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去刷了賀歲檔第一部電影,周星馳執導的《新喜劇之王》,盡管去之前我朋友圈里已經不少人說這個片子很爛,千萬不要去看。但此前《妖貓傳》也是很多人說不好看,我去刷了之后卻發現是難得的好片。鑒于這樣的經歷,我還是走進了新喜劇之王的播放廳。
一個半小時之后,我發現這次沒有意外,朋友圈的評價都很中肯,確實不是一部值得推薦的片子。要我給星的話,半顆最多了。這半顆是給張琪演的父親和王寶強演的馬可,除了這兩個角色有些圈點之處,其他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
片子的梗概和二十年前的《喜劇之王》幾乎一致,連很多細節和道具都一模一樣,比如片子一開場主角如夢拿著的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還有踩導演的腳,看得令人十分尷尬。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標準的“炒冷飯”,沒有什么好多說的。
除了劇情細節炒冷飯之外,新喜劇之王在演員的表現力方面卻完全達不到喜劇之王的水準,根本就沒有可比性。我努力試著排除“錨定效應”對自己的影響,結論依然如此。
主角如夢的演技根本撐不起一個“奮斗者”的角色。整個電影看完,我只覺得這個小姑娘努力,想當明星,被誤解被拒絕被嘲笑被“綠”甚至被打罵,但我感受到的這些情節就只是情節而已,演員的表現力根本沒有把一個人遭遇這一切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整部戲看下來,一個強烈感覺就是:太“平”了!這種感覺一方面來自劇情的簡單炒冷飯,另一方面也來自演員表現力的欠缺。
相比較而言,張琪飾演的父親的角色,倒是表現力十足。王寶強在片中也有一些突破,不再只是以往的“草根喜劇”加上一些功夫元素的刻板形象。事實上,看過《樹先生》的同學,一定不會懷疑王寶強高超的演技和真正走心的實力。這兩個角色,更重要的是這兩個演員的表現,為周星馳的這部作品,稍微挽回了一丁點的口碑。
前兩年開始,網絡上就流傳著各種與周星馳相關的段子。喊得最響亮的,莫非是“我們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如果說,《美人魚》之后人們還褒貶不一,還有些人會把“欠”星爺的這張電影票補上的話,那么《新喜劇之王》之后,我想沒有人再說還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了。
這部電影不但從片子本身的角度來說很差,從制作來說,也是極其缺乏誠意的。看這個片子的人,一定會有這個感覺:它甚至還不如一個業余愛好者拍的幾分鐘的短視頻直擊人心。導演的誠意,觀眾是可以用心感受到的。除了通篇的炒冷飯,各種花式植入,也讓人“應接不暇”。
在電影上映前一段時間,周星馳穿梭中國主要城市,在抖音平臺上各種頻繁露臉,線下線上可謂用功頗深。但很遺憾,星爺的用功并不是針對觀眾,而是為了票房。
二十年以后,我們終于看到那個在熒幕上感動勵志一代中國人的周星馳,變成了一個油膩的對觀眾不再走心的商人。
這種變化就是壞的嗎?倒也不能這樣說。在商言商,商人逐利,天經地義。只是,商業也有商業的規律,這些規律里,沒有情懷這樣的說法。
喜歡周星馳的人,七零八零可能居多。這兩代人喜歡他,一方面的確是演的好;另一方面,周星馳的演出作品,也承載了幾代人自己的成長記憶和故事。人們之所以喊出“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更多地,也是想再度走進電影院,回溫自己的青春年華,讓自己再感動再淚流一把。
但很遺憾,周星馳一次又一次地讓這些人失望了,而且失望慢慢地變成了絕望。估計《新喜劇之王》之后,人們不得不接受“周星馳”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同他們的青春一樣,消逝得無影無蹤。
現在的周星馳,已經不再是他們心目中的周星馳。物非,人也非了。這就是殘酷的現實,像極了愛情,我們以為很久都放不下前任,但其實放不下的是那個認真努力愛得轟轟烈烈的自己。
情懷這個東西,很微妙,但也很現實。人們可以為了某個記憶深處的點而痛哭流涕,也可以為陪著我們走了很久的某個人而掛懷。可是,一旦回到現實里,要讓那些因為情懷一直支持某個人的人們掏出真金白銀去支持,這就立馬從一個文藝問題演變成一個商業問題。
文藝當中怎么描述刻畫“情懷”都不為過,但商業當中,一旦涉及到用真金白銀投票時,消費者將立馬收起他們泛濫的情緒,轉而變得十分理性。盡管這種理性有時會稍微晚一點到來,但一定不會太晚,更不會缺席。
看看羅永浩和他的錘子手機,再看看周星馳和他執導的電影,情懷在商業規律里起的作用,一目了然。
作為一個演員,周星馳是非常牛逼的,甚至說代表了一代“喜劇”演員,也不為過。但作為一個導演,作為一個制作人,星爺的水平真的最多只能用“平”來形容。而如今,這種平,也已經支撐不起商業世界對他的期待,因為“情懷”已經消耗殆盡。
再見,青春。
再見,星爺。
今天起,沒人再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