親喂養的那條黑色花斑老狗,忠誠地守在故鄉的門前。我與它目光對視的瞬間,彼此顯得有些陌生,少頃,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卻又彼此緊緊地憋在眼眶里。仿佛有哀傷,有思念,有久違的愧欠。一窩小狗崽,毛茸茸的,相互擁擠著,哼哼唧唧,惹人疼愛。聽到我的腳步聲,直往大母狗的懷里鉆。
房梁上的燕子窩,不見新泥。至少今年春天的時候,屬于我家的那對燕子沒有歸來。
三
村頭的水泥路上,曬滿了稻谷。誰家俏媳婦的菜籃子里,盛滿了絲瓜、紅椒和扁豆。清露,從籃檐滴落,洇濕了她的碎花裙擺。
野鴨河,就躺在這條水泥路旁。蒿草,鋪滿河沿。這個季節,野鴨子還沒有遷徙到這里。只有幾只白鷺,悠閑自得地,在一條大牯牛的身邊,上下翻飛。
如今的鄉下,都是機械化耕作,牛越來越少了,不知道白鷺為啥老是戀著水牛呢。
四
靈魂越飽滿的地方,越有煙火氣。
該成熟的時候,就躬下身子,感恩大地,感恩陽光和雨露。
每每如此,心懷就寬闊起來,世界也就大了起來。
一種久違的沖動,在這金色的秋天里。
去風吹草動的曠野上,打一場秋收吧。帶上愛人和孩子,帶上晨露濺濕的一雙土布鞋。任何一處,粘滿眉間心上的,都是五谷的香味。
秋光無限,適合滌蕩胸襟。
此次歸來,放馬南山。任爾東西南北,我自風平浪靜。
音 嵐 1968年生,安徽肥東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作品散見《新華日報》《散文詩世界》《湖州晚報·散文詩月刊》《中國詩人》《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散文詩研究中心》等近百家報刊、微刊,并收入《中國詩歌年選2019》等選本。著有詩集兩部。
月餅是月亮的化身(外一章)
H吳生泉(四川廣安)
不管天上的月亮是不是圓滿,不管中秋月會不會準時出現,唯有手中的月餅,才是絕對真實可靠的陪伴。
這些月餅,不管是從超市購買的,還是親朋饋贈的,它們年年都能趕在八月十五之前,趕在中秋月圓之前,準時抵達。
這些月餅,不管是京式的還是廣式的,不管是蘇式的還是滇式的,不管是蛋黃的還是肉松的,不管是咸甜的還是麻辣的,但無論哪種款式哪種滋味,都能品出獨特的滋味。
而所有月餅的外觀,無一例外都是圓溜溜的,都跟中秋的月亮一模一樣。可以說,每個月餅都是月亮的翻版。
月餅的價格差異,不只在于它的包裝與品牌,更在于它的內涵。它的內涵,可能是五仁、豆沙、冰糖、火腿等普通餡料,也可能是鮑魚燕窩等山珍海味之類名貴食材,但最珍貴的餡料,應該是包含其中的人間真情——親情、友情、愛情、恩情。
其實,月餅不只是月餅,它一半是月,一半是餅,既可以欣賞,還可以品嘗。
中秋的月餅,就是散落民間的千千萬萬月亮的化身。
念念不忘的月亮
其實,我們更愿意忘記你的真實身份,忘記你的荒涼與冰冷。
就這樣不管不顧地戀著你,念念不忘地想著你。在這太過現實的世界里,我們更愿意相信神話,或者幻覺。
相信月宮的桂花一定芳香撲鼻,相信吳剛釀造的桂花酒一定會讓我們一醉方休,相信玉兔搗制的良藥一定會醫治各種疑難雜癥,其中包括相思與鄉愁。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更懷念古人和他們的詩篇。今夜的月亮是李白、杜甫的,是王維、張若虛的,也是蘇軾、王安石的。這輪明月,因為被古人深情仰望過、吟詠過,才變得如此潔白而溫柔?因為被他們多情的目光打磨過,才變得如此圓潤而豐腴?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中秋之夜,獨沐月華,默默念叨這些被月光浸潤過的詩句,心頭自會涌起千種風情,萬般思緒。
有人說,月亮是情感的酵母;有人說,月亮是治愈鄉愁的藥片。但無論如何,這古老而年輕的月亮,永遠讓我們與故鄉、與親人藕斷絲連。
吳生泉 筆名土歌,1966年生,四川武勝人。教師。主要從事散文(隨筆)和散文詩創作,作品散見國內報刊。著有散文集《鄉村紀念館》等。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
中秋之詩(外一章)
H錢鐘齡(安徽銅陵)
在學校西門,我們排成至少1000米長的隊伍。
醞釀為你寫一首新詩,寫一首關于出征的詩,每個學生及家長都自帶韻腳。
路邊的月季花,大部分凋謝,還有幾瓣從詩句中探出頭。另一側全是招搖的狗尾巴草,它們靈動多情,構成了詩句里的鄉情。
我們站立的地方,是最長的一行詩句。你嫌長了,有時跳到最前排,有時跳到最后排,用腳步丈量詩句的長度。你左右了詩句的分行。你站在哪里,哪里就是警句。
從合肥到天津有1000多公里,在鐵軌的韻律里,不知你有沒有夢到金戈鐵馬?我沒有才情寫那么長的詩,只寫你打盹的樣子,寫你甜蜜的夢。
高鐵是你的奔馬,鐵軌是你的長鞭,馬蹄聲響徹祖國的版圖。
你拍了張校園里的晚霞照片,色彩絢麗,但像我未完成的詩篇,一部分是火焰,大部分是海水。生命的鹽粒,在天空畢畢剝剝作響。
它們像燃燒的秋葉,我的詩句會不會因之在某一瞬間突然化為灰燼?
