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新興版畫史是我國現代美術史上的光輝篇章,而這一光輝史的誕生正是由魯迅先生在上海揭開。魯迅倡導的中國新興木刻運動著眼于一種藝術精神,一種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傾向于“為社會而藝術”,力求翻刻出中國人民現實處境的真實寫照。面對貧窮落后的舊中國,魯迅道:“當革命之時,版畫之用最廣,頃刻能辦”、“是正合于現代中國的一種藝術”。
對于中國新興木刻的發展,中國美術學院與魯迅所倡導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從1931年8月國立藝專“一八藝社”成員參與魯迅上海舉辦的木刻講習會,到“木鈴木刻研究會”、“為人生、為大眾而藝術”的版畫創作,再到新時代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師生成立“新木鈴木刻社”,在沿革中始終以現實關懷、藝術介入社會為使命責任。
錚錚鐵骨,熱血青年,代代相傳。時代在進步,歷史在跨越,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對中國新興版畫孜孜以求,用藝術行動沿襲著革命精神,詮釋著新的時代內涵。
今天,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以追溯魯迅先生與中國美術學院于新興版畫的歷史沿革之路向魯迅先生致敬,向魯迅先生對中國新興版畫作出的貢獻致敬,更向新興版畫鐫刻出的時代印痕和塑造的民族精神致敬。
“當革命之時,版畫之用最廣,頃刻能辦”
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發起90周年。
魯迅,中國現代文學主要奠基者、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代表,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紹興,1936年10月19日逝于上海。
提及魯迅,大部分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棄醫從文、以筆做矛、橫眉冷對的文學斗士形象。然而,殊不知魯迅是推動中國新興版畫藝術發展的踐行者。
1934年魯迅在《木刻紀程》的小引里寫道:“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的歷史。但現在的新的木刻,卻和這歷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歐洲的創作木刻的影響的。創作木刻的介紹,始于'朝花社’,那出版的《藝苑朝華》五本雖然選擇印造,并不精工,且為藝術名家所不齒,卻頗引起了青年學徒的注意。到1931年夏,在上海遂有了中國最初的木刻講習會。”這就是中國新興木刻版畫誕生的歷史。
魯迅被譽為“新興版畫之父”,開啟了中國近代版畫史著名的“新興木刻運動”,在晚年花了很大精力推介、提倡木刻藝術,他認為:“當革命之時,版畫之用最廣,頃刻能辦”。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也是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發起9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新興版畫的左翼文化基因正與之深刻相聯。
“一八藝社”成員合影于孤山(前排左起第四人為夏朋)
1931年魯迅(前排右起第三人)舉辦的木刻講習會合影
1930年,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一八藝社”的進步學子毅然從“西湖”出走,開赴滬上尋求更為開闊自主的生命格局。他們進入“左聯”舉辦的暑期文藝補習班旁聽,學習革命的文藝思想。同年6月,在魯迅先生和“左翼美術家聯盟”的幫助支持下,“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在上海舉辦,中國現代展覽中首次出現主題性的木刻作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魯迅先生還親臨現場參觀指導,并在《“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中稱:“……現在新的、年輕的、沒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這里,以清醒的意識和堅強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見生長的健壯的新芽。自然,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這一面。”這給“一八藝社”的青年刀客以極大鼓舞。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點亮了國立藝專學生的希望之光,也是牽引中國新興版畫的前進之索。
