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
歷史上真實的高俅,其實是《水滸》中的最冤之人。
熟讀《水滸》的朋友都知道,高俅以《水滸》中最大的反面人物、十惡不赦的大奸臣而廣為人知。
高俅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場,因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術,所以被喜愛蹴鞠的端王(后來的宋徽宗)所賞識,高俅也隨之飛黃騰達,并很快官至太尉。
上任伊始,他就逼得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背井離鄉,把另一位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弄得家破人亡,其手段之毒辣,心計之陰狠令人怒火中燒,而梁山108位好漢也在高俅的關照下幾近死絕,梁山108 條好漢幾乎都是他的苦主。
高俅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歷史真正的高俅與《水滸傳》中所描述的高俅出入太大。
據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揮麈后錄》記載,高俅原本是大學士蘇東坡的'刀筆小史',類似于宋江的職務,《水滸傳》中說高俅是蘇東坡的書童,他為人乖巧,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還有一定的詩詞歌賦的功底。
據說高俅善于使槍弄棒,并且在武術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而高俅超凡入圣的蹴鞠技術,只不過是他多項旁騖的雜學之一。須知宋朝在中國的歷史上,可是一個知識加技術的時代,如果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根本就不可能身居高位長達20年之久,例如與高俅齊名奸相蔡京,一手冠絕當世的書法真不是蓋的。
高俅的飛黃騰達看似偶然,但偶然中存在著必然,蘇軾先將高俅推薦給了他的好友都太尉王詵,隨后王詵又將高俅轉手送給了端王趙佶,也就是后來的宋徽宗。
據說高俅有一次到端王府去送禮物,當時喜好踢足球的端王趙佶正在踢球,但端王的技術真的不敢恭維,充其量也就是業余水平,而高俅則是此道中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他對趙佶拙劣的腳法自然是不屑一顧。
此時趙佶也注意到了高俅那傲慢的神情,便邀高俅一起踢,不踢不知道,一踢嚇一跳,高俅出神入化的球技令趙佶佩服的五體投地,于是就派人給王詵傳話:'謝謝你送的禮物,連同送禮物來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這樣,高俅成了趙佶的親信。
在宋哲宗去世之后,長期坐冷板凳的端王趙佶,因緣際會的成為了大宋的皇帝。
也許是長期坐冷板凳的緣故,宋徽宗一上朝看到的全都是新臉孔,所以在下朝后看到高俅這個玩友便特別的親切,于是宋徽宗便有心提拔高俅。
但大宋朝在提拔干部方面有它自己的一套完善祖制,并非是完全由著皇帝的性子來,因此,宋徽宗為了提拔高俅真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先把高俅下放到基層,將他托給了守衛邊境的大將劉仲武,以此來'鍍金',為以后升遷打下基礎。
而邊帥劉仲武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來'鍍金'的,便非常上道的格外幫襯。恰好高俅在邊關從軍的時候,宋朝在邊境上打了幾個少有的勝仗,高俅也就有升遷的資本,并最終做到了殿帥,掌管禁軍長達20 余年。
高俅這個人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對他有恩的人他絕不會忘記報答,也就是俗話說的“受人滴水之恩,不忘涌泉相報”。
高俅在發跡之后,沒有忘記之前劉仲武在邊關時對他的提攜,劉仲武在政和五年打了敗仗后,但他的仕途卻沒有受到絲毫影響,那是因為高俅在朝中替他說了好話,而且在劉仲武死后,高俅又向宋徽宗推薦其子劉锜擔任大將。
而當蔡京等人在迫害蘇軾及其家屬時,高俅更是直接對蘇軾一家伸出了援手,史載高俅'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頗為時人贊許,完全沒有什么高衙內逼死林娘子和火燒草料場。
而且高俅在朝中,也并非如《水滸》中所寫,與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奸臣蔡京、童貫等人是一黨。
靖康元年,宋徽宗在得知金軍渡過黃河之后,便連夜倉皇逃往東南避難,《靖康要錄》中記載了宋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貫、高俅也率軍趕到與之會合,不久,高俅便與童貫發生了嚴重的沖突,童貫護送宋徽宗等人繼續南下,而高俅則率軍回到了開封。
史書記載,當時隨從宋徽宗的童貫等人,后來都被繼位的宋欽宗處死并梟首,而高俅因為沒有卷入徽宗集團與欽宗集團的旋渦而逃過一劫,所以,高俅的下場比蔡京、童貫等人幸運也絕非偶然。
高俅的結局是于1126年病死于開封,也算是得到了善終。
但令人疑惑的是,關于高俅的歷史記載卻并不多,而且對他的評價也是含糊不清,這也就是說高俅還算不上大奸臣,因為他還沒有享受到“罵滿天下”的那份榮耀。高俅之所以被后來的坊間百姓和藝術家們加工成為奸臣,許是他因善于蹴鞠竟然獲得了高官厚祿,這幸福來得過于容易了點。
也可能是因為在金軍進攻時,開封城內幾十萬宋軍則不堪一擊,作為大宋最高軍事統帥之一的高俅顯然是難辭其咎。
后人對高俅的評價是大節無虧,總體上算是一個不懂軍事而又主管軍事的老好人,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老好人有自由發揮和充分想象的空間,所以在《水滸》中就將他與童貫、蔡京和楊戩四人并稱為四大奸臣。
至于說是高俅整的梁山群雄死光光,則更是無稽之談,真正放倒梁山群雄的并不是高俅,而是北宋的一代名將張叔夜,所以說,《水滸》中最冤屈的不是林教頭等人,而是被黑的最慘的高太尉,假設高太尉地下有知的話,不找施老夫子拼命才怪那。