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陸主要分成了東歐、中歐和西歐。除此以外還有3個半島,分別是西南歐的伊比利亞半島,南歐的亞平寧半島,以及東南歐的巴爾干半島。
其中巴爾干半島被稱之為歐洲火藥桶,這地方是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地方。也是沙俄、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大國勢力互相角逐的地方。那么這里為啥會這么亂呢?難道就沒有一個類似秦始皇一樣的人,把這里給統一了嗎?
之前,我們通過歷史大框架簡單講述了巴爾干半島2千多年以來為啥那么亂,今天,我們再從民族角度繼續細化分析一下。
奧匈帝國的掌門人弗朗茨二世,原本是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但是伴隨著法國拿破侖的崛起,弗朗茨二世再也不敢繼續擔任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了。畢竟拿破侖也以羅馬正統自居,當時誰敢跟拿破侖爭鋒?
公元1804年,弗朗茨二世為了給自己留條后路,便將旗下的奧地利大公國,主動提升為奧地利帝國,自己兼任奧地利帝國的皇帝。隨后1806年,弗朗茨二世辭去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至此神圣羅馬帝國滅亡,而奧地利帝國卻崛起了。神圣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搖身一變,成了奧地利帝國的弗朗茨一世。
哪怕后來拿破侖敗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也沒能力繼續向西部擴張了。他們更愿意將目標看向東南方向。首先是匈牙利,其次就是巴爾干半島。道理很簡單,柿子要挑軟的捏。
匈牙利是奧地利帝國旗下的第二大民族,一直在鬧民族情緒。為了安撫匈牙利貴族,確保哈布斯堡家族在匈牙利的統治權,當時的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弗朗茨一世的孫子),選擇成立一個二元制帝國,也就是奧匈帝國。
啥意思呢?就是說,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還得單獨跑到匈牙利王國,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以此證明匈牙利在奧匈帝國內部的特殊性。也就是說,匈牙利人隨時有機會換掉國王,自己當家做主。
順便提一嘴,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妻子便是大名鼎鼎的茜茜公主。正是在茜茜公主的撮合下,奧匈帝國才得以成立的。
搞定了匈牙利,接下來就是染指東南歐的巴爾干半島了。那么為啥奧匈帝國會把手伸到這里呢?和流川楓的理由一樣:因為近啊!
那時候巴爾干半島名義上還歸屬于奧斯曼帝國管轄,這是一個典型的伊斯蘭國家。到了19世紀以后基本就是個空架子了。被西方列強捏著玩,尤其是被沙俄打得丟盔棄甲,要不是英法出手,奧斯曼帝國差點連都城伊斯坦布爾都沒保住。
因此,巴爾干半島的命運,便掌握在了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第二帝國手里。不過說實話,德意志第二帝國和巴爾干半島隔著一個奧匈帝國,而俄羅斯帝國和巴爾干半島,又隔著一個黑海。相對來說,奧匈帝國最接近巴爾干半島。
既然是分贓,誰來分不是分呢?為此,奧匈帝國從1875年開始,就已經在向巴爾干半島滲透了,他們的理由十分冠冕堂皇:我們要從土耳其人手里,解放歐洲的兄弟們!
實際上就是一種入侵嘛!結果我們也知道了,當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帶著媳婦兒在巴爾干半島上耀武揚威的時候,被塞族熱血青年啪啪兩槍給活活打死了,繼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過后,奧匈帝國自己都被打崩盤了,更別提繼續染指巴爾干半島了。所以說啊,做人不能太嘚瑟,王儲兄弟,下輩子一定要低調點。
公元1453年,正值強盛的奧斯曼帝國,在21歲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花了53天攻克了東羅馬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成功滅掉了這個延續了1千多年的古老帝國。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開始染指巴爾干半島。公元1521年,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蘇萊曼一世,攻克了貝爾格萊德(今塞爾維亞首都),1522年,又攻占了羅德島,基本拿下了整個巴爾干半島。
到了1526年,奧斯曼帝國更是擊敗了匈牙利,征服了整個匈牙利王國。此后奧斯曼帝國甚至多次打到了奧地利的維也納城下。雖說他們沒能攻下維也納,卻也把歐洲各國給嚇得半死。
那時候的奧斯曼帝國非常強盛,將巴爾干半島牢牢掌握在手里。可伴隨著沙俄崛起以后,為期200多年的俄土戰爭爆發了,這一系列的戰爭,直接把奧斯曼帝國給拖垮了。
尤其是1699年,攻打維也納失敗以后,奧斯曼帝國割讓了包括匈牙利在內的大片歐洲地盤給奧地利,自此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逐漸開始對巴爾干半島感興趣了,而奧斯曼帝國則逐漸失去了對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