只是詩句尚未完成,月亮卻越來越圓。
越來越圓的月亮,像滾動的句號,尋找那一句最美的詩行。
今年中秋,只寫一行詩句。
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只寫一棵街道上的梧桐樹,只寫梧桐樹上的月亮如何歸巢。
中國月
中秋的月,還是去年的模樣。
只是合肥的月與天津的月哪個更圓?究竟是津南大學城高大的桂花樹上懸掛著合肥的月,還是合肥北城高大的桂花樹上懸掛著天津的月?
它是天空的一只眼,看不清自己的面容。
它是古時的月,也是現代的月。
是李白的月,蘇軾的月,周恩來的月,張伯苓的月,也是你的月。
都是中國月。
月是蒼穹里的種子,用詩種,長出詩。
用生命種,星光燎原。
月里沒有陰影,也沒有桂花樹,桂花已開在你的校園里,開在我們居住的小區里。
有暗香浮動,浮在你的課本里,浮在“家春秋”的微信里。
不知你有沒有填詞,把天津的月填在合肥的詞牌里?
最好把月光吐出的絲,填在你媽媽的發梢。她像蠶一樣,吐出白發,吐出月光,吐出自己。
她是最美的詞牌。
錢鐘齡 1977年生,安徽省作協會員。作品刊發《中國文藝家》《詩刊》《詩歌月刊》《散文詩》《星星·散文詩》《散文詩世界》等文學刊物。曾獲安徽省首屆優秀網絡文化作品展二等獎、首屆“杜枚詩歌獎”提名獎等。
枕上月光
H顧 夢(江蘇徐州)
一
中秋的月光,宛如一條老街。
土路的、石子的、青石板小巷的深處,有著歲月精心烹飪的味蕾,在舌尖上山花欲燃。
中秋是一壇好酒,不懼巷子深。赤子的、游子的,在這一刻激情滿懷,含著淚光碰杯共飲。
中秋的月光,是我枕上的夢境,而我只是鄉下一個愛做夢的姑娘。
二
我是家鄉的一粒玉米,一塊土瓦片,靜靜地撫在屋檐。
連同中秋的月色一起,被放置在蘇北大地一個偏僻的村落。沒有富貴基因,只有貧賤不移的拙樸守分。
無所謂醒或不醒,都無關緊要。現實往往是一根越捆越緊的繩子。這么多年過去了,我活得倒像一幕荒誕劇。
如今,再一次站在故鄉,草木里都是溫柔的氣息,我幾乎不敢大聲呼吸。我是這鄉村沖洗得干凈的底片,童話一般的鄉村常常讓我熱淚盈眶。
三
一只水鳥,潛藏在故鄉的蘆葦與靜謐的碧水之間,婉轉跳躍。
八棵柳樹,八種情態,八個矗立在大地上的巨大感嘆號。
月到中秋,蒲草、蘆葦、小浮萍,依然綠得可愛。一些衰敗,先從大豆葉上絲絲縷縷滲透出來。喜鵲的啼叫,帶走了午后秋風的悲哀。
中秋月圓,我枕上的月光啊,讓人充滿信心,堅守最初的誓言。體內的幽暗有了一絲縫隙,月光開始一點點擠進來。思想,擦著它們小小的鼻尖靜靜地飛。
四
舊話里說,小孩們枕著月光在夜里哭泣。
能配得上月光的,唯有我散文詩一樣的夢,皎潔,無暇。
我開始學會像一塊紅薯,一步步一寸寸接近親人那黃土里不再需要窗戶的房。我把自己耕種成莊稼和草木,把河流飼養成馬群、羔羊。我的周圍,深秋自身以及各種附著物,大地成為黃泥巴色的海洋。
先祖們沉下去,成為地基,夯實了鄉村天空的高遠和蔚藍。
然后,你我四目相望,咀嚼鄉情,十五的月光深處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五
中秋明月:束玉帶、戴金冠,登上金鑾殿。
這樣的日子金碧輝煌。那自帶光環的嫦娥,獨領風騷。
一場浩大的中秋盛典之后,鄉鄰們開始儲備糧食過年。我的家鄉在蘇北,微山湖西畔的小小村落。它是那樣小,像小小的野蜂巢,即使是谷歌、高德、百度地圖,似乎也無從覓它,但它依偎在我心靈深處,敦厚而溫暖。
透過一扇鄉間的窗戶,我一直熱愛中秋的明月,愛它的美麗和皎潔,愛它照進我小小的家園,渾身散發著澄明的永恒之美。
而此刻,歸鄉人的腳步伴隨著月華的光澤,也會幸福地來臨。
顧 夢 本名馬洪敏,80后。江蘇省作協會員,微山湖詩社社長。著有詩集《顧夢說》、散文集《草木心》。作品散見《風流一代》《散文詩世界》等報刊,入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鄉村詩選編》《中國微型詩排行榜》等選本。獲第七屆中國白天鵝詩歌獎星銳獎、首屆“雨花情”詩歌大賽一等獎、第三屆徐州詩人節“年度新人”獎、首屆青年文學家大獎賽特別獎等獎項。
月光里的思念
H青 蘋(廣東深圳)
是誰在夢中陪伴我?
