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封建社會,皇帝作為天下獨大的存在,自然會建立一套維護皇權尊嚴統治的制度,歷史上,不少和皇帝親密無間,轉眼間反目成仇的故事可謂是大有人在。
明朝時期李善長作為開國功臣,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為此特頒布下免死鐵券,只要是除了謀反罪意外的任何罪過,都可以免死兩次,而兒子能免死一次,結果呢,還沒能等到朱元璋這一代王朝結束,1390年,李善長就被牽涉進了胡惟庸案,76歲的他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被朱元璋處死。
因此面對皇帝可事事不能大意,而接下來要說的這一個人,也是在晚年時候出的岔子,這就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愛新覺羅·允禮,我們都知道,在康熙晚年的政治生涯中,宮廷陷入了激烈的斗爭風波,然而允禮并沒有被卷進去。
追究原因,還是因為他的母親純裕勤妃陳氏是漢人,因此失去了爭奪儲君的資本,允禮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滿漢文教育,聰明持重,又工書法,善詩詞,好游學,所刻書雕甚是精美。同時也避開宮廷內部的政治斗爭。
康熙對這個孩子也十分的喜歡,他九歲就開始隨駕巡幸,不過到康熙去世前都一直沒有獲得封號。到雍正時期,雍正對于那些跟他爭奪皇帝之位的大臣,該流放的流放,該殺的殺,唯獨對允禮卻是照顧有加,在上位的當年,雍正正式冊封十七阿哥允禮為多羅果郡王,并且管理藩院事,后來深深受到雍正信任的他還代表皇帝祭孔以及負責稽查國子監事務。在雍正去世前,允禮也被作為顧命大臣,一一交代后事。
因此等到乾隆上位的時候,允禮也就成為了朝廷當中資歷最老的大臣之一,此時的他,雖然只有38歲,但是年輕的乾隆皇帝還是頒布了旨意:“果親王便殿賜坐時俱行拜禮,朕心深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為叔。行輩甚尊,豈可常行拜禮于朕前乎。”因此乾隆特地名給予了允禮在便殿召見免除叩拜之禮的特權,從此朝中對待允禮,就更加的恭敬。
然而無論任何人獲得權力地位之后,免不了少一分飄飄然,允禮自然也包括在內,他在上偏朝的時候,真就沒有乾隆,果然到了乾隆二年,此時還不到乾隆發布御令一年的時間,當時乾隆皇帝正在和張廷玉等人討論西北的軍務,進行到一半,參加會議的允禮才姍姍來遲。
想不到他進入營帳,也不和乾隆打一聲招呼,竟然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這讓本來就對允禮遲到感覺非常不滿的乾隆十分生氣,當場訓斥允禮毫無人臣之禮。
這也讓允禮十分的羞愧,第二天,他便以體弱多病的理由辭去了總理大臣的職務,乾隆毫不客氣的批準,還免去了允禮親王俸祿待遇,這件事情一直讓允禮耿耿于懷,退休之后,他在家中,閑來無事,編成了《世宗憲皇帝上諭》一書,乾隆皇帝也沒有給任何的獎賞,最終允禮在乾隆三年便郁郁而終,臨終前他含著淚對著自己的妻子鈕鈷祿氏說到:“一切皆因禮數而起,我不該因疾廢禮(當時允禮患有腳疾)。”說白了就是自己還是太天真了啊!竟然相信了乾隆的客套。
可能后來乾隆認為自己對這位叔叔態度也有些惡劣,得知他去世十分的后悔,親自來允禮家中幾點,允禮膝下無子,還將自己的小弟弟弘曕過繼給了叔叔,當然,允禮自然是不可能知道這些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