1931年《文藝新聞》刊登魯迅的《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
1933年春,西子湖畔國立杭州藝術院的一群熱血青年成立了“木鈴木刻研究會”,在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的影響下,拿起木刻刀進行“為人生、為大眾而藝術”的版畫創作,其先鋒性正來自于對于現實的關注。思想啟蒙、民族救亡、現實關懷、革命斗爭等構成了當年木鈴木刻社團的行動主旨,他們用藝術行為譜寫了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錚錚宣言。會員們將印制的畫冊《木鈴木展》《木鈴木刻集》先后寄贈給魯迅先生,其中七幅在新中國成立后被選入《魯迅收藏中國現代木刻選集》。
《魯迅像》 陳廣 木刻 15cm x 10cm 1931年
《魯迅像》 力群 13.7cm×10.5cm 黑白木刻 1936年
自建校之始,中國美術學院就肩負起振興民族藝術、抒寫民族精神的使命擔當。中國美術學院老一輩版畫家,如張漾兮、張懷江、趙延年、趙宗藻等人,通過眾多版畫作品,喚起著人們那烙入記憶深處的回憶與共鳴。
魯迅《藥》之連環木刻之十一 張懷江 8.2cm×8.2cm 黑白木刻 1944年
《阿Q正傳六十圖之二十》 趙延年 17cm×24cm 黑白木刻 1978年
《野草》插圖 趙延年 24.cmX17.5cm 黑白木刻 1978年
《天心月圓——以此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 黑白木刻 80cm×150cm 佟飚、劉煒 2011年
新時期,新時代,穿越了近一個世紀的歷史時空,一代代國美青年學子們擁有同樣強烈的黑白力量和舉刀向木的赤子之心。他們延續著老一輩的使命精神和戰斗傳統,肩負時代使命,以刀代筆,夯續時代先鋒。
以木制鈴,音既不振,亦難遠播,偏偏以此自名,似是自嘲,實為表達前行之意的堅毅,更有不惜以孱弱之軀迎擊暴虐的悲壯。秉承“木鈴”之意志,由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教師召集,一群新時代熱愛木刻的青年集結在一起宣告“新木鈴木刻社”正式成立。“以刀代筆、放刀直干”,木鈴繼續錚錚作響。通過國美版畫系一系列的實驗性教學探索與集體創作活動,培養了一批新的優秀的木刻青年。2011年8月,他們參加新木刻講習班,在系統研究了新興木刻運動及其倡導者魯迅先生的基礎上,集體創作了三百余幅魯迅肖像參加了“魯迅的面容”大型特展。社團青年拿出“頃刻能辦”的行動力,迅速收集、整理文獻,以黑白木刻的語言鐫刻魯迅先生的精神志容。
承繼著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主要策源地的歷史定位,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師生在沿革中始終以現實關懷、藝術介入社會為使命責任,歷屆學子銘記前賢們的先鋒意志與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自2012年正式成立后近十年中,“新木鈴”成員手握刻刀奏響了《最前線》《魯迅的面容》《五水共治英雄譜》《野草》《木刻民眸》等一系列強音。今天,回望浙江版畫的百年長路,“新木鈴木刻社”以一系列藝術行動致敬當年的錚錚熱血少年。
《燃》 2021年浙江美術館、浙大城市學院霹靂投石工作室、中國美術學院新木鈴木刻社共同制作
2020年8月,浙江美術館主辦《浙江版畫百年藝術特展》,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師生共同策劃參與。版畫生態多元與共,“新木鈴木刻社”開放身手之際不忘重敘精神譜系取精用弘。除了講過去的故事和版畫作品賞析,他們試圖以印刷媒介的方式去致敬那個熱血的時代,連接九十年前和今天。2021年的8月21日,在“觀讀魯迅·燃”專題版塊展區內,師生一起啟印了1931年8月21日的《版報》。報紙上的每一則報道都成為了彼此的時間“證人”,伴隨著油墨氣味,松軟粗燥的新聞紙上不能刪改的白紙黑字也為報紙建立了一種真實可信的媒介特征。此次藝術特展的舉辦,以“百年”與“浙江”為時空坐標,以“歷史/圖景”“造就/刻度”“上手/此時”為結構方式,以“青年”“社團”“行動”為落地特點,從而新鐫一個版畫時刻,既是向版畫先行者致敬,也是理解自身與現實的體驗方式。
今天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我們謹以師生、讀者們共同朗讀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野草》的篇章所創作而成的《野草》聲場作品(選篇)向魯迅先生致敬。
《野草》聲場
策劃:高世名、閔罕、唐曉林
聲音藝術家:李洪祥
朗讀者:(排名不分先后)
周墨行、毛奕萱、董洪毅、唐媛玥、巴宸悅、唐愉昇、奚曠、黃奕菲、鹿航、周奕含、馬毅航、談樺、龔子末、孫潤、翁怡可、蔣潘鋮、張佳茹、張旖宸、王臻為、鄭儒、趙力晨、趙宗藻、鄔繼德、朱維明、孫歌、陳海燕、許江、江弱水、薛毅、高世名、佟飚、楊振宇、周寶松、孫善春、趙陽、趙星、趙天葉、劉穎、張曉鋒、袁安奇等
2021年9月25日,魯迅先生已經140歲了,卻一直在場,依然鮮活生動,依然影響著今天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