風悄悄,簾幔輕搖,月的光影里,思念如潮。
你從千里之外來看我,是嗎?不然,為何在異鄉的天空,我看到了故鄉的月?
看吶!月亮的身邊,有一顆閃閃的星星。
故鄉的中秋,月餅飄香的庭院里,你在清涼的月光下,慈愛地告訴吃個不停的我,那是顆饞嘴的小星星。
我咯咯笑:饞嘴小星星吃那么多,為什么不長大?
后來,我長大了。不再滿足于這一片天空,宛若一只好奇的小鳥,雀躍著離開家鄉,離開大樹的蔭庇。
而再回首,故里已遙。
靜夜的回眸,唯見異鄉寂寥的街燈,像倦旅人不眠的眼。
浮光掠影里,幀幀舊影翩躚。
那是怎樣一個偉岸的身影,在昏暗的路口站成一棵樹,守候在我每一個下晚自習的夜晚。
那是一雙多么寬厚的手掌,晝夜晨昏,溫暖了我每一個春夏秋冬。
一聲聲離別的叮嚀里,牽掛的眸光如織,那慈愛的目光啊,牽住我,從故鄉的那頭,到煙波渺渺的這頭。
時光荏苒。
你的身姿不再挺拔,你的黑發已變白發,你的手掌不再有溫度。你躺在故鄉的土地上,用永恒的愛守護我。
我想拘一縷清風給你,我想攬一束月光給你,我想織一串歡笑給你,我想給世間一切美好給你。
我想對你說:父親,你是明月,我是你身邊那顆饞嘴的小星星。
青 蘋 本名林玉珠,80后。祖籍海南,現居深圳。作品散見報刊,曾獲全國征文二等獎。
遠望故鄉月正圓
H唐宇佳(福建福州)
故鄉是用來靜候的。
星星點燈,清風徐來,故鄉一次次從夢中醒來。站在高處看,只見一輪明月高掛在黝黑的天空,銀色的光芒彌漫了村莊。
在蔥蘢蒼翠的林間,老宅靜靜地徜徉在夢里,隱隱約約可以聽到蟲鳴鳥叫的囈語。故鄉的圓月是靜謐皎潔的,它因被歲月打磨而寂寞,被高山仰止而晶瑩,被大地期待而絢麗。
很多時候,我們和李白一樣,必須“舉頭望明月”,才能“低頭思故鄉”。
我讀《肖邦故園》,像是在和鋼琴詩人肖邦隔空促膝談心。
我讀到的肖邦的故園,那是他靈魂中最美好純凈的一片凈土,更是詩人對故鄉恒久的思念。其實,我看到他的故鄉是如此高貴而又淡雅,但隱隱地又感到失望:沒有明月的故園,它怎么能成為游子心中最深切的懷念?又如何能成為游子夢回千轉而澎湃的源泉?
誠然,我可能不了解肖邦。他的故園熱那佐瓦沃拉,有微弱的琴聲在抗御風雪和寂靜,有音樂長存。
而我的故鄉,沒有遍地競放的紫羅蘭,沒有金碧輝煌的大教堂,沒有繁花似錦的商業街,更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它是如此平凡而又滄桑。在我看來,故鄉那一輪圓月,包裹了我一切的念想……它才是我眼中最親切最眷戀的愛的音符。
又是中秋明月夜。隨風飄來沁人心脾的桂花香。遠望故鄉,我和故鄉一起沐浴在清亮如玉的月光里。
唐宇佳 2004年生于福州,現就讀于重慶,高中學生。6歲開始寫作,9歲加入中國詩歌學會,11歲加入重慶市作協。《詩刊》社、中國詩歌網“全國十大校園詩人”,第八屆“雨花杯”全國十佳文學少年。出版《最少年——唐宇佳微作品選》《最青春》,合集《00后九人詩選》。
特邀主編:
簫 風
專用郵箱:
sanwenshiyuekan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