那時候奧斯曼帝國不斷戰敗,因此不斷在前線征兵,大量巴爾干半島的平民被拉到前線當炮灰。當地人當然不滿,因此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地的人逐漸開始發動了反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
一邊是英法俄奧等國的逼迫,一邊是巴爾干半島本地居民的反抗。奧斯曼帝國壓根就扛不住這么大的壓力,失去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準確來說,從1721年,彼得一世擊敗瑞典王國以后,沙俄就改為俄羅斯帝國了。可大家稱呼沙俄習慣了,所以就沒改。沙俄全稱沙皇俄國,沙皇也就是“凱撒”,在羅馬帝國中是副皇帝的意思。所以說,這么稱呼當時的俄國,也有西方國家貶低俄國的意味。
不管怎么說,沙俄自打18世紀初期強大起來以后,就開始了對外征伐的工作。無論是外高加索地區、波羅的海地區、中亞地區、遠東地區還是巴爾干地區,都有沙俄的影子。
英法等國,為了遏制沙俄發展壯大,特地支持奧斯曼帝國和沙俄打了一場克里米亞戰爭,這才勉強按住了沙俄對巴爾干地區的擴張。
但是伴隨著奧斯曼帝國明顯控制不住巴爾干半島的趨勢,沙俄再次出手。他們這回有備而來。
第一,他們覺得自己在拯救斯拉夫兄弟。
東歐各國總體上都是斯拉夫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等地的人是東斯拉夫人,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地的人是西斯拉夫人,而巴爾干半島上的人則被稱為南斯拉夫人。
我們看踢足球的那個克羅地亞球星魔笛莫德里奇,他和普京長得是不是有幾分神似?嘿嘿,因為他們都是斯拉夫民族的一員。
而19世紀末,巴爾干半島上的南斯拉夫兄弟們,還在被奧斯曼帝國壓迫著。沙俄作為同族兄弟,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第二,他們在維護東正教的地位。
在奧斯曼帝國入侵巴爾干半島之前,這里長達1千多年,都是東羅馬帝國的地盤。而東羅馬帝國是信奉東正教的。因此巴爾干半島上,大多數人都信奉東正教。
可奧斯曼帝國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他們來了以后,即使沒有強制當地人更改信仰,卻也在無形中,將伊斯蘭教帶到了巴爾干半島。如今的阿爾及利亞族人,主要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這也是為啥,科索沃的阿族人和塞族人鬧矛盾的根本原因,畢竟塞族人信奉的是東正教。
東羅馬滅亡以后,沙俄當時的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的末代公主索菲婭,順便也就把東正教確立為后來沙俄的國教了。因此他們一直以東正教的捍衛者自居,彼時自然也豎起了這桿大旗。
無論如何,沙俄就是要染指巴爾干半島,而且他們兵力上有優勢,直接把奧斯曼帝國給打得沒脾氣了。結果英法等國覺得沙俄如果占了巴爾干半島,那對他們來說可是巨大的威脅,至少西歐各國通向東方的商貿路線就被沙俄給控制了。
因此,在這個關鍵時刻,英法開始涉足巴爾干半島,幫著奧斯曼帝國又把沙俄給揍了一頓。等到一戰的時候,雖然英法和沙俄站在了一起,可沙俄在關鍵時刻自己崩盤了,就別提繼續攻占巴爾干半島的計劃了。
一戰打響之前,1912年,以保加利亞為首的巴爾干同盟,就已經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發起了反攻。其他成員分別是塞爾維亞、黑山和希臘。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結果奧斯曼帝國戰敗,巴爾干地區的國家紛紛取得了獨立。但是在分贓的時候,4個巴爾干同盟國又爆發了矛盾。
保加利亞沙皇覺得,自己國家出力最多,損失最大,應該獲得最多的補償才對。可其他兄弟們不答應啊:
首先,塞爾維亞覺得自己沒得到亞得里亞海出海口,所以要求把馬其頓的一部分劃出來給他們作為補償。
其次,希臘這邊覺得自己也出力了,應該得到馬其頓的南部和色雷斯的西部。
再者,俄、英、法、德等國,又強烈要求阿爾巴尼亞劃出來單獨建立一個國家,接受他們的監督。這么一來本就不大的蛋糕,又得劃出去一部分。阿族人自然高興,可四國同盟的老臉可都不咋好看。
這還沒完,沒有參加同盟的羅馬尼亞,居然也厚著臉面要求占據多布羅加南部。
等于說,巴爾干半島內部,再次爆發了重重矛盾。因此1913年,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奧斯曼帝國、黑山等國,建立了反保同盟,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再次打響。
這次戰爭保加利亞慘敗,失去了大量的地盤。而塞爾維亞在這一戰中收獲頗豐,因此被稱為巴爾干之虎,大有統一巴爾干的趨勢。只可惜,當時的奧匈帝國已經開始染指巴爾干半島,所以說,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在當時已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英國人有一個很經典的理論,他們永遠都會聯合歐洲大陸上的老二、老三,去圍攻老大。為啥?因為他們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一家獨大的現象。
其實這個原理用在巴爾干半島上也適用,當奧斯曼帝國一家獨大時,英法俄奧等國,都想著法地收拾奧斯曼帝國。
等到保加利亞做大做強以后,巴爾干半島內部的各國,聯合俄奧等國,又開始把保加利亞揍了一頓。
塞爾維亞好不容易走上了富強之路,大有統一巴爾干半島的趨勢,結果又被奧匈帝國摁在地上摩擦了一陣子。
總之,沒人愿意巴爾干半島出現一家獨大的現象,這就是現在巴爾干半島依舊處于分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