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
初識鑒湖,是在清商曲詞、吳歌詩韻里。那鷗鷺橫波,煙柳藏舟的畫面和人文薈萃的稽山鑒水,對于生長在竹鄉山野的我,除了歆羨,更多了一份憧憬。于是心存夢想:覽一次鑒湖,得些古越儒雅之氣,以慰長久的魂牽夢縈。
辛丑陽月,一個清風和暢的日子,我與鑒湖不期而遇。
風很輕,徑直登上一船,漫溯于碧色水岸間。移船換景,潮般的綠意撲面而來,空氣中彌漫著水草的清香。偶爾,幾只不知名的小鳥被我們的歡聲驚醒,撲棱一下拍著翅膀飛過湖面,激起水花點點。船行間,幽清秀色盡入眼底。湖中有山,湖水如彩帶,緊隨著小山逶迤,在灰白的天幕下勾勒出優美的弧線。
鑒湖以一個溫婉女子姿態織就了如詩若畫的美錦:山樹是她熠熠生輝的鈿翠;綠水是她靈動飄逸的裙裾;蘭舟是她玲瓏作響的環佩,荻花是她漫溯百里的別韻……觀湖山此刻,水秀嵐青,波光船影交織,花樹蔭晴相錯。遠山如屏,濃黃夾翠綠,深深淺淺,宛如細膩工筆在淡青的絹上濡染著水墨寫意。沿湖蜿蜒的白玉長堤、樓臺煙柳、粉墻黛瓦,掩映在碧波、微風、槳聲、船影、青靄里,構成一幀淡雅的風景,恰似羲之的行筆,氣韻雋秀,婉曲翩然。
鑒湖是紹興的母親湖,原名鏡湖,相傳黃帝鑄鏡于此而得名。湖上橋堤相連,漁舟時現,青山隱隱,綠水迢迢,自古以來,眾多文人墨客被鑒湖的一泓清波所陶醉,他們一路揚帆而來,或泛舟湖上,飲酒賦詩;或千里寄錦,暢懷抒情,留下無數佳句華章。
太白見湖景而生情:“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杜甫在游歷鑒湖后,寫下了“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的佳句,詩人們將美景與美人比肩糅合,抒發了對越州山水人情的由衷贊嘆。白居易的“一泓鏡水誰能羨,自有胸中萬頃湖”描繪了鑒湖煙波浩淼之勢。羲之的名句:“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讓人詩情萌動畫意頓生。乾道二年(1166年),陸游卜筑于鏡湖三山,他深深地熱愛著鏡湖山水,吟詠著綿綿詩情:“吾廬鏡湖上,傍水開云扃。秋淺葉未丹,日落山更青。孤鶴從西來,長鳴掠沙汀。” “我搖畫楫鏡湖中,碧水青天兩奇絕。“鏡湖俯仰兩青天,萬頃玻璃一葉船。”每一個清晨和夜晚,鑒湖都讓詩人有新的發現。清晨的鑒湖是“露拆渚蓮紅漸鬧,雨催陂稻綠初齊”,傍晚詩人“攬衣獨立鏡湖邊”,看到的是“風露萬頃秋渺然”的煙波浩渺之景,令詩人生出“騎鯨便可追飛仙”之暢想。月光下的鑒湖,分外迷人,讓詩人浮想聯翩:“新月纖纖淡欲無,時聞魚躍隔菰蒲。籃輿小放湖堤上,信有人間白玉壺。”鑒湖更讓詩人魂牽夢繞:“五更欹枕一凄然,夢里扁舟水接天,紅蕖綠芰梅山下,白塔朱樓禹廟邊。” 詩人賀知章對鑒湖也是一往情深,這位仕途多舛的老人,知遇鑒湖,被其恬雅清麗的景色吸引,吟哦著:“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茭荷”的心曲,并引領開啟了浙東唐詩之路的新篇章,煥發了生命第二春。若干年后,故地重游,一句“唯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詠嘆,深深傾注了詩人對鑒湖的偏愛之情。千百年來,盈盈鑒湖水流淌著人們對她不息的憧憬和繾綣……
鑒湖之美,不僅美在一隅清幽佳境,更美在一種云骨風格。承載著千年歷史的稽山鑒水,充溢著濃厚的文化韻味,讓人們在流連中不禁追懷緬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偉岸的身軀,靜臥于鑒湖之畔;越王勾踐十年磨一劍,其“簞醪勞師,壺酒興邦”的故事至今在鑒湖傳唱;“鑒湖女俠”秋瑾,在風雨如晦,民族危難之際,以一個女子的俠骨柔情,踐行了“一腔熱血化碧濤”的誓言……他們的堅毅之舉已熔鑄成鑒湖的一縷精魂,賦予越中兒女儒雅的稟性和剛柔相濟的風骨。恰如這一湖鑒水釀成的黃酒,幽雅持久,柔綿醇香,回味悠長。
“湖上微風小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野船著岸入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蘆葉有聲疑露雨,浪花無際似瀟湘。飄然篷艇東歸客,盡目相看憶楚鄉。”此刻,移船返航,瑩澈的湖面在夕暉的映襯下溢彩流光。清波微漾,風的視野里依然有飛鳥輕靈的羽翼,攜著遠山的青靄、曼舒的綠草、夾岸的垂柳、臥波的石橋、古樸的村舍與水中的倒影組成一幅靜謐的風景畫。不經意間,湖上飄來一曲悠揚的絲竹琴聲,伴著晚風,撩撥起這恬趣的一泓碧水,沉醉了你我邂逅鑒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